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华炜,杜 纲
(1.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2.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在各类产业中,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间普遍认同的观念[1]。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升级,制造商一方面需要应对定制化的顾客需求、缩减的产品生命周期和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2];另一方面,产品需求的差异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设计和生产过程在难度与成本方面的大量问题[3]。这种异质性市场的诸多挑战,迫使企业普遍通过搭建公共产品平台,在可接受的成本与速度下开发多样性定制化产品[4],开发与制造环节中的基本单元已经从产品变为产品族。在过去的几年,美国次贷危机掀起的金融海啸席卷世界,全球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遭到重创。在这一背景下,回归实体经济的呼声在企业界与理论界均得到了广泛响应。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产品族创新与开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5]。架构环节位于整个产品族开发流程的前端,它对企业产品竞争力培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统计表明,产品与流程设计决定了80%的制造成本、50%的质量水平、50%的订货提前期和50%的商业复杂性[6]。架构是产品族设计的关键决策环节[7],大约70%的成本与属性是在架构阶段决定的[8]。以汽车产业为例,Dahmus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大众公司通过有效的产品族架构,每年在产品开发与生产领域平均节约17亿美元的成本。大众旗下的大众、奥迪、斯柯达、西亚特四个主要品牌在平台与公共组件方面的共享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福特公司通过共享产品模块,组成公共缝合线、悬挂系统和动力传动系统,通过基于平台的产品架构,实现了开发与生产成本的巨大节约,并保持了其产品在价格与性能方面的有效区分度。
近年来,业内对产品族架构的关注和研究日益增多,为了更加深入地对架构进行研究,有必要系统全面地综述架构的研究现状。从研究领域来看,架构这一原本属于工程技术范畴的概念已经悄然进入经济管理领域;从研究层次来看,产品族架构的研究关注点也由企业内部的产品、技术或管理问题,向与之关联的企业间行为的相互作用以及整个产业的演化规律扩展。该产品族架构理论的发展框架如图1所示。
本文围绕产品族架构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阐述了产品族架构的基本概念,以及产品族架构与单件产品架构的区别;然后将现有研究归结为两大类型,即架构本身的技术和方式方法、架构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影响,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研究的趋势做了总结和展望。
美国产品研发管理协会对产品架构的定义为:产品功能要素被分配到物理组件的方式,以及物理组件完成产品整体功能的交互方式[10]。这里认为架构是实现一种结构布局的方式,体现了实现的过程,对应的英文形式为Architecturing。类似的观点还有,Ulrich[11]认为产品架构是对产品功能元素的布置,是从产品功能向物理组件的映射,是对相互作用的物理组件间界面的设计;Stone等[12]认为产品架构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产品功能向产品形式的转化;Salvador等[13]强调架构不仅体现了产品组件间排列与组合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顾客需求特性与产品组件的匹配;Wits等[14]认为产品架构一方面用以描述产品系统中功能元素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用以描述不同子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方式,实际上,架构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过程和方式,也可以作为这种过程和方式实现的结果,因此架构代表了一种体系结构;Fujita[15]将产品架构定义为产品在物理功能、制造单元等方面具有的系统性结构。
架构与设计是两个相关的概念。Ulrich认为架构是概念设计或系统级设计的一个中心任务[11];Cabrera等[16]认为架构是设计的基础,架构阶段先于设计阶段,属于系统级的产品决策。架构是推进设计的重要环节[17],与配置、功能设置等同属设计领域的重要概念[18]。
如何为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并尽量降低设计与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已成为许多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19]。在这一背景下,产品族模式成为一种能够有效控制成本的设计策略,基于该策略,企业可以在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水平上提供差异化产品,进而迎合不同市场中的顾客需求[20]。因此,产品族已经成为企业产品开发的基本单元[21]。
美国产品研发管理协会对产品族的定义为:从一个公共产品平台衍生出的产品集合[10],它们源自一个共同的平台并各自拥有特殊的特征或功能,以此满足各类细分市场的需求[22]。作为族中的成员,每一个定制化产品被称为产品族的一个成员项[18],所有成员项共享一些结构、技术或流程要素,构成产品平台并形成产品族的公共基础[21-23]。
与单一产品架构的界定方式相似,产品族架构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将架构作为动词理解,产品族架构是企业在产品开发流程前端,基于公共平台构建一族成员项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24-27];将架构作为名词理解,产品族架构体现了一系列价值创造过程的结果,即企业产品族系统的结构特征[28-29]。总之,产品族架构包括三方面特质:①面向不同细分市场;②基于平台进行开发;③致力于资源通用性与特殊性配置的权衡。
基于架构,每一个新产品得以具体化并进行了延伸,从而将未来的设计吸纳到企业现有公共产品线结构中[18]。一个优秀的架构可以为生产者提供完整的产品族层次结构,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品平台架构与定制化架构[17]。产品族架构过程中需要解决四类问题,即每个成员项涵盖的模块、不同模块之间的结合方式、平台中集成的要素、产品生命周期内各类设计的衍生价值[8]。从销售与工程的角度进行分析,产品族架构的内容包括公共基础、差异化因子与配置机制[24]。Kumar等[22]认为产品族架构与优化需要解决三部分内容:①产品线配置决策,决定每个成员项对应的细分市场以及产品族整体规模;②最佳的通用性设计,包括平台的数量以及特点平台中被共享的设计变量;③产品工程设计性能的最优化水平,以及针对每一产品个体的相应设计选项。
单件产品架构只需考虑产品的模块和结构如何布局;而产品族架构不仅要考虑每件产品的模块和结构布局,还要考虑这些产品的共享模块和共用结构设计,以及如何基于共享模块和共用结构进行整个产品族布局的整体优化。
正如Fujita等[30]所言,产品族架构中的一个挑战就是将族与单一产品的表述进行区别。从架构内容的角度,族和单一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平台的设计[21]。产品族架构定义了企业产品平台的本质结构,基于这种结构可以不断衍生出新产品[31]。当架构产品族时,企业更多地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而不主要关注某个个体产品是否实现了最优,因此相对于单一产品架构,产品族架构可能会牺牲部分成员项的性能[32]。产品族设计者的主要工作是决策合适的组件或变量,使其被不同的成员项共享,以此保证规模经济并尽量减少每一个成员项性能的损失[20]。
产品族架构在本质上体现了企业为顾客提供何种形式的多样化产品变体,而这些产品变体正是源自基础设计并满足一定范围内的顾客需求[17]。与单一产品架构相比,产品族设计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基于工程视角,Tseng等[8]认为,相对于单一产品的架构,产品族架构促进了生产能力中柔性的运用以及产品族设计中重复性的最大化利用。Fujita等[33]指出,产品族架构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借助并行工程同时推进多个产品的设计。
从理论发展脉络来看,针对产品族架构的研究源自于工程领域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架构的技术与方式方法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具体而言,相关研究可以归纳为架构的基本模式、物理实现技术、优化技术、平台或定制化架构方法和架构流程等几方面。
产品族架构的模式包括模块化与集成化两种基本类型[3,12]。模块化架构包括功能元素与物理组件之间一一对应的功能结构,且组件之间的界面是松散耦合的;与之相反,集成架构包括复杂的(非一对一的)功能元素与物理组件间的映射,且组件间的界面是耦合的[11]。
在架构过程中,开发模块化组件是在高度差异化的顾客需求背景下实现定制化的一种策略[34],高效地使用模块化组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品族的快速开发并降低成本[12]。模块化致力于构建一个一般性的系统,在该系统中,组件可以被分解并重新组合[35]。该系统包括模块、产品个体和耦合界面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4]。通过嵌入式的层次协调,系统中的组件之间得以建立联系[36]。Baldwin等[37]将模块化系统界定为单元或模块的集合,这些模块一方面构成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被相互独立的团队设计出来,同时设计者通过将信息分割为显性设计规则与隐性设计参数来实现模块化。Dahmus等[9]指出,模块化架构的要点包括两部分:①通过模块的重复使用提升族内的通用性;②基于功能需求配置可选模块的属性,提升产品族中各个成员项的定制化水平。
模块化架构的研究在产品族开发领域的成果较为丰富,集成化架构则在一些产业中也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Clark 等[38]研究了来自汽车产业中20个企业的29个主要产品开发项目,认为集成化的内涵不仅限于基础功能与技术性能,顾客还希望新产品符合其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因此集成化可以从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来认识,前者代表产品功能与结构的一致性,后者代表产品性能与顾客期望的一致性。Muffatto等[39]指出,相对于模块化系统,集成架构对产品平台的依赖更为严重,高度的集成化架构需要明确且可行的平台策略作为基础。
