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摘 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全国上下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成功地在教学竞赛中上好一门课,从而指导正常教学,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本文从自身比赛心得出发,总结了竞赛经验,反思了课堂教学和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竞赛;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此次教学竞赛的目的也在于提高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要求每位选手提交完整的一门课程中的2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大纲以及PPT课件。授课内容由比赛当天抽签决定,20分钟内完成1个学时的教学任务。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组的一门课程,笔者讲授的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获得了参赛资格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回顾此次比赛,得出反思如下:
一、教学思想
语言学习应与文化紧密结合。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脱离该语言文化去学习语言。伴随着国际化的进程,英语的“听”和“说”几乎贯穿了文化交流的全过程。可以说,语言学习者就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因此,选材非常关键。教材自带的视频、音频难免有些枯燥,为此笔者特别从电影、新闻电台、纪录片等途径选取了一些学生关注的话题,如旅游、就业、节日、环保、爱情、健康等,并制作成视频或音频剪辑,供学生上课练习听力和口语使用。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人文素养,帮助他们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明显地被这类语料所吸引,并愿意开口表达观点,从而逐渐克服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狭窄、视角单一的弱点。
二、教学方法
1.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英文课必须用全英文授课,保证学生有沉浸式的语言输入。教学设计从话题导入开始,选择的空间也很大,如以猜词、大脑风暴、预测、讨论等方式给学生热身,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之快速熟悉并进入主题。在比赛中,互动环节的时间、频率、方式等设计需要格外细致,否则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互动应该建立在师生双方达成一定默契的基础上,故次数不宜太多,要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展现师生的风采。
2.听力。泛听环节主要针对听力技巧讲解,如速记、大纲、预测等,精听环节则采取听写、问答、判断、排序等来强化训练。在课堂设计中,应注意“看”和“听”的转换。学生在“看”的时候可能更侧重画面内容,比较适合设计泛听任务,如预测、大意等。而转入精听环节需要学生抓住细节的内容时,若能将视频材料转换成音频播放,能更有效地训练听力,效果更佳。在比赛中因为时间有限,视频与音频之间的转换需要教师预先特别仔细地将不相关的内容删去,加以拼接,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呈现给评委及观众。
3.口语。口语教学主要分成两个步骤:一是模仿,二是练习。模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提炼重点表达句型,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请学生模仿练习。在比赛中,每个学时的句型不宜超过三个,以便学生迅速构建语块,加以引导性对话,还原真实情境,促使正确地表达,灵活地运用,成功地输出,从而实现有效地交际。随后,教师布置练习。在小组讨论或两两对话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思辨能力,提升情感。最后留出一些空间作为话题拓展,激发学生反思,鼓励扩大课外阅读,结合现代信息手段,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真正地学会思考。
三、教学手段
为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则是如虎添翼。但在制作PPT课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视频材料不宜过长,尽量控制在1~2分钟,而且内容要丰富多样。另外,视频和音频应该穿插播放,尤其是在精听环节,音频能让学生更侧重“听”。而“听”的内容则需要教师精心选择,可以尝试找出一些同类词。如在准备“天气预报”章节时,设计让学生填写材料中播报发生某种天气时的高频语句,在学生听完之后,再逐个公布答案,这对提高听力和扩大词汇量效果显著。
四、教学风范
参赛教师应特别注意仪表。穿着得体、大方、端庄,教态自然,合理使用肢体语言,与台下评委和观众有眼神的交流,亲切、活泼、幽默,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为比赛加分不少。
五、教学反思
此次参赛内容是Unit 3 Thanksgiving,在教学过程中,有闪光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请学生表达“感恩”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惊喜的:他们有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视角,更可贵的是,他们对人生有深刻领悟。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导入占用时间过多,教学目标不是特别清楚。此外,学生可能还是受制于思想和语言的局限,存在“没什么可说”或是“有话说不出”的尴尬。对此,教师都应及时予以语言的指导和思想的启发。在涉及到西方文化中某些敏感问题的时候,教师应保持不卑不亢,不尝试以个人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应该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做出判断。此外,在比赛过程中,教师选手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赛场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保持平和心态,沉稳迎战。
作为参赛教学,20分钟只是普通课堂的缩影,想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展现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风范确实有难度,但也是一种挑战。这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就应该养成精心设计、有效组织、准确表达的习惯,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将“上好每一节课”的信念贯穿到一生的教育事业中去,不断地鞭策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是比赛之外最大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李有增,谢新水.名师谈教学(素养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