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青+张国庆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逆向物流渠道系统结构、渠道选择影响因素、渠道运行机制以及渠道主体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逆向物流渠道管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逆向物流 渠道管理 结构 利益 主体
引言
逆向物流渠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逆向物流渠道是指形成逆向物流的物品从供应链的下游(顾客)流向上游起始点所经过的路线、途径或流转通道。广义的逆向物流渠道是指形成逆向物流的物品从供应链的下游(顾客)流向上游所经过的路线、途径或流转通道以及之间所经过的各种处理等。
国外在逆向物流渠道实践方面,大都是政府或企业建立的网点如传统的中间商、二次商品交易商、制造商控制的回收中心以及资源回收中心,并通过颁布各种回收再利用法律法规规范各主体行为。而目前在我国还缺乏对生产者责任限定的情况下,废旧品一般由走街串巷的游击大军收购并简单分类粗糙处理,然后转卖给维修站或专业回收处理中心。还有部分由供销社与物资回收公司、商业回收网点、专业处理中心等组成的逆向物流渠道系统实施。
逆向物流渠道系统结构研究
渠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逆向物流的效率和效果,对渠道结构的研究主要有结构设计和分类。
(一)结构设计方面
结构设计方面主要根据逆向物流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设计渠道结构,或者研究逆向渠道与正向渠道的协同等。在渠道结构设计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逐步引起了学者的关注。Guiltinan等(1995)第一个对逆向物流渠道结构进行设计,他们根据渠道成员完成再生或再制造功能的差异来构建不同的逆向物流渠道结构。Dethloff(2001)和Jayaraman(2003)等都认为逆向物流渠道的方面的研究应该集中在渠道选择以及与正向渠道的整合上。黄灿(2002)在构建包装物的回收体系时,认为可以采用自建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或参加回收一体化组织结构。温素彬等(2005)提出在EPR基础上采用专用、共用两种回收渠道体系。El korchi、Akram(2011)分析设计了可持续的逆向物流渠道。贺兴静(2012)提出建立集约型的报废车回收综合平台使其回收渠道向扁平型短渠道结构转变。
(二)结构分类方面
主要针对现存的几种结构如生产商回收、联合回收、第三方回收以及社会化回收等,就各种结构的适应性展开研究。如Webster(2005)等分析了废旧电子产品的两类回收结构体系:联合回收体系和由生产商控制的单独回收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回收体系不仅可以给生产商带来较高利润,而且会激发社会回收处理活动和降低税收负担。袁霄(2005)分析了逆向物流渠道结构、各节点特点及物流中心分级决策方案。Wassenhove(2006)、杨宇春(2007)都对企业逆向物流渠道结构作了分类。Savaskan(2004;2006)等着重考察了从消费者手中回收产品的逆向渠道结构问题,认为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商负责回收的渠道结构效率最高,并进一步对下游零售商存在竞争时渠道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魏洁(2006)分析了基于EPR由两个节点扩展到k个节点的网络结构,并分析了委托企业与第三方之间的博弈行为。王素娟(2009)基于产品回收吸引力指数分析比较了回收渠道结构。聂佳佳(2012)分析了闭环供应链四种回收渠道结构。
逆向物流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逆向物流渠道选择的因素很多,既有渠道主体构成与经营因素、也有回收品种类与特征因素、还有政策法规约束与激励因素等。如Fleischmann等(2000)认为影响逆向物流渠道选择的因素有:网络集中度、结构层次、主体间连接、开环或闭环结构形式以及主体间合作度等。Mayers和France(2006)研究表明EPR驱动力是回收处理立法、良好的价格机制、资源限制以及经济效率等。邢光军(2009)等认为影响手机逆向物流渠道的关键因素有:渠道成本控制能力、资源状况及管理能力、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能力以及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状况等。而唐瑞(2011)则认为影响手机逆向物流的因素包括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网上购物或盲目购物、市场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废旧手机管理制度等。韩小花等(2010)研究表明生产商间的竞争程度、再制造成本和回收的难易程度影响了渠道的选择。杨秀莲(2010)从经济、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渠道选择。许彤(2011)分析比较了处理中心自己直接收集、零售商回收和第三方回收三种回收渠道模式的回收率、回收价格以及各级利润等,为回收处理中心选择回收渠道提供依据。高阳(2011)研究表明,制造商的风险偏好是制造商选择回收渠道的主要影响因素。陈小娟(2011)认为回收机制和技术、信息系统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等是影响逆向物流渠道选择的三个主要因素。王兰(2012)从政府监督、激励措施、企业的社会责任心、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第三方回收企业对消费者群体心理动向的了解及主动程度等分析了影响逆向物流渠道选择的主要因素。张志文等(2012)认为回收品自身特点、市场因素、环境复杂性以及回收企业能力等是影响逆向物流渠道选择的主要因素。付小勇等(2012)分析了市场机制和政府补贴对逆向供应链回收渠道决策和系统演化过程影响。
对逆向物流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博弈分析和模型分析两类,其它研究方法较少,主要研究方法与作者如表1所示。
逆向物流渠道运行机制研究
逆向物流渠道运行机制问题主要是利用博弈论和优化等理论,就参与回收处理各主体权责关系、利益分配等问题设计利益协调机制、定价机制、主体关系协调机制以及决策协调机制等。
(一)利益协调机制方面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情形下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分配、契约形式以及激励措施等。如Porteus和Whang(1991)考察了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关于产品退货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Davey等(1993)研究了零售商通过努力降低无缺陷退货的情形,设计了目标减量返利合同来实现供应链系统协调。邢光军等(2009)建立了由生产商、零售商组成逆向物流供应链系统在随机需求以及有缺货损失条件下的利润共享及协调机制。孙浩和达庆利(2008)则进一步探讨了在回收商或制造商设施有容量及能力限制的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并提出运用收入-费用共享契约协调逆向供应链。刘永清等(2013)提出经济性与非经济性激励相结合的废旧家电回收渠道长效协调机制。endprint
