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良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一科,江西 赣州341000)
为进一步探讨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86例,其中采用常规药物治疗4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服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43例,现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来源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在52~78岁;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服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在51~~7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用药治疗,包括服用依那普利(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938),1片/次,1次/d。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30192),1片/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90),1片/次,1次/d。同时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两组患者都治疗4周,观察治疗效果。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患者心电图显示正常,心肌缺血性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心电图有明显恢复,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27例(62.79%),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22例(51.16%),治疗总有效率为72.09%。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心绞痛发作频率比较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发病时,患者会感到前胸压榨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动过速或休克。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2],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对于心绞痛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方式,常规心绞痛治疗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醇、硝酸酯制剂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等。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药物有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依那普利。其中依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3],促进血浆肾素活性增高,醛固酮分泌减少,降低血管阻力,同时能有效扩张血管,增加血氧含量,降低心脏负荷,能有效改善心肌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给药3~4h后即可达到血药高峰,且半衰期长。而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临床上最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其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作用,可以防止因不稳定型心绞痛而造成的心脑缺血,疗效稳定,药效时间长。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4],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保证心脏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另外,氯吡格雷吸收较为迅速,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其血药浓度可在1h后达到峰值[5],其临床应用时间更短,起效迅速。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02%,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急性心绞痛的治疗和抢救,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刘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122-123.
[2]闫弘睿.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J].中国实用医药,2012,10(33):49-50.
[3]王凌云.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观察 [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18(12):36-38.
[4]高艳霞,王立旗.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113.
[5]郭云洁,李燕军.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J].吉林医学,2013,34(36):7585-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