模块化架构强调分解中的创新和整合中的优化,集成架构将产品族架构放入企业价值流程、外部供应链甚至产业层面的合作体系中,强调系统思考的力量。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实际中很少存在完全单一的模块化和集成化,模块化与集成化在很多领域可以实现有效互补。Erens等[23]将模块化与集成化视为产品族架构过程中解决复杂性的互补手段,认为模块化适用于权衡成本与多样性,集成化适用于权衡成本与性能,两类架构模式应当分别致力于产品族中稳定与可变两部分的设计。Muffatto等[39]从产品复杂性的角度研究产品族架构模式之间的联系,发现集成化架构可以看作是模块化产品族在功能与组件之间的映射结构复杂性升级的结果;同时,对于多数产业,模块化与集成化架构往往同时存在于不同的产品层级中。Asan等[3]认为即便对于模块化的产品族架构,其具体实现流程的构建也可以采用集成化的思想。Shibata等[40]立足于产品架构进化论的视角,分析了Fanuc公司数据控制器的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NC)架构在1962年~1997年之间的发展历程,发现产品架构基本上是由集成化向模块化发展,进而转向开放式体系架构,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出现划时代技术变革时),这一变化并非总是沿着相同的方向发展。Zhou等[4]提出,一些模块可以变为公共平台以对整个产品族进行支持,而一些模块需要设计可调节档级来实现定制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集成内外部因素,完成多样性分析、产品模块化和产品组合规划等工作。从架构模式的演化角度考虑,模块化架构与集成化架构也并非完全对立。Antonio等[2]通过对香港251家制造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更好的内部集成可以带来产品创新性、产品质量、配送效率、生产柔性和顾客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内部集成和产品模块化可以相互影响并提升产品的创新性与质量。Wits等[14]充分认识到产品族架构的选择往往兼具模块与集成设计的特征,并在模块化架构中使用集成策略应对界面间的冲突。
在架构领域的研究中,产品族物理结构的实现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相关的框架性研究是明确架构内容的基础。Erens等[23]认为,产品族架构的基本框架包括所需功能的界定、技术实现和物理实现三个领域的工作。与之相似,Jiao等[1]同样认为产品族架构包括功能、技术与物理三个维度的系统规划。Tseng等[17]认为一个成功的产品族架构依赖于公共平台与模块的自由化设计,包括设计模块、构造规则、产品线分类和经济效益评估四部分。Muffatto等[39]指出,产品架构的基本框架始于顾客需求分析,经过技术、产品结构与战略层面的规划,最终形成产品平台。除此之外,部分学者针对产品架构中的某一特定内容提出了实现框架。例如,Fixson[28]提出一种用以综合评估产品架构的多维框架,包括功能与组件的配置规划、界面特征评估和产品架构示意图设计;Yan等[41]针对架构中的概念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公理化的产品概念系统,包括知识启发模块、知识表达模块和知识合成模块三个相互联系的模块。
在产品族具体架构技术方面,Tseng等[42]的工作体现了早期研究对需求分析的重视,他们提出一种基于功能需求分析(功能需求拓扑学、功能需求分类、功能需求模板)的一般性方法,包括功能需求模式识别和模式选择两大部分。在此之后,Monplaisir[43]提出一种通用性计算机支持协作架构方法,用以支持集成化的产品或流程设计与开发。进入21世纪,学者们针对架构技术进行的研究日渐丰富。Stone等[44]基于功能基础与模块启发式算法,提出面向产品架构的概念化装配方法;Rodriguez等[45]提出知识驱动的协作产品开发系统架构方法,以此促进产品架构过程中的知识供应;Tang等[46]基于高水平架构提出一种扩展的协作仿真平台,通过基于资源管理联合(Resource Management Federation,RMF)的动态创造仿真联合、高水平架构模板、基于阶段数据同步与TH_RTI的协作仿真算法、可扩展的高水平架构运行基础设施四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各学科协调设计;Lin等[47]使用分布式触觉界面与可变目标建模,提出一种协作产品开发与原型机设计框架。性能预测在整个模块化产品族架构流程中处于关键地位,Zhu等[48]基于粗糙集集成与神经网络组合,从历史配置信息表中发现知识,提出一种新的产品族配置性能预测技术;熊体凡等[49]提出一种基于树状约束的零部件族架构模型,以参数化的方法描述了产品结构中零部件族的特征属性域与装配结构域,并表达了零部件族成员及零部件族自身特征参数间的依赖约束关系。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考察,企业对一个产品族的架构往往涉及多批次的衍生品开发,即产品族的动态架构问题。部分学者基于进化视角对产品族动态架构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例如,徐新胜等[50]认为产品族架构进化的因素包括零件变化和结构变化,重点研究了由零件变化引起的产品族结构进化问题。徐新胜等[51]基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及其直接进化理论,分析得到了产品族结构动态演化的依据,提出基于定制产品数据的自适应过程,并采用增加资源包含量的技术进化模式,指导实施产品族结构的自适应过程。
除了产品族硬件领域的规划与设计,软件产品族的开发领域同样存在大量的架构研究。Zark[52]根据订阅产业中大量企业在电子出版物领域的设计启示,借用物理产品设计中架构的相关概念,研究了信息产品族的平台构建方式。Stone等[53]将顾客需求评级引入产品架构领域,提出一种数据库辅助下表示产品功能模型的定量方法;Lutz等[54]使用包括架构恢复与说明、架构评估,以及架构层面对鲁棒性水平与容错率决策行为的检验模型,提供了一个针对已有软件产品族架构的结构性分析方案;Goedicke等[55]提出一种模式语言,以此作为特有域名变化语言和执行时间变化节点的管理工具,进而完成软件产品族的公共架构、可重复使用代码和其他公共资源;Niemela等[25]定义了功能、可靠性、可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和便携性(可移植性)六类软件质量属性,并以此提出软件产品族质量需求(Quality Requirements of a software Family,QRF)方法;Ross[56]指出,软件产品族架构绩效评估需要软件架构评估、软件绩效和软件产品族架构领域的知识和清晰认识;Do等[57]将硬件组件与软件项目集成于产品族配置与工程改进管理中,提出一种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架构,用以集成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magement,SCM)。
产品族架构需要不断完善有限资源下产品系统的配置,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很多学者将各类优化技术用于架构领域。对于模块化产品族系统,Fujita[15]将其多样性优化概括为属性配置、模块组合及对两者的并行设计三类基本问题。针对产品族架构过程中通用性与个体性能之间的平衡问题,D’souza等[32]使用实验设计屏蔽非重要因素并识别产品族关键要素,进而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对产品族中的个体性能进行优化。Fujita等[33]提出一种融合遗传算法、混合整数规划和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方法,依次对不同产品中的通用或相似模块的组合模式、基于相似性多样化的方向以及其他模块的属性进行优化。Jiao等[58]提出的客户与工程交互的产品组合优化方法,将产品族配置描述为模块属性的选择,进而使用0-1变量构建组合规划模型。对于模块化架构,建立数学规划模型的关键是如何将模块特征数量化。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将产品模块表示为模块的属性及其档级水平的组合(如图2),每个模块由一组属性构成,而每个属性下又涵盖一组档级,从而方便数学建模与优化。
在优化目标方面,产品族架构领域的优化主要集中在成本方面。例如Huang等[59]以最小化的总供应成本为目标,借助遗传算法,致力于集成产品平台决策、制造流程决策与供应链决策,以此提升供应链系统的设计效率;Cao等[60]针对集成化架构,将生命周期成本纳入优化过程,通过建立数学规划模型,力求在降低生命周期成本的同时将产品性能损失控制在较低范围内;Fujita等[61]以总成本为目标函数,提出一种数学模型,使用遗传算法和单纯形法求解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用以解决在给定产品架构下的模块通用性策略中的并行设计,以及通过选择模块生产、集成和配送的节点进行供应链配置。
除此之外,产品技术性能类目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例如Li等[62]将产品族架构归结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以成员项的性能指标、产品族罚函数、通用性程度构成目标函数,以尺寸、重量、成本、集合形状、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等方面的参数伸缩范围为约束,提出一种评价产品、模块、组件甚至参数的多层通用性方法。
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必须对内部复杂性和外部多样性进行适当平衡[63],体现在产品族架构层面,就是对通用性与特殊性的权衡:通用性过高,产品将缺乏特殊性(区别性),并且个体性能将可能是非最优的;反之,通用性过低,制造成本将可能上升[19]。为了应对该问题,产品族架构被分解为稳定设计与可变设计两部分[23],与之相对应的是平台与定制化架构。
对于平台的界定,Sawhney[64]的观点较为全面,他将平台架构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指出产品平台只是企业平台系统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顾客平台、地域平台、品牌平台和流程平台。但在产品族架构领域,主流的平台认知集中于设计与制造环节。Meyer等[65]将产品平台界定为公共的子系统与界面,用以被不同个体产品所共享;Halman等[21]将平台界定为整个产品族的公共基础,包括产品平台与流程平台两部分;Jose等[34]系统地回顾了平台概念的界定工作,认为产品平台包括一切通用化的制造流程、技术和知识,是产品架构过程中标准化的一种体现。最一般的解释认为,平台是被一个产品族共享的知识与物料资本,它被用以最小化制造复杂性并尽量保持满足多样化顾客需求的能力[22]。公共平台应具备通用性、模块性、适应性和健壮性等基本特征[66]。在软件产品族架构领域,产品平台代表了一个族中所有软件所共享的一部分公共参照架构和一部分代码[56]。
