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4-11-29 10:01王征
考试周刊 2014年85期
关键词: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

王征

随着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逐渐突破了时空的障碍,迎来了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需求——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教育需求。而面对一个缤纷斑斓又良莠不齐的网络新世界,对社会各界尤其心理还不成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急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网络心理健康这种教育模式展开了讨论,分析了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一、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网络发展、课程革新的必然要求

自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以来,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了。进入21世纪,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突破了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时空障碍,带来了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网络以其多样的功能和广泛的内容、快捷的速度及开放的环境和不断普及的使用,极大地迎合了青少年群体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后来,计算机课程改成信息技术课,因此我们多了一个信息技术概念。关于信息技术概念,界定并不十分明确,一般被理解成信息和技术两个词的合成,俗称IT。

实际上,我们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指有关信息的收集、甄别、存贮、处理、利用,以及传递等多个方面,凡涉及这些过程的技术都可称做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归纳起来,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的相关技术。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6.18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为2.56亿,占网民总体的41.5%。青少年群体的网络使用行为对网络娱乐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走向,以及手机上网的推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青少年网民具有较高的网络使用普及率和活跃的网络娱乐应用水平,也是最可能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影响的群体。因此,对青少年群体上网行为的正确引导变得更加重要。

各种网络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情况呈多样化趋势,在信息获取类应用方面,除小学生低于网民总体平均水平外,其余青少年群体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流沟通类应用中,即时通信、微博、博客、个人空间和社交网站在中学生、大学生和非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网络娱乐类应用是青少年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其中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在青少年各个群体中的占比均高于全国水平,中学生是网络游戏使用率最高的群体。商务交易类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发展水平不一,差异明显,其中中学生群体各项商务交易类应用的比例较低。具体各种网络应用在青少年网民中的普及率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 各互联网应用在青少年网民中的普及率

注:上表数据基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所公示信息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技术本身及其具有的网络互动特色的通讯、交流、娱乐、购物方式,越来越多地融入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种形势下,针对中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及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刻不容缓。这种教育不仅是教会中学生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更是在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刻教会他们在网络这个大千世界中明辨是非、抵御诱惑,保持一颗真诚、向上、严谨、认真的赤子之心。

(二)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革新,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全过程都有其参与其中,因此受互联网的影响非常大。俗话说:“每个硬币都有两面。”青少年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的同时,面临着一个个糖衣炮弹似的诱惑和陷阱。现在的中学生正是人们口中的“草莓族”,抗压能力弱,容易受伤,富于冒险精神但缺乏理性的思考,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在新时代下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以将中学生引导向他们真正感兴趣、有意义的互联网领域。

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利用网络的巨大资源空间,这无疑为教育服务功能提供了许多可能。但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督其实也是比较难以操作的。因此新时代、新问题、新需要,推动了信息技术素养和网络心理健康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发展,这条路需要每个信息技术老师不断探索。

二、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一)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兴趣

兴趣是人类求知和探求事物活动中的心理倾向,总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作用。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会大大提高。由此可知,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是认识和从事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的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由此可见,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深不可测,他们虽身处信息时代,但对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及应用都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术情感,使学生信息技术情感延伸到课堂外,可以设计一些课外信息技术活动,如让学生每人每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一则信息技术产业新闻,并保存下来,每节课前请出两位同学展示出来,同时对新闻进行信息分析及价值评价。让学生制作关于信息技术的电子板报,主题是有关于信息技术的“综合报道”、“硬件天地”、“软件世界”、“名人轶事”、“应用与服务”、“DIY”、“网络与通信”、“高手妙招”、“经典网站”、“IT影响力”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又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保存信息、评价信息的方法,同时,将获取的信息加工后,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体验信息的基本特征,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习惯,增强信息技术情感,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二)不断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已有学校尝试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关注学生在网络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专题网站被冠名为“心海之舟”,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做法。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网络心理健康工作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在线辅导与咨询、在线交流与讨论;家庭-学校联网。这样“网络心理危机”在青少年尤其中学生身上的发生率可以大大降低。

笔者认为,不断探索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方式和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是网络文化知识,更有许多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网络“通行法则”。总之,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不单单局限于书本大纲,要根据时代和学生的变化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猜你喜欢
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