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胜男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本文从解读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着手,解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剖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是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旨在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成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节点。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内涵及意义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1.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89年,在《注定领导:美国力量的转变》一书中率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1990年,他将国家综合国力首次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和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再思考》一文中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软实力观:“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利诱的方式来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达己所愿的能力。”概括说来,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则体现为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2.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该国文化基于国际社会认同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或影响力来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它的作用相对而言比较柔和缓慢,其结果常常是无形的、潜在的,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的几个度:发展度、满意度、协调度、持续度。[1](P.417-419)
(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在国际交往中软实力较强的国家,可以在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思想观念等方面取得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为本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赢得最大的善意回应,从而形成提升本国综合国力的良好国际环境。
2.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强化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
纵观历史和现实,只有具备文化凝聚力并以此进行价值整合的国家,才能保持政权稳定,并成功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旦文化遭遇威胁和侵略,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乃至民族危机。
3.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将深刻调整,思想观念会深刻变化,这既给我国进步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条件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4.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和主权
国家的硬实力做不好,可能一打就败,国家的软实力做不好,可能不打自败:一旦国家和民族失去将国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和文化之魂,动摇了文化根基,就有可能成为他国的附庸甚至走向灭亡。因此,必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2](P.93-95)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1.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
2.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
3.公民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是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
1.全球化的挑战
(1)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2)对国民精神进行侵蚀,冲击了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
(3)削弱了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模糊了人们的价值观
2.网络化的挑战
(1)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加剧,带来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和挑战
(2)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平等性,导致党和国家话语权威的危机
(3)网络传播导致社会个体核心价值理念的“去中心化”危机与挑战
3.现代化的挑战
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事实上,无论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和趋势,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广大群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1.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是基础。本文提到的国民教育是全民教育和全程教育的统一,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基本形式。
(1)构建分众与分层、社会灌输与主体自觉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1).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分众教育框架
第一,构筑干部教育体系,将国内干部教育的重点内容放在“德”上;第二,构筑青少年教育体系,强调有侧重、有抓手,服务于成长成才;第三,构筑公民教育体系,强调有载体、全覆盖,融入生活实际。
(2).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三育人”格局
学校教育注重课堂育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注重生活育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起点;社会教育注重环境育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主课堂。
(2)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
(1).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
(2).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最大限度的形成和升华公民共识和国民信仰
2.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1)尊重人民群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全过程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之中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文化与文艺作品创作的全过程,确保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创作的正确方向
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要把握几个原则:首先,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的特点;其次,按照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和机制开发、整合文化资源,确保文化生产的积极向上;再次,牢牢把握文化企业/生产的正确方向;最后,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品质和价值。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消费的全过程,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通盘考虑
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内容可以通过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影响群众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一方面,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文化环保工程,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3](P.52-33)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建设和谐文化全过程
(1)旗帜鲜明的吸收、继承、改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要着重把握和处理两个关系,既充分重视、发掘和吸收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整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倡导文化多样性,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的国际空间
(1).倡导文化多样性理念,不断促进各国间文化的交融与进步
(2).更加重视、自觉的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培育和宣言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经验
(3).科学的整合、宣传“中国模式”
(三)着力完善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回应机制
1.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宣传工作,不断扩大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一是要将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理论武装各方面,大力推进理论下基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二是要完善各级理论中心组共享学习成果的学习机制;三是要开展主题教育宣传活动,推进新闻惠民工作;四是要注重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2.牢固树立主旋律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和掌控力
具体做法首先要处理好一个关系,舆论监督与报道效果的关系;其次,把抓好主渠道舆论宣传教育和抓好现实生活中大众舆论环境建设相结合;最后,要加强单位对新闻传播工作的领导。
3.充分发挥各级宣传媒体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不断完善提高舆论引导、回应能力的体制机制,突出抓好敏感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好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工作;其次,着力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者、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素质建设;再次要充分发挥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党报党刊等意识形态工作相关领域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相关部门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最大限度的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4.注重整合宣传资源,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化展示先进典型的良好形象,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
总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内化于心,即立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用华夏五千年的精神食粮去丰富头脑、净化灵魂、树立信仰,同时时代的进步也需要我们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有动力的创新,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另一方面要外化于行,即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内化的价值观培育,转化为外化的追求高尚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自觉行动,这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洪晓楠等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沈壮海主编.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释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3]李松著.中国一定能用核心价值观托起未来[M].北 京:新华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