平台架构的主要目的是识别或发掘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相似性,以此提升产品族开发流程中的要素通用性水平,降低技术与结构复杂性[8]。Jiao等[1]指出,通过产品平台架构,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内部模块、工具、知识、流程和组件等要素的最优化通用性设计,进而在满足顾客差异化需求的同时,尽量保证低成本优势和大批量效率。同时,他们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产品平台的作用,包括描述整个企业产品组合,吸收设计、材料和工艺技术,为定制化、品种管理和发挥现有能力提供技术基础,更为关键的是,产品平台捕捉与利用产品族中的共性,能够对不同的成员项提供知识基础。Jose等[34]认为,一个优秀的架构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形成一个易于开发其他产品或者获得经济利益的平台,还要通过减少整体差异化资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平台架构的具体方法上,王海军等[67]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中影响零部件交互性的一系列因素。以零部件之间的关联程度为基础,提出一种对模块和平台进行并行优化的方法。陈建等[68]针对产品通用平台的多域统一辨识问题,从产品结构、功能和用户需求的并行角度对产品通用平台辨识进行了研究。秦红斌等[66]为合理、有效而全面地评价公共产品平台,提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平台综合评价体系结构和基于层次分析法-加权灰色关联度方法的平台综合评价决策模型。Kuang等[69]基于感性工程提出的平台架构方法包括五个基本步骤:①识别平台与个性化参数,并基于感情评估调研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产品感知影像与设计参数之间的量化联系;②对加入了平台参数值的偏好评估调查数据使用聚类分析,根据偏好的相似系数对顾客进行分组;③基于回归分析的结果确定平台数量;④使用回归分析确定每一个类型中平均偏好与个性化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⑤基于每一个顾客群组的满意度确定个性化参数值。史康云等[70]的研究中引入了柔性产品平台的概念,并指出柔性产品平台的架构流程包括:①通过划分市场网格,确定产品的市场区段、产品变型及产品未来发展的部分不确定性;②将不确定性中部分可知的不确定性作为产品的发展趋势,指导现有的产品设计;③对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未知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找出与其相关的主要设计参数;④通过参数向物理结构的映射确定产品族的核心柔性结构;⑤提取公共元素和柔性元素,建立柔性化的产品平台。
在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过程中,定制化架构已经成为体现成员项间的差异性与独特性的主要途径[63],顾客愿意为在尺寸、口味、风格、需求或外观等方面满足其个人偏好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钱[17]。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企业需要对产品定制化特征进行决策[39]。定制化架构有效实现的关键是描述与捕捉顾客的需求,提升产品特征与顾客偏好的匹配性[8]。
产品族定制化架构按照产品特征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8,69]:①基于组件或模块变更(module-based)的模块配置型定制化架构,即产品族中不同产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某些特征组件的增减或变更;②基于参数(也称设计参数或设计参数变量)尺度变化(scale-based)的参数伸缩型定制化架构,即产品族中不同产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某些特征参数的调节或伸缩。两类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参数伸缩型便于采用优化技术,但一般在产品的模块结构已经确定的基础上进行参数优化,主要解决的是模块或组件的参数设计;模块配置型便于对整个产品和产品族的模块结构及其属性进行配置,但一般在模块属性水平及其参数已经事先固定的基础之上加以选择,实际上的配置并不能保证所有参数均为最优。
模块配置型的优点是每个功能部分可以独立改变自己相应的组件,这有利于生产定制产品和实现标准化,进而实现规模经济[11]。电脑制造业就是走模块化道路进而带动相关产业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模块配置型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是早期的若干工作,如Newcomb等[71]研究了合理的产品架构方法,以及如何配置设计模块化产品;Jiao等[72]提出一种产品族架构方法,该方法在产品拓扑学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从功能视图、技术视图和结构视图三个不同角度对产品族结构进行描述,将相似的产品归为一类,形成一种优化的产品族架构。一些学者围绕模块配置型架构的主要过程——模块识别、接口标准化和实体架构进行研究,例如Blackenfelt[73]研究了稳健设计接口,以增加接口的共用性;Yu等[74]提出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esign Structure Matrix,DSM)的模块交互结构描述方法。为了在产品族架构过程中有效识别可选模块,Stone等[12]基于功能模型提出三种启发式算法。近年来的工作主要是在早期工作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研究,如Kamrani等[75]讨论了采用模块化设计的一种遗传算法;Luh 等[26]基于四层架构框架和选择控制机制,提出一种基于模块化架构的方法,并建立了包括七个步骤的模块配置流程。整体而言,模块配置属于产品架构中相对宏观的层面,优化的目标是以整个产品族的利益为主。
参数伸缩型架构方法属于相对微观的层面,其主要目标是实现某些具体属性的技术性能最优。在产品族领域,参数伸缩型设计的研究自2001年提出以来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最有代表性的仍是早期的若干工作,如Simpson 等[76]提出由设计参数分类、屏蔽试验、建立响应面模型和形成具体设计构成的鲁棒性概念探索法(Robust Concept Explore Method,RCEM);Nayak等[77]提出基于变异的两阶段产品族设计方法,把平台选择问题加入通用性和性能的权衡过程中;Messac等[78]提出物理规划方法用于产品平台和产品族的架构,并提出选择平台变量和定制化变量合理组合的罚函数方法等[79]。这类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许多复杂产品族的设计与架构中,如波音737飞机在可调平台变量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了737-300至737-900几种不同航距和座位容量的飞机设计。由于参数伸缩型主要基于对参数变量的调整进行设计,相对于模块配置型,优化的思想和技术能够更方便地被应用,上述工作大部分都用到了数学规划,尤其是目标规划的模型与方法。
因为模块配置与参数伸缩两类定制化架构方法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将两类方法结合的研究也逐渐得到部分学者的重视,其意义不仅在于把模块配置和参数伸缩两类设计方法的优势加以整合,还在于将模块配置和参数设计两项工作进行协同和关联的整体优化。例如,Fujita等[33]研究了将模块组合和模块属性同步优化的方法,该方法是将两者合并为同一层次,建立了一个单层数学规划模型;Li等[62]认为基于产品平台的架构方式包括参数伸缩型、模块配置型和自适应型三种,而最后这种类型的架构准则就是协同考虑变量赋值与模块组合;尹小庆等[80]为解决套件贸易的配置管理问题,提出在产品平台与产品族的派生结构中嵌入套件平台与套件族的派生结构,形成了包括产品平台层、产品族层、套件平台层、套件族层和订单层共五个层次的支持套件定制的产品定制架构层次,以此满足套件的定制化要求。
产品族架构流程的研究主要针对如何提升架构效率,进而优化相关资源配置等问题。然而,随着企业界对实体经济的重新重视,理论界对架构流程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其主要特征是向架构前端延伸,关注产品初期创意阶段的创新工作。
不断增加的全球性竞争迫使企业关注流程管理,以此提升产品的顾客价值。特别地,产品开发流程必须保证产品在技术性能、创新、交付时间等方面迎合顾客偏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39]。产品开发是将感知到的概念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5]。究其本质,产品开发流程可以被划分为概念开发、系统级设计、细节设计以及产品测试和完善四个阶段[11],产品族架构主要涉及概念开发、系统级设计和细节配置[16]。
产品族架构位于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最前端,它对企业产品竞争力培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产品族开发的前端是创意产生与配置实现的源泉[48,81]。Tseng等[8]认为,大规模定制可以通过设计,尤其是概念设计与初期开发阶段来有效实现,这正是产品族架构的核心工作;Yan等[41]指出,由于对最终产品特征的影响较为显著,相对于新产品开发周期的后续环节,企业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概念化阶段,即产品架构领域。产品族概念设计涉及功能、原理、结构、造型、人机和色彩等领域[82]。通过架构中的概念设计,企业得以将顾客需求转化入产品中[3]。因此,架构是产品族开发价值流程中的关键环节。
整体而言,架构的基本流程包括创意构思与细节设计两部分[83]。其中,创意或构思的产生及其概念化是后期产品设计、测试与发行阶段的基础[84]。为了提升创意阶段的效率,Cooper[85]提倡通过阶段关口系统减少创意到市场的时间和错误。Gronlund等[86]基于关口管理提出一种改进的开放式新产品关口开发模式,其基本流程包括产品界定、产品设计和验证三个阶段;Asan等[3]指出,产品族架构的最前端是概念设计,模块化架构的流程包括:产品、产品组合、市场与部门分析,模块化适合性分析,模块化程度评估,模块化策略制定,顾客需求的界定与分析,模块化实现流程设计六个阶段。作为产品开发流程管理领域的另一个主流模式,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IPD)作为一种整体性方法,其主要目标包括降低设计与生产成本,提升流程鲁棒性、产品质量以及设计与制造柔性,缩短设计与生产周期,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等,其基本流程包括概念、开发、试制、生产四个阶段[87]。一些企业在实施中将其扩展为六个阶段,增加了产品发布和生命周期管理。
