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SIR模型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2014-11-28 00:06郑磊韦海民刘正顺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0期
关键词: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新型城镇化

郑磊+韦海民+刘正顺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2.0对陕西省2006-2012年七年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发现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增长趋势,新型城镇化发展好坏与DPSIR模型内部指标的协调性也有关系,即内部各指标呈现出正相关则发展较好,反之则不好。研究还发现制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能源利用程度不高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小三个方面,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综合评价 DPSIR模型 主成分分析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

关于“新型城镇化”,目前的学术研究依旧停留在主观概念层次,仅仅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阐述。如何在概念、内涵的基础之上,通过准确、客观、定量的方法分析衡量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却不多见。

200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督查和考核评价,建立5个考核项目30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田静(2012)在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由3大系统,8项子项目,45个指标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理论体系。安晓亮等(2013)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个层面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水平定量评价思路和框架;张向东等(2013)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对河北省各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评价;曾志伟等(2012)在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指标体系,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进行定量评价。

综上可知,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大多学者是基于对城镇化进行具体研究时,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分类研究并以此来构建指标体系,这种划分虽能体现出城镇化的内涵,但人为的拆分使其不能体现出城镇化作为一个发展系统所体现出的因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DPSIR模型,即“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这一体现前后因果关系的逻辑结构,构建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陕西省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DPSIR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

(一)DPSIR模型

DPSIR模型是欧盟统计局(EUROSTAT)和欧洲委员会欧洲环境机构(EEA)在进行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指标制定工作过程中,基于PSR模型所建立的新模型,主要用于评价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该模型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它基于因果关系组织信息及相关指数的逻辑框架,是对PSR 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存在着驱动力(DrivingForc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的因果关系链,如图1所示。

DPSIR 模型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待系统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将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分成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准则层,同时每个准则层中又包含若干指标。

(二)DPSIR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DPSIR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综合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基于DPSIR模型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算得出矩阵的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以及因子载荷阵和因子回归系数,计算样本的各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

(1)

式中:Fik表示第i个样本第k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Wj表示第j个指标的因子回归系数。

然后,根据各主成份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各主成分的因子权重,构造综合评价函数,求得各样本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Si,再进行排序。计算公式为:

(2)

式中:Si表示第i个样本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值;Vk 表示主成分因子权重。

最后,在进行主成分分析的过程中,结合DPSIR模型分析各项具体指标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程度,找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2006-2012)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公报。同时为了使数据更具可比性,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用Z-Scoer标准化公式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

1.主成分的提取与分析。通过spss运算,提取主成分。本文共提取3个主成分,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78.702%、11.446%、5.189%。其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高,能反映大部分指标所要表达的信息,最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也最强。

分析可知:在主成分荷载矩阵中,在第一主成分中城镇化率、年底总人口数、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荷载较大,均在0.9以上。这些指标囊括了驱动力指标、压力指标、状态指标以及响应指标。其中第一主成分荷载值高达78.702%,可知第一主成分囊括了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社保等方面,基本上全面反映了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

第二主成分上荷载较高的指标分别是用水普及率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这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影响指标和响应指标;第三主成分荷载较小,仅有5.189%,所含指标为: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城镇),主要对响应指标起辅助作用。

2.综合评价得分及分析。以时间为横坐标、综合评价得分为纵坐标,绘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图,如图2所示。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2008-201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且略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endprint

(三)基于DPSIR模型的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DPSIR模型框架内各指标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因果循环系统。DPSIR系统内部指标的协调与否,直接反映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的好坏。分析指标间相关性,发现DPSIR模型内部指标的协调性。表2反映了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部协调现状。

分析可知:压力指标与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响应指标均呈现出负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分析压力指标的构成,发现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能源利用程度不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小成为制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响应指标相互之间均呈正相关,且关系密切。分析这四大指标系统,可以发现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基于经济、人口等驱动力作用下所呈现出的社会状态,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以及政府和人民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响应,整体呈现出一种协调发展的状况。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增长趋势;新型城镇化发展好坏与DPSIR模型内部指标的协调性也有关系,内部各指标呈现出正相关,则发展较好,反之则不好。同时,研究发现制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能源利用程度不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小。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目前,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仇保兴,2012)。据统计,陕西省基尼系数从2003年到2012年十年均超过0.4的国际警戒值,2007年更是达到了0.457。新型城镇化要强调城乡统筹发展,重协调互补的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走集约发展之路。通过不断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作用,获取更高、更大的社会效益。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使其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刚性需求量巨大。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和效率,走集约发展之路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化产业结构。由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可知,三大产业比重的大小直接反映着城镇化的进程与水平。陕西省作为一个资源大省,特别是陕北作为陕西乃至全国的能源基地,其产业结构单一,以原始资源的开采和挖掘为主,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应在集约发展模式的引领下,将产业链高级化和梯度化,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现场督查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17)

