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要求职业教育要与产企业充分合作,加大课程设计与改革,推行产企学结合,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本地职校还有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角色,产企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合计算机系教学、实训、实践、实习,阐述了“1.5+0.5+0.5+0.5”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武陵山区;地方职校;计算机系;“1.5+0.5+0.5+0.5”人才培养;实训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4-0144-03
国务院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以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与产企业充分合作,加大课程设计与改革,推行产企学结合,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实训,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教育可以走出校园,教学可以走出教室。地方高职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以服务当地方经济为宗旨,以现实产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根据产企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调整课程设置与学时灵活安排,使课程紧贴产企业第一线生产实践,服务当地经济,走产企学结合、工作与学习相交替的发展道路,提高办学质量。湘西职院计算机系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1.5+0.5+0.5+0.5”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 “1.5+0.5+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
我院计算机系专业采用“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办学经验。即学校、本地企事单位、校外企业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从湘西州及吉首本地经济人才特点来看,实现学校、本地企事单位人才培养很有必要。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围绕本地企业和技术需求特点进行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湘西职院计算机系把服务湘西州及吉首市经济发展为目标,成功地将“三元制”人才培养嫁接到湘西州本地企事业的合作过程中,将课堂延伸到本地企事业单位,与校外企业结合,探索出了服务当地经济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5+0.5+0.5+0.5”人才培养新模式。
1.1 用在校期间的前三个学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把教学课程分为公共课与专业课,通过公共课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专业课程,贯穿前三个学期,实施项目教学法,专业课对专业技术进行掌握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根据“专业基础,项目模块”构建教学体系,将基本操作与应用技术的培养嵌入到生产实践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开设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后期专长做好铺垫。请企业经理给学生做企业讲座,使学生快速了解企业技术、责任、人才需求和企业的竞争意识。
1.2 用一个学期进行课堂企事业单位融合教学,使“教、学、做”合一
通过前三个学期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与初步的技能,第四个学期是专业技能掌握的关键学期,计算机系的应用专业和网络专业课程是按照大专业小方向实施教学,我们的做法是采用弹性教学,课程先通过授课教师进行实施项目式教学,再联合本地各企事业单位收集工作任务及要求,将各任务进行分类,合理地安排在教学中,以项目、任务带动教学任务,将不同任务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将课堂延伸到企事业及生产现场,将生产任务引入到课堂,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如网络专业课程,我们先后与本地电脑公司进行合作,将公司的小批量任务引入学校实训室操作,边操作边教学,将工作室融入实训室,例如网线的制作,公司委派工程师对质量的管理和技术指导,进行网线的制作。再如网络的布线、电脑的组装及组网课程,按公司工作环节或过程组织教学,将课堂带出校外到相关企事业,现场进行教学与操作,边工作边学习,公司的工程师或学院的专业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助手角色,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通过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既学习理论知识,又参与实际的工作实践;返校又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补充。专业课程依据企事业工作要求相应地做出调整,及时补充、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1.3 用一个学期进行校外岗位实习
计算机系积极与企业分工协作,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是职业实习的精髓。我们将这一模式嫁接到湘西州当地公司及外地民营企业中,建设了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以企业生产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工作素质,增强对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把在校期间第五个学期作为岗位培训学期。学生经过在校第四学期的校外实训后,熟悉了企事业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成为准职业人,学生由学校安排到相关合作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在这一个学期中,每位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员工。作为学生,带着专业问题进企业,边工作边学习,围绕生产实践完善专业技能。作为员工,企业委派资深工程师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培养学生的工作观念、安全和质量意识、社会责任感。
1.4 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与创业实践
我们的做法还是采用弹性教学,让学生独自选择细分专业方向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对自己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打包,作为今后工作的自我推荐材料,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为就业增加资本。同时参加系组织成立的相应工作小组,比如硬件维护小组、网络工作室、广告摄影摄像工作室等,进行校内实习,承接工作任务。负责全院办公室、机房、学生个人电脑的计算机维护;打字复印、广告摄影摄像制作;周边单位及相关公司的相应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有独立制定项目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工作。在这参与创造实践的活动中,注重完成一个项目任务的过程。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体验到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在现实的实践工作中肯定会碰到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和学习其他相关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相关的工作小组的目的并不是注重获得很多利润,而是获得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校内就获得了社会工作经验,在校内就融入了社会。其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企业的活动为参照,使学生的观念、品行、技能符合企业的发展;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协作力。endprint
2 建设新模式的软硬件保障体系
2.1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专业教学的引路者,“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1.5+0.5+0.5+0.5”新模式的重要保障。所以,湘西职院计算机系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形式深入企业进行专业深造和指导学生实习,在本地公司上实习指导课,对企事业岗位需求和工作内容进行调查,在带队学生实习期间学习现代企业管理,通过对岗位需求及工作内容的分析,制订及修改课程实施方案,为课程改革提供建议;向外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主讲教师,给学生举办讲座或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双师型”资格考试。三年来,计算机系“双师型”教师占了全系教师的52%,为新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2.2 建设高标准的专业实训室
根据计算机系的专业设置情况,以能够进行社会需求生产为标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专业计算机房、硬件维护室、网络实验室、图形图像工作室等满足专业技能与操作实训的专业实训室。为新模式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硬件保障。
2.3 专业课程项目开发
专业课程项目开发是以社会产品作为授课内容,以实现社会现实工作任务指导教学任务,课程项目建设与改革是确保教学质量和专业提升的核心,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企事业岗位的任务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项目教学内容,建设适用于企事业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环境,做到“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此计算机系将专业教师分为计算机应用教研室、计算机网络教研室、多媒体图形图像教研室,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团队,根据对企事业工作任务、生产流程调研的情况,进行专业课程项目开发,形成教学、实训校本教材,满足校内实训需要。
2.4 校企合作,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
建设一批规模适度专业性强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实现新模式的关键点之一,参与校外专业实习是新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同时也实现了校企双赢的局面。有的学校虽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基地只是实习,与专业相关性不强,所以要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强化专业技能实习,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工作技能的提升。计算机系先后在长沙牛耳教育、湖南蓝猫动漫传媒有限公司,本地突出的电脑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工教研合作的专业教学平台,更好地服务了教学,也促进了公司发展,得到了学院的肯定和社会的优秀评价。
3 改革成效体现
3.1 专业技能显著提升
“1.5+0.5+0.5+0.5”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校事企业深度融合”,是“教学环境和企事业工作环境”的整合。这种模式,学生操作技能显著提升,专业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从专业的角度深度解剖,增强了职业技能。时刻教育学生:“细节决定成败,技术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做事先做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3.2 就业信心得到显著增强
高职教育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是就业能力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5+0.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是社会企业参与,紧贴企事业第一线,适时适度地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修补和完善,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几个学期的分阶段学习、实习与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以社会工作人员身份面对各项工作。很自然地走入社会就业,敢于创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就业信心得到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S].
[2] 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文件)[S].
[4] 余群英.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与解析[J].高教探索,2007,(5).
作者简介:彭继顺,男,湖南吉首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省武陵山区农村扶贫与人才培训研究》课题主持人,课题批准号:XJK012CCG004,本论文为课题成果论文,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