在工程领域,产品族架构是一个多阶段流程,为了实现整个产品族的完整架构,学者们较多采用多视图技术,基于不同视角或阶段完成相应工作[18]。针对模块化产品族系统的架构,Tseng等[8]提出三类基本流程,即甄别最优的产品模块、规划产品族结构、基于顾客需求的参数配置。Tseng等[17]强调产品族架构过程中的顾客导向,认为架构的基本环节包括顾客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两部分,前者涵盖生产能力展示、顾客自我说明和顾客效用研究,后者包括初步设计/平台设计、定制化设计、模块属性选择与属性等级设计和制作产品说明。Stone等[12]强调架构依赖于顾客需求的收集和产品功能模块的筹划,其完整流程包括收集顾客需求、构建功能模块、确定产品架构、形成模块化概念和实现设计五个阶段。Olumofin等[88]将软件产品族架构的工作分为核心架构和针对产品族成员项的评估两个基本阶段。前者包括七部分,即:提出架构概况,描述产品线架构驱动力,形成产品线结构,确定架构方法,生成质量属性、区分类别并通过集体讨论将质量属性排序,分析架构方案或一般情景,展示结果;后者的基本工作与前者相似,也包括七个部分,即:提出针对特定成员项的架构概况、描述成员项架构驱动力、形成特定成员项的功能结构、确定架构方法、生成质量属性并通过集体讨论将质量属性排序、分析架构方案、展示结果。Kim 等[89]提出一种域名架构建模的框架,包括组件识别、计算组件优先级、计算质量属性优先级和架构建模四个主要步骤。Yan 等[41]认为产品族架构要先后完成顾客需求、功能需求、设计参数和流程变量的设计。Luh 等[26]提出的基本流程包括:将产品功能分类并将其映射到物理组件上、界定界面规则、构造模块化架构、识别可选项并分析可选项中包含的模块、确定选择价值、加强产品选择价值间的差异性、通过选择价值的配置形成产品族。
综上所述,产品族架构的整体流程可以归结为需求分析、产品族创意、架构建立等三个主要环节,其具体构成如图3所示。
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活动之一,架构并非孤立运作,与其关联的因素涉及产业、企业、产品领域的诸多层面。因此,关于产品族架构的研究逐步从工程技术领域扩展到经济管理领域。
架构是产品族前期开发的关键环节,它将从多个方面深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架构理论的核心在于设计思想决定产品竞争力[90]。所有产品族都具有一定的架构形式,架构可以影响产品性能、产品升级、产品多样性、组件标准化、可制造性和产品绩效,此外架构也同样强烈地影响企业开发能力和产品战略[11,31]。
在早期研究中,Erens等[23]系统地总结了产品族架构对竞争优势源的影响,他们认为源自于平台界面的标准化提升了应对市场变化的生产柔性;稳定的平台设计减少了不同团队成员间沟通的需求,清晰完善的书面文件明确了设计知识,减少了沟通障碍;产品无形资产的积累、技术知识的共享减少了组织的学习成本;模块的自由变更提升了产品多样性;产品族结构的搭建便于企业将资源集中于关键技术或关键模块的开发,并提升制约附属供应商的能力。Sawhney[64]强调平台思维可以为企业带来以下好处:速度、一致性、品牌认同和选择价值。Du等[24]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指出,产品族架构不仅显示了一个企业的产品线或者产品组合的功能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共享公共的结构和技术,在满足差异化顾客需求的同时保持规模经济。
作为企业产品创新的基本源泉,架构创新是对产品构成、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的系统性创新,它不仅反映了产品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和功能分担关系的改变,还反映了产业系统内各利益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改变[91]。Danneels[92]指出,产品架构中的创新与企业能力之间的互动体现在技术与顾客两个维度。Hansen等[93]基于1 141 个开源Java项目,提出三种软件架构测度类型(测量软件包的等级、标准化距离和超额耦合程度),进而将其与软件产品质量测度结果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发现软件产品架构不仅能够形成相应的系统结构,还将显著影响软件产品的开发质量。一方面,产品族架构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企业对经营绩效的追求也会形成推进产品族架构的动力。例如,Uzumer等[94]发现,产品创新、产品选择、技术变革和顾客偏好的多样性是驱动产品族演化的主要力量;Yu等[95]指出,产品族架构受顾客满意与市场认同的极大影响。
作为产品族架构的两类基本模式,模块化与集成化在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产品族模块化架构是帮助企业应对产品高度多样化、定制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开发成本激增等问题的战略决策手段[7]。在模块化架构过程中,产品系统的不同组件往往由不同团队或企业自主开发,这种高度自治的架构体系通过开放且清晰的界面进行整合[14]。Baldwin等[37]将模块化系统中的信息分为明确规定的设计规则与隐形的设计规则两种,认为模块之间和模块内部的信息传递过程对模块化系统的运作产生了独特的影响。Meyer等[65]认为,相对于集成化架构,制造流程管理对模块化架构产品的成功有更为显著的影响。Tu 等[96]基于303个被访者的数据,发现与顾客保持亲密接触对基于模块化的生产实践具有积极影响,也有助于企业大规模定制能力的提升。Antonio等[2]的研究结果显示,模块化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创新性、灵活性和顾客服务,但对低价格、产品质量和产品传递的影响不显著。欧阳桃花等[27]认为,企业通过模块化研发与制造,可以从产品品种、功能、速度、质量和成本五个指标全面提升竞争能力。
2005年,Fujimoto分析了模块化带动电脑制造业持续发展,以及日本的电脑制造业逐渐衰弱的同时其他多数日本制造业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的现象,认为日本制造业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是日本的制造业为集成型的制造业[97]。Clark 等[38]通过十多年来马自达和本田四轮驱动汽车的案例比较,发现产品概念、关键组件技术特性与顾客观念之间的匹配差异造成了两款汽车在市场中截然相反的命运,而产品开发的集成化水平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将集成化架构的思想引入产品族知识、技术的设计领域,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对自身竞争优势的管理能力[98]。Ettlie[99]使用126个美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证实集成架构与早期驱动战略、标杆最优实践具有显著联系,而与定制化或是否拥有硬件-软件系统技术专利的关系较弱。集成型产品架构是产品整体性能绩效导向的架构,其主要优势为:能够更大程度地构建产品整体的完美性能;有利于形成高水平的专有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并且是系统创新而非局部创新;有利于防止竞争者复制和模仿,以及形成供应商的高进入障碍等[11,100]。由于集成型和模块型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只能通过分析集成化或模块化的程度来判断它更偏重于哪种类型。Fixson[101]和Sosa[102]等分别基于DSM 方法,通过分析组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确定产品系统的模块化程度;Mikkola等[100]还利用子系统的界面数与组件数之比来衡量关联和集成化的程度。Fixson等[103]在实际调查自行车传动设备生产行业之后认为,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产品变化的趋势一般是从集成向模块化方向发展,西马诺的成功给出了一个相反方向的产品和企业的例子。
信息技术为企业通过产品族架构培育竞争优势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产品族架构过程中的信息流与物流相伴而行,因此信息技术对架构的支持始于概念创新与设计阶段,并贯穿在架构方案细化的全部过程中[38]。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帮助企业决策者在产品族架构的初期识别市场机会,并确定基本的竞争策略,即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在此基础上产品经理可以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决定产品族的配置特征[104]。Web技术、电子商务和产品族规划技术的逐渐成熟,使最终顾客在线定制其客户化产品个体成为可能,并成为未来的趋势[105]。云制造体系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制造环节的资源支撑,还将IT 与产品族架构相融合,从而有助于按需、可靠、廉价地为顾客提供差异化的产品选择[106]。数据挖掘技术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有助于企业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架构具有充分差异性的产品个体,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将交货周期和产品族整体成本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107]。除此之外,有效实现产品族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就是建立生命周期数据模型,数据表达和数据集成是构建这类模型的基本视角[108]。由于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族中必然引进新型零部件,这些变化正是客户需求的本质反映,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有效分析和处理相应的数据信息,实现产品族架构的进化[50]。
很多研究表明,产品族架构策略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Tseng等[17]指出,现代制造系统在产品设计与制造方面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柔性,企业产品族架构不仅需要理解顾客的差异化需求,还要熟悉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以此培育企业产品战略的柔性。Baldwin等[37]认为模块化架构致使企业基本战略定位发生明显分化,系统集成商致力于结构、界面与标准的设计,模块制造商则将业务重点回归到“看不见的信息”,从而提高模块设计中的差异性,为系统提供了更多选择。Kotabe等[109]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关注巴西汽车制造企业如何实施模块化并从中获利,结果发现,为了减少管理隐性知识的成本并提升企业的定位优势,模块化战略得到了普遍重视。
