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2014-11-28 03:03郑艳丽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音级音程原型

郑艳丽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

浅谈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郑艳丽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音级集合理论被引入我国,近20多年以来,这一理论已然在我国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关于音级集合理论自身的优点自不必言说,已有不少论著。然而,音级集合理论研究20多年以来,有着怎样的局限和不足?为此,笔者在深入研究音级集合理论之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期能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音级集合;研究;局限;不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科学性、严谨性著称的音级集合理论被引入我国,这一基于数理逻辑的“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了我国许多理论家、作曲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涌现出大量与之相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纵观我国20多年来音级集合理论的众多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音级集合理论体系探源

20世纪西方先后形成了十二音体系、兴德米特体系、梅西安体系等具有较高认知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些理论不仅成为二十世纪音乐理论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也为音级集合理论的出现完成了必要的过渡和积累。音级集合理论体系正是通过对上述诸多理论原则和方法所进行的种种改造、整合与规范,逐渐演变成二十世纪重要的理论范型。我国的一些学者从勋伯格的“集合意识”、巴比特的“集合概念”、汉森的“集合原则”等方面来对不同的多声结构的“内部构造”——音程结构形式关系所进行的种种解读和探寻,虽然各自都有着自身不同的视角和逻辑,但它们或多或少都显现出与音级集合理论相关或相似的思维理念和框架雏形。

二、音级集合理论体系的译介

起源并完善于美国的音级集合理论,正是有了我国各位学者的译介,才会在国内受到如此广泛和普遍的关注。我国的相关译介工作主要分为对福特《无调性音乐的结构》基础原理的译介和音级集合相关理论技术细节的译介两种类型。

三、音级集合理论的应用

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文献中,或单纯的只采用音级集合理论对分析对象进行分析;或与其他理论、方法相结合,各取其优势从而完成对分析对象的全面衡定和把握,如与十二音理论的并行、与申克理论的并行、与传统理论的并行等。

四、音级集合理论的延伸

音级集合理论这一完全源自西方的理论体系,是否能在我国业界得以相应的传播和应用?其理论自身是还存在某些补充和改进的可能?我国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的视角与方式对音级集合理论原则进行了必要的充实、完善和延伸。主要体现在技术理论上的延伸(包括关于集合原型求解的争议和其他诸多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延伸与发展)、集合技法的探究、集合原理与五声性技法的对接等方面。

五、反思与展望

针对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的发展提出反思和展望的有贾国平的《简约的空洞与抽象的困惑——对当前国内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一点看法》、陈士森的《音级集合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展望》、段文晶的《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述略》等,分别对音级集合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并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期望。

如上所述,尽管我国的音级集合理论研究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从总体上来看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所涉及的层面也不尽相同,但也都显现出了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以求教方家。

一、音级集合理论运用的简单化

在我国众多理论研究文献中,部分文献在进行分析时,仅仅运用音级集合理论进行极为浅显的概念性描述,较少涉及集合结构原则与分析对象之间所能够体现出的更深层的结构形式关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对集合理论自身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其次,描述性分析方法无法显示集合理论的科学性;再次,分析内容的简单化,必然导致分析结果的不明确性。

二、拘泥于集合原型的求解

集合原型的计算自然是学习和掌握音级集合理论技术的基础与关键,目前我国已有多篇论述集合原型的文章,如罗忠镕的《集合原型简便计算法》(1987)、华萃康的《不用计算求集合原型》(1988)、周雨的《关于集合原型计算法的探讨》(1988)、敬悦吾的《论集合原型的乐理求解——对《现代乐理教程》中集合原型乐理求解方法的置疑与改进》(2005)、陈雷的《再论集合原型的乐理求解》(2006)、王瑞年的《音程比较法求解集合原型》(2008)……并且关于原型的探讨还在继续延续下去。

原型计算固然十分重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必再拘泥于如何计算集合原型这一基础层面的探究和争论,目前互联网上所提供的计算机共享应用程序和软件,准确、快捷,足以替代这一繁杂且无赖的计算过程。①

三、关于集合理论的效能低下

在王中余的《集合类属理论的要点、应用与效能》一文中提到复合型、类属一样(同集合理论本身一样)存在“效能偏低”或“效能有限”的问题,指出“这种分析只是按照某种既定的路径,一些预置的规则,从某一视角对具体音乐作品某一维度所进行的解读。”②

笔者认为作曲家的思维偏好及作品本身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及灵活性,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认识客体,才能对分析对象达到全面而科学的把握。而音级集合理论所限定的“预置”的“规则”和“路径”势必会造成分析方式的僵化和“效能偏低”等诸多局限。

四、对国外音级集合的发展关注不够

我国自音级集合理论传入,一直关注度最高的还是福特《无调性音乐的结构》(1973)中提出的基础理论体系。但是自福特本人系统的提出音级集合理论之后(甚至之前),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的音乐理论界并未曾停止过对该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诸如福特本人于1984年发表的论文《今天的音级集合分析》③以及1988年发表的有关集合类属的论文④等;除此以外还有珀尔(Gorge Perle)、列文(David Lewin)等人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音级集合理论体系。

而纵观我国20余年来所发表的西方集合后续发展的相关译文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全面的反映出该理论体系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对这一理论体系整体水平的了解和认识不可避免的会形成某些“断层”。因此,全面、及时的关注西方音级集合的发展状况,将有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并可以站在一定的高点上,纠正以前认知方面存在的瑕疵。

