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场馆的规划建设

2014-11-27 02:42孙军
中外会展 2014年3期
关键词:选址规划建设

孙军

【摘要】一个城市新建会馆的选址,对区域内会展经济的的发展可谓举足轻重。展馆所在周围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会展中心甚至整个会展行业本身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会展场馆的选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会展场馆 规划 选址 建设

一个城市新建会馆的选址,对区域内会展经济的发展可谓举足轻重。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会展中心是由政府巨资建设的一个大型建筑、公益设施,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体积庞大的会展中心毫无疑问地对周边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虽然会展产业是高效益、无污染、高收益的产业,但其在区域环保(会展中心所举办的会展活动期间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噪声、有害气体等污染)、制造交通拥堵(会展中心举办展会活动的布展、车展期间需要交通管制,甚至在参展期间也要进行交通疏导)、资源浪费(由于城市新建会展中心多被赋予“标志性建筑”,在展览淡季甚至要面向社会开放参观其展厅,对超大空间使用的空调、人力资源等都会造成巨额费用增加)等方面有着不可回避的弊端,这些弊端甚至对大环境起着“引导性决定作用”。

会展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这成为会展业的宏观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会展中心甚至整个会展行业本身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会展场馆的选址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认为,会展场馆的选址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城市边缘与瞬间聚集大量人流

一个成功的主题展会活动,例如房展、车展,在衡量其规模时,常引用“十万人大型展会概念”,一般而言,这是一个大型展会的标尺。

人们首先会担心会展场馆所带来的交通问题,于是会展场馆的选址是在CBD还是远离市中心又成为一种争议,如何平衡规划和发展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为缓解城市尤其是市中心日益加重的交通压力,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在制定规划时,通常采用“薄弱市中心”的发展模式,类似会展场馆这种可以预见将会给城市交通带来较大负效应的建筑设施,通常会被考虑安排在相对外围的区域内。有关资料显示,每次大型展会可以为举办地及其附近区域每天增加约10万至15万人次的人流量,而解决这些人流需要数百台大中小型车辆,每隔5-10分钟一趟不断循环往复运载客人。可以想象,如果是在市中心举办这样的展会并非易事。

在理论上,新建会展中心应考虑在城市边缘相对开阔的区域里,但也不尽然,会展场馆选址需要考虑的是功能是否单一。如果会展场馆只是作为传统展会的功能使用,经营比较单一,那么占地面积庞大的设施会给周边的影响将是片区活力不足、昂贵的土地价值无法充分体现、土地资源使用浪费等问题。

那么,会展场馆的选址究竟应该从什么角度做取舍呢?

我们应该理性地做出判断:一个地区在是否配备顺畅交通网络的同时,是否有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

在自然发展状况下,城市交通的建设永远无法满足交通需求的增长,即使会展场馆不在城市的CBD,也不能说就不会产生交通拥堵。当越来越多的人驾驶私人车辆进入会展场馆时,城市中心的道路会“供不应求”,交通压力得到缓解的前提是道路的保障。

我们知道,路网密度可以减少出行的距离(去某个方向不必非走一条路,而是有多条道路可供选择),这从本质上减轻了交通的负载。并且,加大路网密度可以增加城市临街地块的数量和各地块的临街面,也是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途径。美国纽约的路网密度是平均每60米就有一条路——在体现商业价值的同时,规避了交通运力的紧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多赢的高明举措。

2.交通和城市接待能力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交通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已远远超过了交通供给的增长,市区道路网以及城市运输服务系统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已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整体调节能力。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大规模的会展活动给一个城市带来沉重压力。

然而,城市交通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要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缓解由于展会、节庆、赛事等大型活动给城市带来的压力,重视如下环节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解决:

(1)轨道交通建设。实现人的快速移动,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是有效的手段,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输量大、速度快、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等优势。在新建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主人口,已经预留了城市轻轨汇合天桥,以方便后续建设的通道衔接。

(2)发展公共交通。将完整的轨道交通网和公共汽车运输网相结合,市内公交站设计合理,站距短、换乘方便,更主要的是要有鼓励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来保障。我们仍以郑州会展中心为例,其主人口的外广场,规划为多路城市公共交通汽车的调度总结,其体量足以满足大型活动的要求。