在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战略决策的特征决定了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遵循企业战略与产品族架构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一逻辑,部分学者深入挖掘了组织结构与架构模式之间的微妙联系。Ulrich[11]通过总结大量企业实践经验,发现至少有三个组织相关的问题影响了产品族架构方式的选择,即技能和能力、管理复杂性、创新能力。在很多产业中,集权化的科层组织结构被可渗透、相互连通和模块化的非科层组织取代,但在另一些产业中,集权化组织仍旧得以保持。针对这一现象,Schilling 等[110]使用了330家美国制造企业的数据,发现产业内众多企业面临的一致性投入与需求、标准的有效性、技术改造的概率、竞争强度等因素,影响着该产业使用模块化组织形式的程度。Park等[111]认为完整的商业架构除产品架构外,还包括组织架构、生产架构、市场营销架构、物流架构和服务架构,其中作为产品架构的基础与辅助,组织架构需要完成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与进化能力的培育。与产品族架构的基本模式相匹配,企业组织结构也呈现出模块化与集成化两种趋势。
作为一种范式的变化,组织模块化帮助企业在产品族多样化开发、利用生产能力和安排资金与物资网络方面增强了敏捷与灵活性[112]。Sanchez等[36]指出,模块化存在于产品与组织两方面,模块化架构通过将松散关联的组件或部门整合为一个模块化系统,减少各部门间的协调难度,提升企业组织的柔性并创造价值。分散的、模块化的产品族结构可以使企业中相关业务之间的资源共享能力发生改变,Helfat等[113]认为,通过组织模块化与重组,可以提升企业获取交叉短期范围经济的能力,即企业不一定对业务单元之间进行高度的协调,也能够从相关多元化中受益。
集成化架构中产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开发团队相互之间信息沟通的强度与效率需求。在产品族开发领域,IPD 代表了一种当代主流的新产品开发管理趋势,而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大量使用跨职能团队是IPD 的主要特征[114]。集成化的水平是企业产品族开发能否获得顾客认可的关键,很多能够持续开发成功产品的企业,其自身运作都是相互耦合和集成的,从组织角度考虑,内部的集成化主要依靠企业内部以及供应商之间跨职能部门的合作,拥有组织集成化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优势[38]。Clark等[115]根据内部与外部集成化水平的差异,将集成化架构的基本组织模式归结为四种,包括传统功能结构、低级别产品经理系统、高级别产品经理结构和产品执行团队结构。Antonio等[2]研究发现,即便对于模块化架构的产品族,使用内部集成化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提升产品创新性、产品质量、产品配送、灵活性和顾客服务,但无法带来低价格。
在产品族架构过程中,往往涉及有关各个学科的知识并需要找到协调各产品开发团队的有效方案[46]。因此,架构与人力资源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团队的管理机制设计上。Niemela等[25]认为,产品族架构是对开发团队进行管理的基础,有助于企业分配并确定各类工作所属的部门。Wits等[14]通过对比克莱斯勒与奔驰两家公司的产品族架构策略发现,不同架构类型对企业产品开发团队的差异化要求为:模块化架构将设计与制造环节充分外包给不同企业的专业团队,以此换取快速的开发速度与较低的生产成本;集成化架构要求来自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工程师一同工作,以此保持紧密联系,确保子系统的完美集成。
Baldwin等[37]发现,不同模块设计者内部的活动信息相互保密,这种背对背的竞争机制不仅出现在不同模块之间,也可能出现在同一模块的竞争者之间。另一方面,模块化在创造残酷生存环境的同时,也通过赢者通吃的机制对模块的设计者们提供强大的激励。
集成化架构中的耦合不仅体现在产品结构与企业战略层面,还体现在日常工作与员工的个人理解层面,产品研发人员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协调各职能部门,提高企业内部对集成化的认可程度,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38]。产品经理是集成化开发的领导者,也是企业产品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115]。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相对于欧美企业,其产品经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他们领导着多功能团队进行工作[116]。
一个产品族的商业成功不仅依赖于其设计与技术性能,还依赖于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同效应。将物料供应商集成到新产品开发周期中,可以缩短产品概念设计与产品开发时间,提升产品质量,减少新产品成本并促进新产品的顺利开发,而早期架构阶段的供应商参与是协调供应链设计、产品设计与流程设计的关键[117]。为了保证顾客满意并最小化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在架构产品族的过程中需要尽快确定一系列产品变体及其相关的供应链[118]。Clark等[116]通过汽车产业竞争态势的研究,发现最好的日本企业可以开发出在质量方面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且消耗的时间和资源比欧美企业更少,这种优势源自于日本企业产品架构过程中供应商之间的高度集成化协调;Ulrich[11]认为,产品架构模式不仅需要与企业内部组织模式相结合,还必须与价值链上其他企业的联系模式相匹配;Lee等[119]指出,为了应对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需要集成供应链与设计链并共享产品信息,企业集成价值链的本体架构涉及所有相关企业之间的协作;Cheng[112]的研究表明,市场竞争与定制化驱动制造商采用模块化组织模式对供应链进行管理。
在企业内部,架构一方面决定了产品族结构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整个企业在资源方面的配置特点。架构形式不仅影响企业内部各项管理职能的运作方式,而且通过企业间的供需关系,对整条供应链的配置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产品族模式是迎合全球范围内产品多样化趋势的本质模式,并与供应链问题、市场系统等相联系[61]。Salvador等[13]从产品多样性、产品跨度、产品变体参数的差异度、模块化架构的方式等角度,对比了软、硬件大规模定制的区别,认为不同类型的产品族架构对供应链配置方式有不同的影响;Rozenfeld[120]将产品族架构看作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提出一种知识管理框架,包括知识嵌入与合成方法、知识本体论和流程建模方法,以使供应链中不同合作伙伴之间共享清晰的知识;Huang等[59]针对平台产品间的通用性与供应链系统配置优化的关联影响问题,使用并扩展了产品族一般性物料清单(Generic Bill of Materials,GBOM)的概念,以此作为捕捉与呈现供应链结构的一个定性框架;Fixson[28]指出,产品族架构需要解决组件的数量,组件如何一同工作、如何构造和装配、如何使用以及如何拆解等问题,因此产品族架构通过功能元素的配置影响了组件的物流网络,进而左右着供应商的匹配;Lamothe等[118]通过物料清单来描述产品族架构过程中的多样性,并建立了优化模型调整供应链的结构;Moncayo等[121]以产品族的复杂部件层次为背景,以最小成本与最短交货期为目标,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并使用蚁群算法对产品族模式下企业供应链的设计决策模型进行优化;Nepal等[122]提出一个三阶段的流程,用以实现产品架构与供应链设计的匹配,包括选择产品架构、评估潜在的供应商以及对供应链的最优化配置;Caridi等[123]对意大利家具行业进行了一个中等规模的调查,发现模块化产品创新项目与供应链网络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规律,合作型网络适合突破型项目,集成的低合作型网络更倾向于衍生型项目。
架构的影响不仅呈现在产品层面或企业内部管理中,企业间的资源互补性与要素流动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的演化。Jacobides等[124]提出产业架构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可以创造一种架构优势,表现在企业不需要产业内部的垂直整合就能实现高水平价值占有;刘维林[125]依靠产品架构与功能架构的双重嵌入框架,指出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突破低端锁定的价值链攀升机制包括知识扩散、能力建构、治理结构和租金攫取四种。与产品族架构模式相对应,产业结构层面的演化也存在模块化与集成化两种趋势。Baldwin等[37]指出,产业结构的模块化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即每个模块都能够被精确描述,进而不同模块之间可以实现分别设计,在此基础上,才允许企业将一个复杂的产品族架构与生产活动分解到许多工厂中,甚至外包给其他供应商;Fixson等[103]以自行车传动设备业的企业为例,解释其通过减少模块化使先前一个充满竞争的产业走向垄断,并由此认为产品族架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多样性的联系,集成化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架构方式影响产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以近十几年来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对国内外产品族架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述。分别以研究主题和时间分布为分类维度,本文涉及文献的梳理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以往文献中针对物理实现框架与方法研究所占的比重最大,并且在时间分布上起重要影响,这是由于产品族架构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工程设计领域,偏重具体实现方法的文章占据主导地位。作为这一趋势的延续,近年来各类优化技术在架构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学者们希望以此提升产品族结构与参数特征的合理化配置水平。同时,随着架构内涵的不断扩展,架构的具体流程也在相关研究中不断完善。另一方面,面对异质性市场中产品创新的巨大压力,企业对产品族开发前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或证实,架构对企业经营的众多领域甚至产业层面的结构演化均会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带来了一批针对架构与竞争优势、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团队建设、供应链和产业结构等领域关联影响的研究。
