万绍兰,甘桂荣,王宇峰
(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 宜春336000)
随着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但是无法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喹硫平与奥氮平药物[1-2]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能够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副作用小,在精神科应用越来越多。我院采用喹硫平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全部符合我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入院时全部经过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年龄18~61岁,在入院之前,所有患者均没有服用过有关抗精神病药物,排除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肾脏等重大疾病患者。依照患者家属意愿,随机分为喹硫平组28例和奥氮平组28例。喹硫平组患者男15例,女13例。年龄(32.6±6.5)岁,病程(69.8±2.4)年,体重(62.5±3.9)kg;奥氮平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33.1±3.6)岁,病程(7.2±1.9)年,体重(63.4±4.1)kg。喹硫平组和奥氮平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喹硫平组患者治疗药剂量(100~750)mg/d,患者平均(501±56)mg/d;奥氮平组患者治疗药剂量(5~25)mg/d,患者平均(13.9±3.8)mg/d。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坚持服药,没有采取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也没有采取对血糖、血脂以及体质有影响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
分别在患者治疗后2、4、12周观测患者血糖含量、血脂浓度,血糖含量正常值为(3.89~6.11)mmol/L,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高密度蛋白胆固醇等。
治疗前后喹硫平组和奥氮平组患者血糖和血脂变化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血糖血脂升高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升高情况差别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个患者出现血脂升高情况,两组患者血脂变化存在明显差别(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和血脂变化
不同药剂用量对血糖血脂的影响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药剂用量对患者的血糖和血脂产生的影响无太大差别(P>0.05)。
表2 不同药剂用量对血糖血脂的影响
喹硫平组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奥氮平组有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喹硫平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嗜睡,奥氮平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病,病情反复发作,主要临床表现为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等,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措施为口服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自进入临床之后,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较少等原因,受到医患人员的普遍认可,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喹硫平、奥氮平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选择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2受体,控制精神病性阳性症状[3-4],阻断5-HT2A受体,导致DA脱抑制性释放增加,激动前额叶皮质D1受体,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因此能够控制精神症状的同时改善患者的认知损害,但是研究表明这几类药物对于患者的糖代谢以及血脂代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5]。医学研究表明喹硫平、奥氮平等药物对中枢a1受体、H1受体、M受体存在拮抗作用,因此患者在服药期间会出现食欲增大、睡眠增加的现象,进而引发患者的血糖以及血脂代谢异常。
我院的研究也证明了这方面的内容,采用这两种药物治疗的部分患者出现血糖以及血脂含量升高的情况,但是两种药物导致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在血糖方面,奥氮平和喹硫平引发的血糖升高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喹硫平、奥氮平引发的血脂升高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另外研究还发现患者血糖血脂变化情况与喹硫平、奥氮平的不同药剂量并不存在直接关系(P>0.05)。两种药物在不良反应中,患者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患者的不良反应却不相同,喹硫平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嗜睡,奥氮平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
[1]徐富玲,陈云辉,马俊国.喹硫平与奥氮平对女性分裂症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影响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39-40.
[2]吕钦谕.喹硫平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 [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10(4):205-207.
[3]唐茂芹,黄劲松,王远玉,等.喹硫平与舒必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和脂代谢的影响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8):575-578.
[4]蒋鹏.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对糖脂代谢影响的对比研究 [J].重庆医学,2014(1):96-98.
[5]徐健康,赵路斌,吕红霞,等.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2):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