(3)城市规划督导。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城市建设的严格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统一规划并监督管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当然,作为会展产业宏观环境之一的城市交通问题,仅仅靠改善城市结构和交通状况来解决问题还是不够的,作为会展行业本身也应该从自身着手解决它为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扫清会展业发展的障碍。会展场馆的选址无疑是制约城市交通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大型会展活动的特点,是在会展活动举行的周期内,伴随着参展、观展、布展、撤展等人群的到来,城市的综合接待能力也上升到一个阶段性的极致。除交通运力外,食宿等均会面临巨大的考验。

一个城市建设会展场馆,不仅取决于政府的经济导向,也应该客观地分析综合接待能力。例如,一个城市具备多少住宿接待床位,这其中包括多少个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低,包括多少个在会展场馆辐射半径4公里之内的,都决定了其接待与交通双重问题的综合因素。

3.新城区建设的拉动作用

将会展场馆建在新区CBD,在新城市的开发之初,是最好的选择——这是因为开发初始的新城区几乎是一片空地,空空荡荡的。而政府除了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需要说服包括房地产投资商、行政事业单位等在内的机构迁入,这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吸引力。于是,会展经济与会展场馆独特的拉动作用显现出来了。

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经济,应该先对城市的会展发展进行规划,然后考虑建设会展场馆的具体建设。在规划设计会展场馆之初,就要准确定位在这个城市、这个会展场馆,将来合适举办什么展会,什么条件可以满足流动性展会的要求,等等。

由于每一个展览会的参展商不同,使得每个展览所要求的举办条件不尽相同。从对会展场馆场地的要求,到对整个城市的要求,不仅是交通、食宿等基本问题,甚至还包括开放街区广告发布权等个案条件。由于很多条件只能由政府协调解决,所以这里也凸显了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只无形的手。

1.周边配套

作为一个中规中矩发展会展经济的城市,一般而言其会展场馆的建筑面积总量在10万-20万平方米的规模,其销售情况是较为乐观的。由此,拥有同比例面积的服务类别建筑物、宽阔的室外展场、足够的停车空间等,技术史会展场馆的共同特征,即规划要素。

作为会展场馆所服务的对象——大规模的展会活动,除了展会所必须的场地设施以外,在会展场馆内部还需要规划包括诸如信息咨询、新闻转播、快餐休闲、纪念品销售和不同等级住宿等配套的服务设施。而对于周边的会展活动配套,则需要地铁、轻轨、公共交通、商住酒店和餐饮等方面的城市功能设施。

(1)信息咨询

到达展会现场的人群希望了解展会本身的资讯,以及举办展会活动的城市所在地及周边的旅游景区、城市交通、气候天气、商业购物等情况。因此提供完备的信息咨询设施是非常必要的。

(2)新闻传播

举办展会开幕式、发布会等,参会媒体都需要新闻中心的支持;参会的展商同样有使用现代通信设施的要求。而一些现代展会,更包括视频转播等要求。

(3)快餐休闲

无论布展还是撤展亦或展览会举办期间,现场所汇聚的人群都有着“快速简餐”的消费需求。当然,对于一些商务活动,包括较高级别的餐饮、会务及休闲场所,也需要在适当的位置安排快餐服务。

(4)纪念品销售

参展商、参观的专业观众等都会对展会纪念品以及举办展会城市的旅游工艺品感兴趣。在这方面,这个群体更像是游客,所以其购买力也是不可低估的。

(5)展览服务机构

邮政、快递、商务中心、广告制作、物流、机械租赁、日用品零售、通信、物品寄存、鲜花租售、翻译代理、票务、rr服务等都是展会活动当中随时需要的服务,这些在会展场馆的内部规划中都必须预留位置。

(6)其他城市功能配套设施

多重城市交通运力、紧邻酒店接待能力,都需要有6-10万人的容积消化能力。另外,大型会展场馆还留有用地进行绿化和环境处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会展场馆各展厅之间或主要的轴线上设置绿化休闲场地,供参展、参观者使用,并可适度变更用途,开展多种室外展示活动。国内目前通行的做法包括“浅草砖”处理,不仅使绿化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更满足了多种功能的使用。在场馆外围,特别是主要人口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景观设计,如大片的人工湖,对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改善小气候及消防都很有好处。