作为产品族架构的基本模式,模块化与集成化在物理组件映射结构、信息交互机制、战略匹配、组织结构和团队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如表2所示。同时,随着实践领域的架构复杂性不断深化,模块化与集成化在很多领域也存在融合的趋势。
表1 本文文献分类统计
表2 不同架构类型的特征比较
在工程领域,架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然而产品族架构理论在企业中的推广仍具有一定的阻力。其主要难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架构过程中比较容易解决的是产品平台与定制化参数配置的可行性与最优化,但对产品族的创新性较难把握,尤其是关键技术、原创性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影响多数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主要障碍。
(2)面向差异化细分市场的产品族架构活动,需要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领域部门的共同参与,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职能化壁垒,即存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畅、业务接口不清晰等现象,进而可能引发目标模糊、责任推诿、协作困难等问题。
(3)基于顾客视角,产品族架构的结果是形成企业推向市场的完整产品体系。对于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在满足不同顾客群体定制化产品需求的同时,品牌管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过多的子品牌设置可能带来顾客认知困惑,影响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另一方面,过分单一的品牌策略往往无法兼顾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的差异化定位,也不利于品牌价值的培育。
尽管有关产品族架构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得到更多的重视,并且本文涉及的参考文献已达百余篇,但实际上这其中有一些是针对一般产品的,专门针对产品族架构的研究仍然值得深化。虽然一般产品架构的某些方面可以应用于产品族,但是毕竟产品族架构与单件产品架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并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而且在当今企业中,产品族已经成为研发管理的基本单元。因此,关于产品族架构的专门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有意义的研究主题如:
(1)专门针对产品族的架构方法与技术的研究
产品族架构需要将产品平台的架构和定制化产品的架构进行有机协同,以丰富和完善基于工程和物理技术以及优化技术与方法的架构方法学。
(2)产品族架构与竞争优势的关联影响的研究
产品族架构已经从纯工程技术层面走向战略管理层面,需要研究产品族架构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包括如何架构有创意和竞争力的产品族,以及如何对产品族的架构活动进行协同优化。
[1]JIAO J X,TSENG M M.A methodology of developing product family architecture for mass customization[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1999,10(1):3-20.
[2]ANTONIO K W L,RICHARD C M Y,TANG E.The complementarity of internal integration and product modularity: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 o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26(4):305-326.
[3]ASAN U,POLAT S,SERDAR S.An integrated method for designing modular product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15(1):29-49.
[4]ZHOU L,SAN W Y,SENG L K.Integrated approach to modularize the conceptual product family archite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8,36(1/2):83-96.
[5]JOHNSON M D,KIRCHAIN R E.The importance of product development cycle time and co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 famili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11,22(2):87-112.
[6]CHILD P,DIEDERICHS R,SANDERS F,et al.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it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1,33(1):73-80.
[7]ANTONIO K W L,RICHARD C M Y,TANG E.The impacts of product modularity o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5(1):1-20.
[8]TSENG M M,JIAO J X.Design for mass customization[J].Annals of the ClRP,1996,45(1):153-156.
[9]DAHMUS J B,GUNZALEZ-ZUGASTI J P,OTTO K N.Modular product architecture[J].Design Studies,2001,22(5):409-424.
[10]CRAWFORD C M,DIBENEDETTO C A.New products management[M].New York,N.Y.,USA:McGraw-Hill,2010.
[11]ULRICH K.The role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in the manufacturing firm[J].Research Policy,1995,24(3):419-440.
[12]STONE R B,WOOD K L,CRAWFORD R H.A heuristic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odules for product architectures[J].Design Studies,2000,21(1):5-31.
[13]SALVADOR F,FORZA C,RUNGTUSANATHAM M.How to mass customize:product architectures,sourcing configurations[J].Business Horizons,2002,45(4):61-69.
[14]WITS W W,VANEKER T H J.TRIZ based interface conflict resolving strategies for modular product architectures[J].Procedia Engineering,2011,9:30-39.
[15]FUJITA K.Product variety optimization under modular architecture[J].Computer-Aided Design,2002,34(12):953-965.
[16]CABRERA A A A,WOESTENENK K,TOMIYAMA T.An architecture model to support cooperative design for mechatronic products:a control design case[J].Mechatronics,2011,21(3):534-547.
[17]TSENG M M,DU X H.Design by customers for mass customization products[J].Annals of the CIRP,1998,47(1):103-106.
[18]JIAO J X,SIMPSON T W,SIDDIQUE Z.Product family design and platform-based product development:a state-ofthe-art review[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07,18(1):5-29.
[19]THEVENOT H J,SIMPSON T W.Commonality indices for product family design:a detailed comparis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06,17(2):99-119.
[20]PARK J,SIMPSON T W.Development of a production cost estimation framework to support product family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5,43(4):731-772.
[21]HALMAN J I M,HOFER A P,VAN VUUREN W.Platform-driven development of product families: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ction Management,2003,20(2):149-162.
[22]KUMAR D,CHEN W,SIMPSON T W.A market-driven approach to product family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9,47(1):71-104.