2.田静.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建筑,2012(4)

3.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7)

4.张向东,李昌明,高晓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J].中国市场,2013(20)

5.曾志伟,汤放华,易纯,宁启蒙.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3)

6.Bowen Robert E., Riley Cory. Socio-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3,46

7.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endprint

(三)基于DPSIR模型的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DPSIR模型框架内各指标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因果循环系统。DPSIR系统内部指标的协调与否,直接反映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的好坏。分析指标间相关性,发现DPSIR模型内部指标的协调性。表2反映了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部协调现状。

分析可知:压力指标与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响应指标均呈现出负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分析压力指标的构成,发现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能源利用程度不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小成为制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响应指标相互之间均呈正相关,且关系密切。分析这四大指标系统,可以发现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基于经济、人口等驱动力作用下所呈现出的社会状态,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以及政府和人民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响应,整体呈现出一种协调发展的状况。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增长趋势;新型城镇化发展好坏与DPSIR模型内部指标的协调性也有关系,内部各指标呈现出正相关,则发展较好,反之则不好。同时,研究发现制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能源利用程度不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小。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目前,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仇保兴,2012)。据统计,陕西省基尼系数从2003年到2012年十年均超过0.4的国际警戒值,2007年更是达到了0.457。新型城镇化要强调城乡统筹发展,重协调互补的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走集约发展之路。通过不断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作用,获取更高、更大的社会效益。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使其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刚性需求量巨大。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和效率,走集约发展之路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化产业结构。由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可知,三大产业比重的大小直接反映着城镇化的进程与水平。陕西省作为一个资源大省,特别是陕北作为陕西乃至全国的能源基地,其产业结构单一,以原始资源的开采和挖掘为主,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应在集约发展模式的引领下,将产业链高级化和梯度化,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现场督查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17)

2.田静.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建筑,2012(4)

3.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7)

4.张向东,李昌明,高晓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J].中国市场,2013(20)

5.曾志伟,汤放华,易纯,宁启蒙.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3)

6.Bowen Robert E., Riley Cory. Socio-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3,46

7.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endprint

(三)基于DPSIR模型的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DPSIR模型框架内各指标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因果循环系统。DPSIR系统内部指标的协调与否,直接反映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的好坏。分析指标间相关性,发现DPSIR模型内部指标的协调性。表2反映了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部协调现状。

分析可知:压力指标与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响应指标均呈现出负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分析压力指标的构成,发现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能源利用程度不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小成为制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响应指标相互之间均呈正相关,且关系密切。分析这四大指标系统,可以发现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基于经济、人口等驱动力作用下所呈现出的社会状态,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以及政府和人民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响应,整体呈现出一种协调发展的状况。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增长趋势;新型城镇化发展好坏与DPSIR模型内部指标的协调性也有关系,内部各指标呈现出正相关,则发展较好,反之则不好。同时,研究发现制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能源利用程度不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小。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目前,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仇保兴,2012)。据统计,陕西省基尼系数从2003年到2012年十年均超过0.4的国际警戒值,2007年更是达到了0.457。新型城镇化要强调城乡统筹发展,重协调互补的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走集约发展之路。通过不断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作用,获取更高、更大的社会效益。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使其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刚性需求量巨大。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和效率,走集约发展之路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化产业结构。由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可知,三大产业比重的大小直接反映着城镇化的进程与水平。陕西省作为一个资源大省,特别是陕北作为陕西乃至全国的能源基地,其产业结构单一,以原始资源的开采和挖掘为主,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应在集约发展模式的引领下,将产业链高级化和梯度化,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现场督查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17)

2.田静.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建筑,2012(4)

3.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7)

4.张向东,李昌明,高晓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J].中国市场,2013(20)

5.曾志伟,汤放华,易纯,宁启蒙.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3)

6.Bowen Robert E., Riley Cory. Socio-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3,46

7.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新型城镇化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