2.应急疏散与导视系统

国外成熟的会展场馆多以适当的单体展馆建筑以连片开发的“队列式营房系列”,并预留后续开发的规划用地的设计构想。为避免会展场馆周围的瞬间拥堵,以“放射状道路框架”进行规划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般展馆群体架构呈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这是为了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发挥展馆优势,举办品牌展会。在会展举办旺季(一般而言,每年的3月底起至6月,以及9月、10月均是会展旺季),有时会出现两个以上的展会同期召开,或是会期交替(即一个展会的布展及开放期与另一个或多个展览会的开放及撤展周期相重叠)的现象。这时,独立的展馆与狭长结构,相对分散的规划就会显露出优越性。包括我们前文所提及的“十万人大型展会活动”,对人流、车流的交通协管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会展场馆有着等同于机场、火车站等公共设施的重要地位。从应急疏散到科学导视(参加展会的车辆、人员,大多是第一次到达一个城市,且时间短暂,来不及熟悉与适应),都需要引导系统。从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出口开始,一直到城市的主要道路,并延伸至会展场馆所在地,均应设有大量的指引会展场馆的标志或以醒目的logo(即会展场馆标志)指引道路。几乎所有的会展场馆都拥有一个地标性的高塔或建筑,这些塔楼一方面在整个城市当中可以起到地标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会展场馆内部它们也是视觉中心,是定位的最佳坐标。

由于会展场馆的规模庞大,因此在展馆内外及周边均应拥有明确、清晰、高效率的标志系统。这对于来访者方便地到达会展场馆所在地,寻找停车场、主入口,乃至在场馆内高效地到达目的地都极为重要。为避免人行走在大体量的建筑群中产生渺小感、陌生感、迷失感,进而引起疲劳、焦虑等不良感受,简约易懂的标识指引非常重要。

通常的建筑手段是采用矩形的空间或明确的轴线来进行方向指引。同时,单元化的展厅设计能够加快人们熟悉陌生环境的速度,各种服务设施的规整布局也更加便于寻找。而利用标志指引方向则更是所有会展场馆必须使用的方法,通过数字、字母、图案、色彩等鲜明的形象来清楚地表明各个场地和建筑物的性质和方位。另外,展位的布局也必须将正对各展厅入口的通道留出,从而达到容易识别的目的。

3.交通道路运力保障、停车设施

前边讲到的会展场馆的周边交通规划,是为了应急疏散之需;那么在交通运力保障上,同样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1)交通方式的选择分析

一个大型的展会活动,对于参展商及参观的专业观众来说,可选择的交通手段包括公路、轨道、航空、水运等方式。一般而言,在城市中可乘坐公交车、城市轨道或自驾车;来自临近地区的可选择铁路交通或长途汽车;来自周边国家的可供选择高速公路、航空或游船,部分也可以自驾车;路程相距较远的宾客则首选乘飞机,再选择城市公共交通。因此,会展场馆可以根据宾客的性质、数量及来去方向估计各种交通方式的流量,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缓解局部交通压力,并可以计算出静态交通量需求。

(2)主人口的布局

大型会展场馆往往需要设多个主人口,分布于几个主要的方向,既利于大量人流货流的集散,也有利于同时举办多个展会而互不影响。主要的人行人口和货物入口也要分别布置,即“人车分离”。

需考虑会展场馆的各入口与主要道路、停车场、轨道交通及公共交通站点的关系,这是会展场馆与外界高效联系的关键。主入口一般可设于轴线的各个端头或均匀在整个场地的四周,而对于“分散布局”的会展场馆,主入口也可分地块进行布置。

会展场馆往往需要建设大面积的停车场或停车楼。根据国际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大型会展场馆的停车量一般达到不低于每千平方米展览面积70辆的标准。

(3)停车场的布局

会展场馆都会在不同的人口附近规划并提供多个停车场。其中有一两个大的集中停车场,这些停车场还可以同时兼做室外战场使用。

以处于世界会展发展领先地位的德国为例,科隆会展场馆共有22个停车场,可停车场到主人口一般不超过两三百米。个别大的停车场远离主入口,则会在这些停车场和场馆之间设专用穿梭巴士。如杜塞尔多夫会展场馆的1、2号停车场距会展场馆达1公里以上,它就用穿梭巴士来取得联系。

(4)轨道交通站点的布局

会展场馆的交通规划都应该包括地铁、轻轨和城市铁路在内的轨道交通的直达站点。

轨道交通运力大、效率高,是会展场馆集散人流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之一。在各会展场馆主入口附近设置的地铁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距离一般也不会超过300米。

(5)公共交通站点的布局

在中国的多数城市,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还是以公交车为主。会展场馆主入口附近应该设有公共汽车、区间穿梭巴士和出租车停靠站。可根据会展场馆的规模设计公交线路,一般都有直接通往飞机场和城市场馆的线路。

