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艳
摘 要: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很多领域都开始强调和谐的重要性,同样在高中化学教学领域也不例外,所以如何构建高中化学和谐课堂逐渐成为了广大教育界人士重点关注的课题。高中化学和谐课堂,是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协调统一,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最终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和谐课堂;有效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化学的教学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何为学生构建和谐课堂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构建高中化学和谐课堂的意义
构建高中化学和谐课堂,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必然要求。
1.构建高中化学和谐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教学不同于初中化学教学,初中化学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生解题能力的锻炼,而高中化学更加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机械地提高解题能力是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已经不能再单纯用传统的考试结果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了。所以,构建高中化学和谐课堂,教师能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课外的有关内容引入课堂,从而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构建高中化学和谐课堂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速度,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构建和谐的高中化学课堂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在一定的课时安排下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保证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各种化学知识。尤其是对于高中化学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足够的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并且能在实验的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这样师生相互促进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二、构建高中化学和谐课堂的有效措施
和谐的课堂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在具体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承着“和谐、互助、平等、民主”的原则构建课堂。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中化学和谐课堂的一个重要基础,高中化学不仅仅要求教师完成课本上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对于像高中化学这样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科,教师更应该注意对学生在情感上的疏导,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重视,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无机化学以后,学生会接触到有机化学的知识,但是对于烃以及烃的衍生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那么教师此时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对不能层次的学生及时加以引导,并将有机化学知识与无机化学相类比,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2.构建互助的教学方式。和谐的高中化学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本上知识的讲解,还有对知识的延伸和创新。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有很多的趣味实验和励志的科学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学校提供的实验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在实践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互动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比如做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的实验,由于做这个实验如果掌握不好浓盐酸会比较危险,所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3.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构建和谐课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才能构建和谐的高中化学课堂。比如,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模式,并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另外,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化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最后再回归到生活,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的本质。
综上所述,构建高中化学和谐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且真正做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永跃.高中化学优效课堂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2]郭练明.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高中数理化,2014(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