[23]ERENS F,VERHULST K.Architectures for product families[J].Computer in industry,1997,33:165-178.
[24]DU X H,JIAO J X,TSENG M M.Architecture of product family:fundamentals and methodology[J].Concurrent Engineering,2001,9(4):309-325.
[25]NIEMELA E,IMMONEN A.Capturing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product family architecture[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07,49(11/12):1107-1120.
[26]LUH Y P,CHU C H,PAN C C.Data management of green product development with generic modularized product architecture[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0,61(3):223-234.
[27]OUYANG Taohua,YANG Xiaoying,XU Jingyue.Research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color TV industry based on modular product architecture—the case of hisense flatpanel TVs[J].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 Studies,2010,3(4):285-298(in Chinese).[欧阳桃花,杨晓莹,徐京悦.基于模块化架构的产品竞争力研究——以海信平板彩电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3(4):285-298.]
[28]FIXSON S K.Product architecture assessment:a tool to link product,process,and supply chain design decision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23(3/4):345-369.
[29]MUCCINI H,HOEK A V D.Towards testing product line architectures[J].Electronic Notes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2003,82(6):99-109.
[30]FUJITA K,ISHII K.Task structuring towar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product variety design[C]//Proceedings of 1997ASME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New York,N.Y.,USA:ASME,1997.
[31]JIAO J X,TSENG M M.Fundamentals of product family architecture[J].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0,11(7):469-483.
[32]D’SOUZA B,SIMPSON T W.A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method for product family design optimization[J].Engineering Optimization,2003,35(1):1-18.
[33]FUJITA K,YOSHIDA H.Product variety optimization simultaneously designing module combination and module attributes[J].Concurrent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04,12(2):105-118.
[34]JOSE A,TOLLENAERE M.Modular and platform methods for product family design:literature analysis[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05,16(3):371-390.
[35]SCHILLING M A.Toward a general modular systems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terfirm product modularity[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2):312-334.
[36]SANCHEZ R,MAHONEY J T.Modularity,flexibility,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63-76.
[37]BALDWIN C Y,CLARK K B.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75(5):84-93.
[38]CLARK K B,FUJIMOTO T.The power of product integr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11/12):107-118.
[39]MUFFATTO M,ROVEDA M.Product architecture and platforms:a conceptual frame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2,24(1):1-16.
[40]SHIBATA T,YANO M,KODAMA F.Empirical analysis of evolution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fanuc numerical controllers from 1962to 1997[J].Research Policy,2005,34(1):13-31.
[41]YAN W,CHEN C H,HUANG Y F,MI W J.A data-mining approach for product conceptualization in a Web-based architecture[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9,60(1):21-34.
[42]TSENG M M,JIAO J X.A variant approach to product definition by recognizing functional requirement patterns[J].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7,33(3/4):629-633.
[43]MONPLAISIR L.An integrated CSCW architecture for integrated product/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J].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1999,15(2):145-153.
[44]STONE R B,MCADAMS D A,KAYYALETHEKKEL V J.A product architecture-based conceptual DFA technique[J].Design Studies,2004,25(3):301-325.
[45]RODRIGUEZ K,ASHAAB A A.Knowledge Web-based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5,56(1):125-140.
[46]TANG S C,XIAO T Y,FAN W H.A collaborative platform for complex product design with an extended HLA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J].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2010,18(8):1048-1068.
[47]LIN S,NARAYAN R J,LEE Y S.Hybrid 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and control techniques for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using haptic interfaces[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0,61(1):83-96.
[48]ZHU H P,LIU F,SHAO X Y,et al.Integration of rough set and neural network ensemble to predict the configuration performance of a modular product fami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0,48(24):7371-7393.
[49]XIONG Tifan,WANG Wei,LIU Qinghua,et al.Research on part family architecture model based on tree constraints[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1,22(17):2067-2075(in Chinese).[熊体凡,王 卫,刘清华,等.基于参数树状约束的零部件族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1,22(17):2067-2075.]
[50]XU Xinsheng,YANG Weixue.Product family architecture evolution based on customized product data[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9,15(3):440-462(in Chinese).[徐新胜,杨维学.基于定制产品实例数据的产品族结构进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5(3):440-462.]
[51]XU Xinsheng,CHENG Xin.Self-adaptive methods of product family architecture based on directed evolution theory[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0,16(3):469-475(in Chinese).[徐新胜,程 鑫.基于直接进化理论的产品族结构自适应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3):469-475.]
[52]ZARK M H.Electronic publishing:aproduct architecture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6,31(2):75-86.
[53]STONE R B,WOOD K L,CRAWFORD R H.Using quantitative functional models to develop product architectures[J].Design Studies,2000,21(3):239-260.
[54]LUTZ R R,GANNOD G C.Analysis of a software product line architecture:an experience report[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03,66(3):253-267.
[55]GOEDICKE M,KOLLMANN C,ZDUN U.Designing runtime variation points in product line architectures:three cases[J].Scien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2004,53(3):353-380.
[56]ROSSO C D.Software performance tuning of software product family architectures:two case studies in the real-time embedded systems domain[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08,81(1):1-19.
[57]DO N,CHAE G.A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for integrating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1,62(8/9):854-863.
[58]JIAO J X,ZHANG Y.Product portfolio planning with customer-engineering interaction[J].IIE Transactions,2005,37(9):801-814.
[59]HUANG G Q,ZHANG X Y,LIANG L.Towards integrated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platform products,manufacturing processes,and supply chain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23(3/4):267-290.
[60]CAO J L,XIAO Y Y,XING X Y.A Life cycle cost-based product design approach through integral architecture[C]//Proceedings of 2011IEE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Washington,D.C.,USA:IEEE,2011:526-531.
[61]FUJITA K,AMAYA H,AKAI R.Mathematical model for simultaneous design of module commonalization and supply chain configuration toward global product family[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12,24(5):991-1004.
[62]LI L,HUANG G Q.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optimisation for adaptive product family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9,22(4):299-314.
[63]JIAO J X,TSENG M M.Understanding product family for mass customization by developing commonality indic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00,11(3):225-243.
[64]SAWHNEY M S.Leveraged high-variety strategies:from portfolio thinking to platform thinking[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8,26(1):54-61.
[65]MEYER M H,DALAL D.Managing platform architecture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 nonassembled products[J].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19(4):277-293.
[66]QIN Hongbin,XIAO Renbin,ZHONG Yifang,et al.Common product platform evaluation &decision method oriented to product family design[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7,13(7):1286-1294(in Chinese).[秦红斌,肖人彬,钟毅芳,等.面向产品族设计的公共产品平台评价与决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7):1286-1294.]
[67]WANG Haijun,WANG Jijun,SUN Baoyuan,et al.Optimization design of modularized product family based on kernel platform[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5,11(2):162-167(in Chinese).[王海军,王吉军,孙宝元,等.基于核心平台的模块化产品族优化设计[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2):162-167.]
[68]CHEN Jian,LI Jianfeng,LI Fangyi,et al.Cross-domain identification of common platform oriented to product family design[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6,12(12):1928-1933,1956(in Chinese).[陈 建,李剑峰,李方义,等.面向产品族设计的通用平台多域辨识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12):1928-1933,1956.]
[69]KUANG J S,JIANG P Y.Product platform design for a product family based on Kansei engineer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09,20(6):589-607.
[70]SHI Kangyun,JIANG Ping,YAN Huiqiang,et al.Product family design based on flexible product platform[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9,15(10):1880-1889(in Chinese).[史康云,江 屏,闫会强,等.基于柔性产品平台的产品族开发[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5(10):1880-1889.]
[71]NEWCOMB P J,BRAS B,ROSEN D W.Implications of modularity on product design for the life cycle[J].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1998,120(3):483-490.
[72]JIAO J X,TSENG M M,DUFFY V G,et al.Product family modeling for mass customization[J].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8,35(3/4):495-498.
[73]BLACKENFELT M.Design of robust interfaces in modular products[C]//Proceedings of ASME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New York,N.Y.,USA:ASME,2000.
[74]YU T L,YASSINE A A,GOLDBERG D E.A genetic algorithm for developing modular product architectures[C]//Proceedings of ASME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New York,N.Y.,USA:ASME,2003:515-524.