需要强调的是,会展场馆在公共交通的服务上应该做的更加出色,在所有与展览相关的印刷品、场馆中张贴的平面图以及多媒体信息点,均须提供交通方面的信息和详细的交通示意图。

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展馆的规划工作中应多加重视。

会展场馆最为基本的功能设置,是满足展会活动的组织、举办。而由于主办方的不同,加之展会活动发展的专业化特点,其个性要求越来越显特殊。像“展厅吊点承重”、“展厅地面地下管沟设施当中的压缩空气接口”等非标准配置,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规划为“亚标准配置”。

1.展厅与室外展场

会展场馆室内展厅的主要硬件要求是展厅的地面承重和展厅层高。

就会展场馆举办的展会活动而言,地面承重与展厅层高都是对硬件的要求,如对展厅承重能力的要求最高的重型机械展、对展厅层高要求最高的帆船展,都属特例。就目前国内外先进场馆的设计而言,单层(展厅仅为一层结构)每平方米承重5吨,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型机械展览的需求。若建有二层,则每平方米承重1.5吨即属配置到位。展厅层高的上限,一般以13-16米为标准配置。

当然,这些参数都是相对的,一个新建会展场馆的建设依据,主要来自自身经营的定位即服务于什么样的对象。

我们知道,规模巨大的会展场馆一经建成,硬件方面的条件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只能在建设规划阶段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由于会展场馆大多有开阔的室外场地,分别可用作开幕式、临时停车场等。对于一些大型车辆或机械展览,可作为室外场地进行出租。可以说,室外展场的应用在我国是非常广泛的。

2.吊点承重

“吊点承重”远不如“地面承重”为业界人士所重视。但由于现今展会活动的多样化,参展群体宣传的多样化,使得展厅空间的利用率升高,由此而引起的吊点悬挂成为一种新兴的展会活动需求。

由于会展场馆多为大空间室内建筑,屋顶形状多为弧形,吊点距离地面一般最大净高度为20-30米,最小净高度为14米。加之吊点均匀分布在屋顶钢梁的次梁下部,纵横间距均为符合标准展位的区间划分,即6米×6米。根据多数会展场馆提供吊点服务的规定,一般只能在吊点上悬挂物品。单个吊点允许悬挂的重量为100公斤,单件悬挂的物品重量超过20公斤的视为重物悬挂。超过100公斤以上的悬挂物品多不被接受。

展会举办期间,由于参展观众人数众多,且吊点下方常聚有人群,因此会展场馆对于吊点的管理应该严格、规范。

悬挂吊点服务的注意事项包括:

(1)预租申请:悬挂作业因受到展厅地面展位搭建和布展时间的限制,需要对预租进行报批,一般可由主场承建商提前向展馆提出申请。

(2)申请资料:包括拟悬挂物品的名称、尺寸大小、材质、重量和内容,以及准确标明拟悬挂物品的平面及高度位置的图纸。

(3)物品提供:一般需在开展1-3天向展馆提供拟悬挂的物品以备审核。

(4)现场申请:因为特殊原因必须在现场提出悬挂申请的,可到现场服务台办理相关申请手续。

(5)收费:展馆悬挂的作业为有偿服务,价格根据不同展馆、不同展会而不同。

(6)现场配合:因悬挂作业难度大,不易调整,因此除需要提供准确的悬挂点定位说明外,还需要安排专人在现场配合展馆工作人员进行悬挂作业。一旦悬挂到位再提出悬挂调整的,将按二次悬挂作业处理并收费;因展厅内的悬挂作业受难度要求的限制,尤其受消防监控(各展厅一般均设有双波段火灾探测器和红外光束图像烟感探测器)的限制,不可能在任意点。任意高度提供悬挂作业服务,定点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精确,因此左右、前后、上下偏差在半径为2米范围内的,将视为正常偏差,不予校正。

3.地下管沟设施

无论是“标准展位”还是“特殊展位”,在布展、参展期间均有多种需求,如强弱电力、压缩空气等。展位的配套设施按国际惯例,由PDS综合布线,强电、弱电、信息、给水、排水、压缩空气等必须经地下管沟到达各个展位。这就要求地下有预埋的管线、管井设施。

地下管沟也称综合管沟,也就是“会展场馆展厅内部管道综合走廊”,把电力、通信、燃气、供水等统一规划、统一布线,各种管线集中铺设和集中布局,从而避免管线地下分别直埋造成的混乱。减少因铺设和维修各种管线对道路、绿地重复开挖,不会影响展厅内地表平整。