(二)定价机制方面
定价机制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关于逆向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价格确定方法与激励效应以及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等。如Ackali(2007)等研究了分散式和集中式逆向物流系统如何确定合理回收价格以及再制造件的售价等。郭亚军等(2007)研究了在第三方负责回收的分散决策情况下收入-费用分享契约协调定价机制。李响等(2008)探讨了在回收数量随机情况下,再制造商和回收商的合作模式问题,研究表明双阶段定价合同可以有效协调供应链并消除双边效应。易余胤等(2012)研究了回收再造系统利益分配及系统主体定价的影响因素。
(三)主体关系协调机制方面
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渠道中的主体合作与竞争关系进行分析,目的是稳定逆向供应链。Savaskan(2006) 比较了制造商自己回收、零售商回收、第三方回收三种渠道,并对存在竞争的渠道如何在零售商之间分配利润以及如何影响他们在市场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糜仲春等(2003)提出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废旧家电逆向物流渠道行为,并构建了系统分析模型。魏洁等(2007)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共用回收体系中的生产企业、PRO组织、回收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邱若臻等(2007)研究了在随机需求下制造商和销售商同时负责产品回收并分散决策问题,建立了Stackelberg主从对策模型。
(四)决策协调机制方面
重点研究逆向物流渠道在不同主体负责的情况下其决策方式与激励效果比较。Madaan(2007)分析了基于柔性计划程序的逆向物流系统可持续决策协调问题。Kaya(2011)研究了在渠道回收确定性和随机性以及制造和再制造不同占比情况下,如何制订集中和分散式回收决策的协调机制。王文宾和达庆利(2010、2011)则着重考虑了逆向供应链协调及其奖惩机制比较问题,并提出在回收率与回收量的奖惩机制下供应链分散式与集中式系统的最优决策问题。叶佑林等(2010)等运用博弈论提出收入费用共享契约协调机制。
逆向物流渠道主体行为研究
逆向物流渠道主体主要包括第三方回收商、生产商、零售商、政府及消费者,对渠道主体责任和行为的研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和行为,因为我国现阶段,在市场机制下废旧品回收处理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政府的介入规制,来规范渠道其它主体行为,主要包括立法与监督、约束与激励等。
(一)立法与监督方面
张曦(2007)指出政府应构筑社会化回收网络,并从立法、监管和治理三方面加强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和处理。范文晶(2010)提出政府应从立法、管制及政策引导等方面规范逆向物流渠道相关主体经营行为。陈魁等(2007)分析了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过程中消费者、生产商和政府应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建议政府制订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办法、明确相关主体责任。曾敏刚等(2009)构建了第三方回收商、生产商、政府及消费者等两阶段多方博弈模型,提出各主体参与决策的机制。王世磊等(2010)、黄乐富(2010)等都运用博弈演化方法分析了政府监管手段的实施对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影响。张学刚(2011)等通过建立政府和生产商博弈模型,探讨了政府环境监督与企业污染治理的环境改善互动决策。
(二)约束与激励方面
Lindhqvist和Lifset(2005)认为要实施EPR,政府应该增加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资金投入,激励生产商对其产品绿色设计,便于回收处理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郑红等(2006)认为要在“谁受益,谁负责”原则下,构建由政府、生产商、消费者共同承担的回收处理付费机制。熊中楷(2011)等分析了政府对回收再制造实施的激励政策并比较了不同激励模式的影响。张志红(2012)提出政府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激励来引导和规范逆向物流渠道。周垂日等(2008)分析了政府在逆向物流监管和协调过程中的责任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促进废旧品回收利用的最优补贴率。李继平等(2009)运用博弈理论方法构建了政府和企业在实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模型,给出了政府补贴率计算公式。牛晓冬(2011)等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过程中政府、生产商和消费者三方利益博弈分析,通过对博弈模型结果比较分析提出了政府补贴下生产商有偿回收机制。刘慧慧(2013)讨论了有拆解资质的回收处理商为主导的正规渠道和无拆解资质的回收处理商主导的非正规渠道竞争情景下政府补贴的影响。聂佳佳(2009)等研究了在政府奖惩机制下闭环供应链的定价和回收决策问题。钟永光(2010)等采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了激励消费者参与环保回收废旧电子产品的对策,并建议政府增加环保宣传费用、提高正规回收经营者的服务和回收价格,加大对非法拆解的小商贩征收污染费等。
(三)其它主体行为研究方面
江源等(2000)研究了居民对逆向物流重要性的认知度以及居民个体的社会-经济属性对废旧品回收的影响。Owens(2000)分析了社会经济水平对废旧品回收经营行为的影响。Shankar和Ravi (2005)运用ISM方法分析了汽车行业实施逆向物流的主要障碍因素。谢家平(2008)等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废旧产品回收设计处理度量模型,动态模拟出了废旧产品的收益变化趋势,实现了对废旧产品的回收关键环节的计划和控制,帮助企业提高废旧产品回收率。吴刚等(2010)提出了规范和不规范两种废旧品回收类型,并指出回收行为是建立规范回收体系的基础。孟丽君(2010)、虎陈霞等(2010)都实证分析了浙江企业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的认知与回收模式的问题。王兰(2012)运用博弈方法分析了废旧家电在第三方回收模式下生产商、消费者、回收公司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程晋石等(2013)研究了一个制造商领导市场、一个零售商和一个第三方回收商共同负责回收且跟随决策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分析了各主体的利润以及如何避免劣市场结构。
未来研究趋势分析endprint