[75]KAMRANI A K,GONZALEZ R.A genetic algorithm-based solution methodology for modular design[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03,14(6):599-616.
[76]SIMPSON T W,MAIER J R A,MISTREE F.Product platform design:method and application[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2001,13(1):2-22.
[77]NAYAK R U,CHEN W,SIMPSON T W.A variation based methodology for product family desig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2002,34(1):65-81.
[78]MESSAC A,MARTINEZ M P,SIMPSON T W.Effective product family design using physical programming and the product platform concept exploration method[J].Engineering Optimization,2002,3(3):245-261.
[79]MESSAC A,MARTINEZ M P,SIMPSON T W.A penalty function for product family design using physical programming[J].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2002,124(2):164-172.
[80]YIN Xiaoqing,LIU Wei,ZHANG Yi.Product customization architecture model supporting the knock down[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9,15(3):463-470(in Chinese).[尹小庆,刘 伟,张 轶.支持套件的产品定制架构模型 研 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5(3):463-470.]
[81]COOPER R,WOOTTON A B,BRUCE M.“Requirements capture”:theory and practice[J].Technovation,1998,18(8/9):497-511.
[82]LUO Shijian,ZHU Shangshang.Ontology-based product family design DNA in industrial design[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9,15(2):226-233(in Chinese).[罗仕鉴,朱上上.工业设计中基于本体的产品族设计DNA[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5(2):226-233.]
[83]ATILGAN-INAN E,BUYUKKUPCU A,AKINCI S.A content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J].Business and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2010,1(3):87-100.
[84]CHAN H C.Linkage community based innovation and speed to market:the mediating rol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2010,2(4):49-60.
[85]COOPER R G.Stage-gate systems:a new tool for managing new products[J].Business Horizons,1990,33(3):44-54.
[86]GRONLUND J,SJODIN D R,FRISHAMMAR J.Open innovation and the stage-gate process:a revised model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0,52(3):106-131.
[87]LINDEMANN U,STETTER R,VIERTLBOCK M.A pragmatic approach for supporting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J].Transactions of the SDPS,2001,5(2):39-51.
[88]OLUMOFIN F G,MISIC V B.A holistic architecture assessment method for software product lines[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07,49(4):309-323.
[89]KIM J,PARK S,SUGUMARAN V.DRAMA:a framework for domain requirements analysis and modeling architectures in software product lines[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08,81(1):37-55.
[90]OUYANG Taohua.Research on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of Chinese enterprises--the case ofhaier module manager[J].Management World,2007(10):130-138(in Chinese).[欧阳桃花.中国企业产品创新管理模式研究(二)——以海尔模块经理为例[J].管理世界,2007(10):130-138.]
[91]ZHU Ruibo,LIU Zhiyang,LIU Yun.The innovation in framework,the ecological optimization,and the great leap forward of latecomer firms:a theoretic exploration founded on the innovational practice of the companies—BYD,MTK,Huawei and ZPMC[J].Management World,2011(7):69-97(in Chinese).[朱瑞博,刘志阳,刘 芸.架构创新、生态位优化与后发企业的跨越式赶超——基于比亚迪、联发科、华为、振华重工创新实践的理论探索[J].管理世界,2011(7):69-97.]
[92]DANNEELS E.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12):1095-1121.
[93]HANSEN K M,JONASSON K,NEUKIRCHEN H.An empirical study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s’effect on product quality[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11,84(7):1233-1243.
[94]UZUMER M,SANDERSON S.A framework for model and product family competition[J].Research Policy,1995,24(4):583-607.
[95]YU J S,GONZALEZ-ZUGASTI J P,OTTO K N.Product architecture definition based upon customer demands[J].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1999,121(3):329-335.
[96]TU Q,VONDEREMBSE M A,RAGU-NATHAN T S,et al.Measuring modularity-base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mass customization capability:a customerdriven perspective[J].Decision Sciences,2004,35(2):147-168.
[97]FU Junwen.The maintaining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ts new interpretation[J].World Economy Study,2006(3):27-33(in Chinese).[傅钧文.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保持及其新的解释[J].世界经济研究,2006(3):27-33.]
[98]BERIO G,HARZALLAH M.Towards an integrating architecture for competence management[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7,58(2):199-209.
[99]ETTLIE J E.Integrated design and new product succes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7,15(1):33-55.
[100]MIKKOLA J H,GASSMANN O.Managing modularity of product architectures:towards an integrated theory[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3,50(2):204-218.
[101]FIXSON S K.Linking modularity and cost:a methodology to assess cost implications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differences to support product design[D].Cambridge,Mass.,USA: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2.
[102]SOSA M E,EPPINGER S D,ROWLES C M.The misalignment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complex product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12):1674-1689.
[103]FIXSON S K,PARK J K.The power of integrality:linkages between product architecture,innovation,and industry structure[J].Research Policy,2008,37(8):1296-1316.
[104]PORTER M E,MILLAR V E.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5,(7/8):149-174.
[105]YI Huiyong,LIU Wei.Product family size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on-line mass customization[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9,15(12):2370-2398(in Chinese).[伊辉勇,刘 伟.面向在线大规模定制的产品族规模优化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5(12):2370-2398.]
[106]JI Li,WANG Lifang,LIAO Chenglin.Architecture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 cloud manufacturing based on AUTOSAR[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2,18(7):1644-1649(in Chinese).[吉 莉,王丽芳,廖承林.基于汽车开发系统架构的汽车电子云制造架构[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18(7):1644-1649.]
[107]AGARD B,KUSIAK A.Data-mining-based methodology for the design of product famil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4,42(15):2955-2969.
[108]JI Yangjian,QI Guoning,GU Qiaoxiang.Lifecycle data model &its evolvement for product family[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7,13(2):240-245(in Chinese).[纪杨建,祁国宁,顾巧祥.产品族生命周期数据模型及其演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2):240-245.]
[109]KOTABE M,PARENTE R,MURRAY J Y.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modular production in the brazilian automobile industry:a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1):84-106.
[110]SCHILLING M A,STEENSMA H K.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149-1168.
[111]PARK Y W,FUJIMOTO T,HONG P.Product architecture,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IT integration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2,32(5):479-488.
[112]CHENG L C.Assessing performance of utilizing organizational modularity to manage supply chains:evidence in the US manufacturing Se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31(2):736-746.
[113]HELFAT C E,EISENHARDT K M.Inter-temporal economies of scope,organizational modularity,and the dynamics of diversific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13):1217-1232.
[114]GERWIN D,BARRIOWMAN N J.An evaluation of research on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7):938-953.
[115]CLARK K B,FUJIMOTO T.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heavyweight product managers:excerpt from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 management in the word auto industry'[J].The Mckinsey Quarterly,1991(1):42-60.
[116]CLARK K B,CHEW W B,FUJIMOTO T.Product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auto industry[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7,18(3):729-781.
[117]PETERSEN K J,HANDFIELD R B,RAGATZ G L.Supplier integration int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coordinating product,process and supply chain desig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23(3/4):371-388.
[118]LAMOTHE J,HADJ-HAMOU K,ALDANONDO M.An optimization model for selecting aproduct family and designing its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69(3):1030-1047.
[119]LEE J,CHAE H,KIM C H,et al.Design of product ontology architecture for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2):2300-2309.
[120]ROZENFELD H.An architecture for shared management of explicit knowledge applied to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es[J].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2,51(1):413-416.
[121]MONCAYO-MARTINEZ L A,ZHANG D Z.Multi-objective ant colony optimisation:a meta-heuristic approach to supply chain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31(1):407-420.
[122]NEPAL B,MONPLAISIR L,FAMUYIWA O.Matching product architecture with supply chain desig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2,216(2):312-325.
[123]CARIDI M,PERO M,SIANESI A.Linking product modularity and innovativeness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italian furnitur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36(1):207-217.
[124]JACOBIDES M G,KNUDSEN T,AUGIER M.Benefiting from innovation:value creation,value appropr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dustry architectures[J].Research Policy,2006,35(8):1200-1221.
[125]LIU Weilin.Dual embeddedness of product and function architecture--climbing path for local manufacturing to break through GVC low-locked[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2(1):152-160(in Chinese).[刘维林.产品架构与功能架构的双重嵌入——本土制造业突破GVC 低端锁定的攀升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012(1):15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