五、如何有效避免“抽象”的困惑

我国的贾国平曾对音级集合理论“深奥的极其抽象化的分析语言”提出质疑⑤,尽管已有专家学者为其辩护,笔者仍旧认为作为一种分析理论,完全以数理模式来定义音乐中各种音高及结构关系,这确实是其难以回避的弊端。而音级集合理论中的复合型集合等结构关系,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较为抽象和复杂。如果能将某些繁复而抽象的程序加以简化或改进,使其更具有一定的普及性,音级集合理论或许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六、专注于音高参数分析的片面性

音级集合理论专注于对无调性音乐作品音高参数深层结构形式关系的揭示。毫不讳言,音乐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音高问题,但倘若仅仅把音高作为唯一的要素以期揭示作品中的结构形式逻辑关系,其局限性却又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揭示的结果对于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风格研究等其他一些音乐活动没有直接的作用。”⑥完全不利于对分析对象进行全面、综合的衡量。

七、有关集合相似性的一点思考

在C.罗德著,施子伟编译的《非调性集合分析中的音程相似关系》⑦一文中,所提出的根据集合的音程向量,用相似函数来测定集合的相似程度这一观点,似乎比集合理论中根据对音程向量的参数及音级之间直观观察和比较来判定相似程度更为科学。

但笔者却认为每个集合在限定范围内都有着多样的排列模式,单纯依靠对音程向量的各项参数或音级之间所进行的比较,依然是一种较为宽泛的定义。每一个集合的排列方式,虽然已被限定于其总的音程含量的范围内,但是仍然有着形态万千的变化方式,尤其是基数较大的集合,譬如集合6-Z43就有着125种不同的基本音程模式(bip),数量众多的排列可能也因此带来了音响效果的差异。同一个集合的不同排列方式所带来的对不同音程的强调会造成听觉上的差异,不同集合(甚至不同基数的集合)之间虽然可能在音程向量上有着较大差别,却因为二者的排列形态上同时对某些音程予以强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相似性。因此在基于音程向量的总限定的范围内,音程连续、基本音程模式是更进一步判定集合之间相似性关系的重要指标和参数,不仅能对相同基数的集合进行比较,也能对不同基数的集合进行比较(集合基础理论中能进行相似性比较的当时同基数的集合)。

八、作为分析手段以外的集合理论

音级集合体系最主要的价值体现主要还是以一种音乐分析方法为主体。任何一种音乐理论体系,只有与具体的音乐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真正成为为创作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并能指导创作实践的相关过程时,其最终的价值才能够完全地体现出来。笔者认为音级集合理论不仅只能囿于作为一种分析理论而存在,它“并非一种终结的或仅仅局限于固有模式的分析理论,它可以继续发展,有着较为广阔的前景和实用价值。”⑧

因而,音级集合理论如何从一种“简明”的概念和“抽象”的分析方法转变成真正具有指导实践作用的创作技法,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早在1990年,陈铭志教授就曾提出:“爱伦·福特的定量分析方法是一种尝试,也是有一定普遍意义,但目前为止,它仅仅还只是一种分析的方法,还远未能完全上升成为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创作技法。”⑨

值得欣喜的是,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对此难题进行了各种可行性探究和实验,并取得了某些阶段性的成果,如陈士森于1990年发表的《集合程控理论及技法》、高为杰2004年发表的《音级集合的配套》等,但似乎这种尝试还缺乏某种规范,因而还不够系统,其过程一定是漫长的、艰辛的,仍需要我国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

以上是笔者在研究音级集合理论发展时所触发的一些思考——当然,可能是我国集合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局限和不足,也可能是音级集合理论自身的局限和不足,而且,这些思考也可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不管如何,以求教各位专家、学者。

注释:

①比如www.composertools.com/Tools/PCSets/setfinder.Html等网页上都能简单有效的计算集合原型.

②王中余.集合类属理论的要点、应用与效能.音乐研究,2008年第6期,第80页.

③参见Forte,Allen,“Pitch-Class Set Analysis Today”,Music Analysis, Vol.4,No.1/2,Special Issue:King's College London Music AnalysisConference 1984(Mar.-Jul.,1985),pp.29-58.

④Forte,Allen,“Pitch-Class Set Genera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Harmonic Species”,Journal of Music Theory,Vol.32,No.2 (Autumn,1988),pp. 187-270.

⑤参见贾国平,简约的空洞与抽象的困惑-对当前国内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一点看法[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1):34-36.

⑥同注释①.

⑦C.罗德著,施子伟编译.非调性集合分析中的音程相似关系[J].成都:音乐探索,1990,(1):82-86.

⑧陈士森.音级集合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展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58页.

⑨陈铭志.十二音和声的表层结构.音乐艺术,1990年第1期,第47页.

[1]贾国平.简约的空洞与抽象的困惑-对当前国内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一点看法[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1):34-36.

[2]罗德著,施子伟编译.非调性集合分析中的音程相似关系[J].成都:音乐探索,1990,(1):82-86.

[3]Forte,Allen,“Pitch-Class Set Analysis Today”,Music Analysis,Vol.4, No.1/2,Special Issue:King's College London Music AnalysisConference 1984 (Mar.-Jul.,1985),pp.29-58.

J605

A

1005-5312(2014)23-0074-02

猜你喜欢
音级音程原型
一种序列思维的延展途径——布列兹音级乘法技术的原理及初次应用
调式音级“隐形结构”论
——与音级听觉心理相关的音级内在结构机理分析
包裹的一切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音乐游戏玩起来
中西弹拨乐器单音乐音结构比较分析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