(一)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对逆向物流渠道管理理论的探讨尚不完善,难以有效指导实践。其次,对回收渠道冲突问题仅从企业社会责任或政府补贴角度等作过一些分析,尚未有冲突根源分析和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研究。最后,从研究方法看,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研究,通过建立模型对比不同结构运营效益和效果。但逆向物流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需求不稳定、信息不对称、主体不平衡,此类方法都较难适应该系统分析,需要探索更适用的研究方法。
(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第一,对逆向物流系统的相关研究,除了经典理论和模型的研究之外,更需要关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竞争市场结构下多产品、多部件回收管理以及基于双链竞争下制造商和处理商回收渠道选择决策等方面仍有进一步研究空间。第二,政府激励或管制下制造商和处理商处理方式选择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激励措施或管制措施随时间变化发生演变的特点和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第三,逆向物流各经营主体间都不断寻求相互合作,同时也有竞争,因此对逆向物流渠道各主体间冲突根源探索及协调机制的深入研究也是将来研究热点。第四,系统仿真方法随着科技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必将不断完善,利用仿真技术实时动态地建立逆向物流渠道冲突协调模型,也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Jayaraman V.,Patterson R.A.,Roland E.The design of reverse distribution network:Models and solution procedur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50)
2.Savaskan R.C.,Wassenhove V.L.N.Reverse channel design: the case of competing retailer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
3.Ackali E.,Krakayali I.,Emir-Farinas H.An analysis of decentralized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end-of -life product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25(6)
4.Kaya O.Incentive and production decisions for remanufacturing oper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1(2)
5.Satoshi Kanai,Ryohta Sasaki,and Takeshi Kishinami. Representation of Product and Proeesses for Planning Dissembly[J].Shredding and Material Sorting based on GraPh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5,(3)
6.El korchi, Akram,Millet, Dominique.Designing a sustainable reverse logistics channel: the 18 generic structures framework[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1,19
7.Haas,David A.Murphy, Frederic H,Lancioni, Richard A.Managing Reverse Logistics Channels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3.42(3)
8.Goldsby, Thomas J,Closs, David J. Us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to reengineer the reverse logistics chann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0, 30(6)
9.Madaan, Jitendra,Wadhwa, S.Flexible Process Planning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Decisions in Reverse Logistics System[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 2007,4(8)
10.Pishvaee, Mir Saman,Kianfar, Kamran.Karimi, Behrooz.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0,47(2)
11.韩小花,懂振宁.双边竞争型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的决策分析[J].工业工程,2010,13(4)
12.王文宾,达庆利.再制造逆向供应链协调的奖励、惩罚及奖惩机制比较[J].管理工程学报,2010,24(4)
13.付小勇,朱庆华,窦一杰.回收竞争的逆向供应链回收渠道的演化博弈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2,21(4)
14.达庆利,黄祖庆,张钦.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1)
15.刘慧慧,黄涛,雷明.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双渠道回收模型及政府补贴作用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2)
16.程晋石,李帮义.混合回收渠道下的闭环供应链市场结构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30(3)
17.王素娟.基于产品回收吸引力指数的逆向物流渠道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295(19)
18.江源.中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生活垃圾管理中新政策的可导入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2(2)
19.虎陈霞,黄祖庆,吴增源.企业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的认知与行为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0(7)
20.周垂日等.基于EPR的制造商逆向物流渠道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7,250(22)
21.聂佳佳.渠道结构对第三方负责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3)
22.高阳,李辉.基于回收质量不确定的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11,21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