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春霞 戴秋华 李学晋 施永斌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于20 世纪70年代,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1]。目前针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3 方面:工作及角色特征、组织特征和个人特征[2]。
精神科医护人员是个特殊的群体,目前不仅受到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社会地位较低,还要经常面对精神病患者的威胁攻击,收入也与其他科医护人员相差悬殊,生活压力较大,使很多精神科医护人员对工作产生厌倦感。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预防和降低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
1.1 对象 在上海市郊区两家精神卫生中心进行调查,选取对象为在岗的医护人员,采用调查员现场调查的方法共收集问卷143份,有效问卷138份(96.5%)。其中医生49人(35.5%),护士89人(64.5%);男性36人(26.1%),女性102人(73.9%);年龄为18~30岁的68人(49.3%),31~40岁的37人(26.8%),41~50岁的19人(13.8%),≥51岁的14人(10.1%);已婚92人(66.7%),未婚46人(33.3%);中专27人(19.6%),大 专53人(38.4%),本 科57人(41.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人(0.7%);上海户籍83人(60.1%),外地户籍55人(39.9%);工作年限≤5年的51人(37.0%),6~10年的36人(26.1%),11~20年的26人(18.8%),≥21年 的25人(18.1%);初 级 职 称101人(73.2%),中级职称30人(21.7%),高级职称7人(5.1%)。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问卷 为自制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户籍、是否值班(或中夜班)、工作岗位、职称等。此外,还对个人基本信息,如家庭状况、人际关系、收入情况和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主观满意度进行调查,所有满意度指标分为5个等级(不满意、较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分别记1,2,3,4,5 分。
1.2.2 工作倦怠(MBI-GS)问卷 2002年,李超平教授获得该问卷开发者Michael Leiter 教授的授权,在国内修订MBI-GS。结果表明:该量表在国内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3 部分: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分量表包括5 道题,玩世不恭分量表包括4 道题,成就感低落分量表包括6 道题,整个问卷共15 道题。该量表采用李克特7 分等级量表,0 代表“从不”,6 代表“非常频繁”。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 及0.82。在情绪衰竭、玩世不恭维度上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强,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弱;在成就低落感维度上,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强,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弱。
1.2.3 研究过程 现场调查由严格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员负责发放问卷,并向被调查者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在获得被调查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后,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完成问卷中所有问题需要10~20 分钟。
1.3 统计处理 对所研究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逻辑检查,剔除有逻辑错误和重要分析项目缺失的记录。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一般分析、独立样本t 检验、One-Way ANOVA、Pearson 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a=0.05,双侧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 检验结果显示,在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中,相对于护士,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相对偏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医生和护士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s)
表1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s)
表2 不同工作年限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s)
表2 不同工作年限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s)
注:* P<0.05,**P<0.01,下同
表3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各维度与主观满意度的相关(r)
2.2 不同工作年限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由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称、户籍是否为上海户籍、是否值班(或中夜班)等人口因素导致的职业倦怠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医护人员成就感低落值较高,见表2。
2.3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各维度与主观满意度的相关性 见表3。
2.4 职业倦怠各维度与年龄、工作年限及主观满意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见表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入状况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情绪衰竭程度(P<0.01)。收入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玩世不恭程度(P<0.01)。工作年限、家庭状况及年龄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成就低落感程度(P<0.01)。
表4 职业倦怠各维度与年龄、工作年限及主观满意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n=138)
从研究结果来看,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因素,例如人口学变量;另一方面是一些主观满意度变量,包括家庭、人际关系、收入情况和个人身体健康状况。本研究显示,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称、户籍是否为上海户籍和是否值班(或中夜班)上,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Maslach[3]等在总结以往的研究时指出,在所有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中,一致认为年轻员工的倦怠水平比较高。李儒林[4]研究显示,不同工龄的精神病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项目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护人员容易产生倦怠。本研究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医护人员成就低落感较高,也说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护人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两项研究同样是年轻医护人员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所致原因在职业倦怠维度上有所不同,考虑可能与所选样本的所在地不同有关,这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医护人员对目前的家庭状况、人际关系、收入状况和个人健康状况的主观满意度越高,越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也就不易产生工作倦怠。本研究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情绪衰竭、玩世不恭与收入状况等主观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满意度的增加,情感衰竭及玩世不恭均有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与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状况等主观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家庭及人际关系的主观满意度越高,越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与年龄、工作年限、收入状况、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建议医院管理者或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产生表示理解和支持,适当提高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5],建立人性化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供满足员工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机会,重点关注刚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应注意自我心理保健,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及时调适不良情绪,方能更好提高自我心身健康水平服务于患者[6]。
谢家玲等[7]研究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而本研究未将应对方式列为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另外,本研究所调查的样本也较局限,仅为两家精神病医院,希望以后能在更大的范围做相关的研究,以积累更多的资料,为职业倦怠方面更好地提供理论基础。
[1]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
[2]陈晶,吴均林.工作倦怠理论与研究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141-1143
[3]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4]李儒林.精神病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6):615-617
[5]崔玉玲,王平,吉峰.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018-1020
[6]汪炳琳,刘云,宁南义.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职业满意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4):236-239
[7]谢家玲,尹学琼,李蓉,等.医护人员倦怠与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19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