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头痛方剂药物规律分析*

2014-12-01 09:40:24杨雯晴李运伦丁学义沈真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伤组方方剂

杨雯晴,李运伦,丁学义,沈真真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头痛一名最早可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此后各朝代医家对头痛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都有相关的论述。“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新药设计课题组联合开发,采用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1]、复杂系统熵聚类[2-3]和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4]等数据挖掘方法,用于中药组方规律和处方的发现。本文利用该软件对古代文献中治疗头痛的方剂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总结治疗头痛方剂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选取《中国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头痛的方剂。

1.2 处方筛选

本文旨在分析治疗由内伤杂病引起头痛的方剂,因而并未收入因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所引发头痛的治疗方剂。考虑到头痛是常见症状,常并发于其他疾病的某一过程,因而头痛作为兼症的治疗方剂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此外,古代文献中头痛的别称较多,有“脑风”、“头风”、“偏正头痛”、“偏正头风”等,凡明确记载疼痛部位及临床症状符合的一并收入。本文在上述来源方剂中筛选明确记载治疗头痛的方剂共提取方剂315首。

1.3 中药规范

对古代方剂中的用药别名尽量统一。将芎藭、京芎、贯芎等统一录入为川芎,将朴硝、盆消等统一录入为芒硝等。对于方剂中出现的甘白菊、酒黄芩、炒白术等药名,为避免药物出现频率降低从而影响数据分析,故分别统一入为菊花、黄芩、白术等。

1.4 数据分析

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1),通过“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具体操作步骤参见文献[5]。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表1显示,对所收集治疗(内伤)头痛的315个方剂包含的298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可得到治疗(内伤)头痛方剂中每味药物出现频次从大到小排序。使用频次在20次以上的药物共27味。

2.2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表2、图1显示,对所筛选出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支持度个数”设为20(≥6.4%,表示至少在20首方剂中出现),置信度设为0.6,得到常用药对39个,并建立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展示图。

表1 治疗(内伤)头痛方剂中出现频次20次以上的药物

表2 治疗(内伤)头痛方剂中常用药物组合

图1 常用药物组合网络图

表3显示,点击“规则分析”按钮,分析上述所得药对的用药规则,其中“关联规则”的含义是,当出现“->”左侧药物时出现右侧药物的概率。

2.3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药物之间关联度分析

表4显示,根据本次统计的方剂数量,结合经验判断和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选择相关系数为10、惩罚系数为5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治疗(内伤)头痛方剂中298味中药之间两两之间的关联度,其中对关联系数在0.01以上的26个药对进行列表。

2.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

以改进互信息法的分析为基础,按照相关系数与惩罚系数的约束,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5味药物的核心组合共95个。在以上核心组合所提取的基础上,点击系统中“提取组合”按钮,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其有26个核心组合(见表5),可进一步聚类得到13个新处方(见表6)。利用软件的“网络展示”功能,可直观地展现出核心组合之间的关系(见图2)以及新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见图3)。

表3 (内伤)头痛方剂中使用频次20次以上药物组合关联度分析

表4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表5 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图2 核心药物之间关系网络

表6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内伤)头痛的新处方

3 讨论

图3 治疗(内伤)头痛的新方药网络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所包含的各种数据挖掘方法,可实现“数据录入→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输出→网络可视化展示”等功能。软件对所收集的方剂分析得出治疗头痛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利用集成系统中的apriori算法,选取适合的支持度,提取出治疗头痛疾病的常用药对和核心组合,进一步揭示头痛组方中药物的关联规则并演化得出新处方。软件中所采用的方法强调相关性分析,可以提取低频次高相关的组合,更适合隐形经验的挖掘与分析[1]。

通过软件对所输入方剂的分析发现,历代医家在治疗头痛所应用的高频药物中,“风药”应用尤为突出。无论是药物之间组成的药对或配伍形成的核心组合,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度分析,“风药”在频次统计中皆占据前位。川芎、细辛、白芷、防风、藁本可疏散风寒之邪、祛风止痛;菊花、薄荷、蔓荆子、柴胡、升麻功善清热、疏肝明目;天麻,全蝎、地龙、僵蚕能平息内风、息风止痉,其中虫类药物又擅长化瘀通络止痛,直达高巅。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含有“风药”的核心组合有荆芥、白芷、苍术,升麻、柴胡、甘草、旋覆花、藁本、蔓荆子,僵蚕、没药、地龙,川芎、细辛、防风、甘草,全蝎、天麻、僵蚕、白附子等。李东垣在《兰室秘藏·头痛论》中指出:“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古代医家的论述为“风药”的广泛使用提供了依据。

由系统分析得出的候选新方组合,为临床治疗头痛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新方一般以平肝息风、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益肾填精为主,这符合中医治疗头痛的基本治则。头痛因后天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不足不能上承濡养头目而引起,可配伍选用新方大枣、肉桂、白术、人参温通经脉、养血益气,发挥濡养上焦之功效;新方白芍、熟地黄、生地黄、牡蛎滋阴益精,对于肾阴不足、髓海失养的头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痰湿是头痛发病的重要因素,且内伤头痛病机多与脾的功能失调有关。头痛因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塞气机、浊阴不降者,健脾化痰尤为重要,可选用新方半夏、生姜、人参、天南星、白附子化痰息风,与健脾化湿药物配伍治疗头痛;而新方陈皮、茯苓、白术、炙甘草、人参益气健脾、理气化痰,此组合中包含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二陈汤等古代名方的主要组成药物,因而对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导致的清窍失养或气阻痰凝头痛都可随证配伍应用;新方黄芩、柴胡、黄连、天南星、炙甘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不仅可以治疗风热上扰导致的头痛,也可以用于肝气郁而化火上攻头目引发的头痛;对于头痛经久不愈、瘀血阻络者,可配伍应用新方草乌、没药、木鳖子、全蝎、雄黄散结止痛、活血通经。

本次分析得出的药对组合和候选新方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线索,但核心组合以及候选新方组合的临床应用价值尚有待临床疗效观察和临床试验研究等进一步评判。本文针对头痛的共同用药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未对不同证型进行分类讨论。不同朝代的药物应用特点以及不同证型临床用药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1]杨洪军,赵亚丽,唐仕欢,等.基于熵方法分析中风病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关联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706-709.

[2]唐仕欢,陈建新,杨洪军,等.基于复杂系统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2):225-228.

[3]陈建新.中医证候的复杂系统建模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8.

[4]Yang Hongjun,Chen Jianxin,Tang Shihuan,et al.New drug R&D 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role ofdata mining approaches[J].Journal of Biological Systems,2009,17(3):1-4.

[5]李健,卢朋,唐仕欢,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肺痈方剂组方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54-257.

猜你喜欢
内伤组方方剂
内伤内服
内伤内服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0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24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22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