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晓蓉 何杭英 魏晋才② 杜金刊
随着人们就医需求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涉及噪音、光线、空气质量等就医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病房噪音管理是病房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很多医院病房管理的难点[1]。东阳市人民医院自2010年开始,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患者护理和服务方面着力推进以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丰田生产体系)和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品管圈)为主要方法的医院精细化管理实践改进措施,经过连续几年的不断推进,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现就应用品管圈降低病区噪音,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具体做法及其成效总结如下。
普通内科病房,额定床位49张,共有医生9人,护士11人,月平均住院患者148人。本文资料数据来源于2011年12月—2012年5月开展品管圈前后病区噪音监测和住院患者评价。
1.2.1 组建品管圈。护理组自发组圈,小组共7人,选出圈长一名,辅导员由护士长担任。其中,辅导员负责对整个品管圈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圈长负责对活动进度进行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所有圈员须参与每个步骤的实施并轮流负责活动某一环节的工作计划安排。
1.2.2 学习与培训。由院部组织学习品管圈活动开展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并进行品管圈活动相关知识考试。
1.2.3 活动计划安排。遵照PDCA循环的工作步骤,依次按主题选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问题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改进的顺序,运用各种统计方法,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
1.3.1 选题。通过脑力激荡,依据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结果,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病区噪音”。活动实施时间为2011年12月-2012年5月,整个活动持续6个月。活动的目的是降低病区噪音,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
1.3.2 现况把握。病区噪音监测:分别选取护士站、病室内、病房走廊3处为噪音监测点,进行24小时的监测取样。测量方法:采用数字式噪音测试仪金达通TDJ824A,以等效声级LAeq:dB(A)为单位,置于距离墙面和其他反射面至少1m、距窗约1.5m、距地面1.2~1.5m高处。图1为样本病区24小时噪音监测值。《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规定医院噪音标准:昼间≤50dB,夜间≤40dB。对照样本病区噪音监测的结果可以看出,该病区噪音污染的情况比较严重。
1.3.3 原因调查与分析。随机选择80名神智清晰,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心态平稳,无睡眠障碍和听力障碍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主观评价调查表,列出“认为影响患者休息的声音”12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评价值定为影响较大、影响较小、没有影响3个等级,对病房噪音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对患者影响最大的噪音是陪客探视人员来往及谈话的声音,占52.5%;其次是医务人员的谈话声、电话铃声、工作车轮声,各占46.3%;病房呼叫铃声占40.0%;保洁人员工作声、开关门声、打印机声对病人都有较大的影响。
1.3.4 目标设定。根据病区噪音污染源和影响的严重程度,我们发现病区噪音高发时段为6:00—20:00(见图1),因此我们把改善重点放在6:00-20:00这一时段(昼间)。结合圈员的工作年资和学历等方面的因素,在客观评估圈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将此病区噪音污染控制的目标设定为国标《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对医院噪音控制的标准值,即昼间≤50dB,夜间≤40dB。
表1 改善前、后两组患者对噪音主观评价
1.3.5 对策拟定和实施。针对主要噪音源,对照目标值,使用头脑风暴及综合评价等方法,我们拟定了4个降低病区噪音的策略,每个策略都拟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分别由一位圈员负责具体落实,查检实施效果。具体如下:首先,对探视及陪护人员进行宣教,严格执行探视陪护制度:(1)入院时宣教探视制度,发放书面宣教资料;(2)随时提醒探视人员轻声说话;(3)提醒探视人员管好小孩,不能在病区内嬉戏、奔跑,注意孩子的安全;(4)病人午休时段及夜间20:00点以后,减少探视,提醒仍在病房的探视人员及早离开,以免影响病人休息;(5)在病区内醒目的位置悬挂“静”字牌,强化人们保持病室安静的意识。其次,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噪音的知识,提高对噪音危害性的认识,注重培养医务人员在沟通时的语音语调;工作人员相互提醒监督,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工作中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手机设置为震动模式,并要求尽可能不在病房和病区走道接听电话,以保持病区安静。第三,改变传统固定护士站的护理工作模式,减少呼叫铃声;在每个病区建立4个移动护士站,每个移动护士站配备专门的责任护士,每位责任护士负责管理3~4个病房,定时巡视病房,及时满足病人的需求,减少病人按铃呼叫的情况。第四,加强对医疗仪器的维修与保养:(1)每台医疗仪器都有专人负责;(2)每日定班次清洁使用中的仪器;(3)每周由责任人进行保养,及时处理仪器的故障,及时维修;(4)加强设备的保养与更新,对有轴承的设备要按时添加润滑剂,尽可能少用针式打印机,避免在病人休息时段打印;(5)每班交接时对使用中的医疗仪器进行报警参数及报警音量调节,以减少报警次数,将报警音量调节至工作人员能听见而不影响病人休息为宜;(6)告知病人仪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7)当报警响起时,护士要反应迅速,及时处理及关闭报警音,避免造成紧张气氛;(8)每辆工作车定期维修保养,及时上油,以降低其发出的声响。
经过5个月的“降低病区噪音”主题品管圈改进活动,病区昼间噪音由改善前的月平均68.58dB下降到改善后的月平均55.25dB,虽然还没有达到国标对医院噪音控制的标准要求,但是,改进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主题活动开展5个月后,我们同样采用自制的主观评价调查表,随机选择了80名住院患者(要求与改善前一致),对病房噪音污染情况进行患者感知评价,对比分析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主观评价的结果发现,采取多种形式减少噪音污染的措施效果明显,噪音影响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同时,患者对住院环境的满意度由改善前的85.7%上升到改善后的95.2%。
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全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在圈会上,全体成员脑力激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畅所欲言,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得到激发[2];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圈员担任对策实施负责人,不仅解决了存在的问题,还做到了共同帮助与提高,从而培养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3]。
本次品管圈活动,通过合理选题、调查分析、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措施,明显降低了各种噪音发生的频率,降低了病区噪音的分贝,为病人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医疗环境。但由于部分医院在建筑设计、布局,医疗仪器采购等方面没有重视到噪音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因此,降低噪音污染,是一个长远的问题,需要医务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医院管理者、建筑设计者、仪器制造者共同关注和重视。
[1]孙蓉蓉,何忠正,徐少银,等.完善科室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讨论[J].中国医院,2007,11(9):40-42.
[2]Jonheery P, Robert M,Aubry JC,et al.Noise In Neonatology,Theimpact Of Hospital Staff[J].Presse Med,2004(33):1421-1424.
[3]胡佩诚.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