地下管沟来自于“城市地下管道综合管廊”,在国外称之为“共同沟”,英文名称为“u-tilitytunnel”,是指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查人员行走的隧道结构。欧洲是地下管道综合管廊的发源地,早在1833年,法国巴黎就在系统规划排水网络的同时兴建共同沟。

以北京新国展为例,每组展厅地下沿建筑四周,建有总长5公里、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的地下管廊,供电、供水、排水、压缩空气等各种机电管线从管廊上方走过并送至各个展位。管廊中设有计量表,以方便各类能源的分展位计量。

这种在地下修建管廊的设计方法,十分便于设备管线的排布、管理、维修以及调整,适应现代化展会的需求,有效地利用了地下空间。

4.通道与人车分流、配套区域

会展场馆的通道设置非常严格,从人口的长、宽、高,到单个展厅设置出入口的数量,相隔多远设一个出入口,车流与人流通道怎么样布局等。

一般而言,观众入口的高度不应低于2米,宽为5-7米;展品入口不应低于4米,宽不应小于8米;均应有多级次的步梯、直梯及楼梯可便捷的通达各处。

此外,会展场馆在接待展会过程中,除了对主办方、参展商等有服务的义务之外,也需要对参展观众提供相应的服务。

会展中心整体所需要的配套内容较多,因此对配套区域的规定,以及在功能设置上予以相应的呼应,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会展场馆的主入口,需要考虑设置的配套区域包括:主办方服务中心、观众登录厅、行李寄存处、信息发布栏、广告位等。

由于要考虑多个展会同时举办的人流趋势,在展厅多个次要入口要设置卫生间、休息厅、参展观众电子扫描检索处、残疾人通道。

人流通道视整体结构而定,而车辆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8-10米,转弯半径不小于21米。尽量考虑人车分流,所谓人车分流,是车行与步行完全独立的道路系统,即在道路上将人流与车流完全隔开,互不相干地各行其道。包括车辆专属通道区域、人行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以及步行街、步行区等措施。

这种分流体系很好地解决了会展场馆功能使用上的安全隐患。其路网布局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进入会展场馆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会展中心或周边配套区域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或球状、u型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各车辆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停车位,在车行路端头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端应贯穿于会展场馆各展厅区域,并将绿地、室外展场、公共服务设施区域串联起来,并伸入到会展场馆正面入口,起到连接会展场馆各部分的作用。

5.智能化和导视系统

会展场馆对智能化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会展场馆的内部导视系统,也应是非常细致与讲究的。一个设施庞大的会展场馆,会让人感到空间巨大。而展会活动本身所吸引的参展商、专业观众,大多也并不是经常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活动。于是,一套必要、清晰的导视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会展场馆的导视系统设计,一般的分类主要包括:主要为到达会展场馆的观众提供的导视标识,为管理者以管理为目的的区域标志和设施标识,以及通常所规定的标识类导视内容。

凡涉及在整个活动区域当中的人流、货运,均需要有翔实的导向标识。会展场馆当中的展览通道、出入口等,均应铺以导视牌、问讯处、垃圾投入点等。会展场馆众多的出入口和紧急通道,是供特殊情况下人流疏散使用的。在国外,对于举办大型活动的会展场地,强制要求展馆有能力在5分钟内将所有人员全部安全疏散完毕。

在国外,会展场馆等大型建筑物内部,还普遍采用一种“夜光指示牌”,即使在夜间熄灯后或是遇到突发事件断电时,也不影响其功能。

6.会展场馆建设可行性研究

一个城市发展会展经济之前,必须要有准确的定位,即通过科学的可研究报告为城市会展产业定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会展场馆”,以及“这个会展场馆是什么样的会展项目服务”等。一般而言,这样的可研究报告包括如下一些基本要素:

(1)城市发展会展产业的优劣条件。包括地域因素、城市配套因素、经济及产业因素、城市定位因素等。

(2)规划、经营的总体定位。如举办展会的规模、类别等。

(3)设施服务于经营和营销的设计。如会展主办方需求、承办方需求、专业观众需求、又会奖励策略、服务取胜策略、自主经营等。

(4)资本运作策略。包括建设资金、经营资本运作以及并购品牌展览会等。

猜你喜欢
选址规划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关于场地因素影响下滑道结构的分析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
商业地产选址评价体系构建与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