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映玲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各种新兴电子媒介终端为载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1]。它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并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中学生群体。了解中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接触新媒体状况及其带来的学习影响,对提高校园新兴媒体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广东省潮州市中学生新媒体素养发展状况及其使用情况,笔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选择了不同类型中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主要涉及“新媒体的使用行为”、“新媒体参与与分析能力”、“新媒体对学习的影响”三个层面,内容涵盖中学生面对新媒体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和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对新媒体给学习带来影响的认知。
经检测,该自编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能如实反映中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发展状况及使用情况。
调查者前往各中学随机发放问卷,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并提交。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2份,回收率为91.5%。问卷回收后,人工剔除无效问卷(漏题、答案自相矛盾的问卷),然后录入计算机,采用MicrosoftExcel2010进行数据处理。
1.中学生拥有新媒体的情况
调查显示,98.8%的学生拥有手机或小灵通等移动通讯工具,75.6%的学生自己或家里拥有电脑,51.3%的学生有MP3、MP4等新型的媒体工具。对于新兴流行的新媒体产品,中学生的认知度与认同度也较高,94.6%的中学生表示自己知道苹果品牌及相关产品;在被问到“如果同学购买苹果产品,你会怎样”时,32.7%的学生表示自己“已购买”,38.9%的学生表示“羡慕,有机会买”,28.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这类新兴媒体对中学生的诱惑力可见一斑。
2.中学生的新媒体接触情况
中学生接触的新媒体情况调查具体见表1。结果显示,QQ、手机、搜索引擎是中学生日常最常用的媒体形式。在被具体问及自己最喜欢的网站时,中学生集中提及的网站是QQ、百度、谷歌、开心网、土豆网、优酷网、酷狗、新浪及一些网络游戏网站。中学生新媒体的使用偏好符合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QQ、手机等及时通讯工具是青少年交流的新手段,为他们的各种人际交流需求提供了方便;喜爱看动漫、听音乐,这类需求在视频和音频网站得到满足;博客、微博等媒体形式渐渐成为中学生记录自己生活、了解信息、表达意见的媒体平台;社交网站则成为他们认识朋友的平台,满足他们的交友需求;新闻网站以及杂志等电子刊物由于更加成人化,与中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中学生相对关注较少。
表1 中学生接触的新媒体情况调查统计表
3.中学生利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
中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是玩游戏、发微博和聊天。
1.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
对于手机,4.7%的中学生表示“离开手机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45.3%的中学生表示“比较需要”,36.6%的中学生表示“可有可无”,只有13.4%的中学生表示“基本不需要”。多达62.3%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是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34.8%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是“可有可无”的,仅有2.9%的学生表示“基本不需要”网络。
半数中学生表示不能忍受一周内“不上网”,26.7%和18%的中学生认为如果一周不上网,会感到“缺少了点什么”、“无所事事”。总体来说,中学生对于新媒体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不可否认,青少年是在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环境下成长的,从客观上来讲,他们也无法摆脱这种新时代的媒体环境,因此,如何让中学生在这种媒体环境中平衡、积极、健康地生活和学习,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2.中学生对新媒体功能的评价
对于新媒体的使用感受,81.3%的中学生认为新媒体能“方便地寻找自己需要的各个方面的信息”;77.5%的中学生认为新媒体使得“信息获得更加快捷”;64.0%的中学生认为通过新媒体“更加方便与人沟通”;55.1%的中学生认为新媒体“更好地满足了娱乐的需求”;33.2%的中学生表示新媒体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新媒体传播所具有的内容丰富性、速度及时性、途径多样化、反馈便捷性等优点都得到了中学生的认同。
3.中学生与新媒体信息的互动情况
双向互动交流是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利用新媒体任何人都既可以接受信息,又可以传播信息,既是受者也是传者。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于传播和分享信息的意愿不是很强烈,58%的中学生选择了“不一定,看心情和对象”。对于看到的感兴趣的事情或者观点,33.3%的中学生的选择是“潜水/旁观”,27.4%的中学生会“留言/跟帖/评论”,23.1%的中学生会“转发”,8.9%的中学生会参与“投票”,只有3.1%的中学生表示会发起“话题”。
4.中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
对于新媒体所获取的信息,41.9%的中学生表示“通常会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检验”,25.1%的学生表示会“根据经验主观判断”,24.8%的学生表示会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判断信息,只有8.2%的学生会通过与专业人士讨论来进行判断。所以,在对于获取信息的价值判断方面,中学生会根据信息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与分析方法,以求获得真实、实用和权威的信息,不会受他人观点的过分影响,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与分析能力。
5.中学生新媒体信息的产权意识
新媒体的使用使得许多信息可以被无限制地复制粘贴,但是,很多信息会涉及到版权问题。中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引用他人信息的情况,因此,注明信息出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调查显示,仅有14.3%的中学生表示会注明出处,38.8%的学生认为“要注明,但自己经常忘记”,多达46.9%的学生认为“信息共享,不需要注明出处”。可见,中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注明出处的行为习惯需要进一步养成。
1.中学生获取问题答案的主要来源
新媒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途径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于遇到的学习问题,选择“上网搜索”或“向网友请教”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8.2%和11.3%,32.6%的学生表示会“问同学”,15.1%的学生表示会“问老师”,而只有2.8%的学生表示会“问家长”。从现实中寻求答案转向网络求助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已经比较依赖利用网络为自己做作业、查资料,甚至为写作文提供帮助。
但调查也表明,中学生对各门学科学习网络资源的了解情况不是很乐观,56%的中学生表示知道一些学习网站,“比较了解”的学生比例为23%,“非常了解”的仅有2%,还有19%的中学生表示“不知道学习资源网站,各种信息资料都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
2.中学生对新媒体影响学习的看法
表2 新媒体技术对学习的影响效果
学生认为新媒体技术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表2所示,他们认为新媒体技术对学习方式、效果有着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对知识的积累有着明显的好的趋势;由于中学生意志较薄弱,自控能力不强,面对五光十色的新媒体互动平台,容易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因此,新媒体的使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休息和课外活动时间,有多达58.4%的学生认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他们的休息时间减少了,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精神状态。
相对于新媒体的诸多优点,调查中也发现,中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虽然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无限的方便和可能,但是多达63.8%的中学生表示,新媒体提供的“信息量太大,很难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20.2%的中学生认为“找不到青少年喜欢的内容”;58.4%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会控制不了上网时间,影响学习或休息”;42.1%的中学生坦言“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对青少年有害的内容”。
3.新媒体对师生交互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让师生的交互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甚至从校内向校外延伸。调查显示,58.3%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的使用提高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频率,26.4%的学生认为新媒体对师生沟通频率无影响,只有15.3%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的使用降低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频率。
新媒体的应用使师生的交互活动方式增多,课后各种交流活动的比例依次为“QQ交流”占30.6%、“短信交流”占23.5%、“手机交流”占19.8%、“面对面交流”只占11.4%、“E-MAIL交流”占3.1%、“其他微博、微信等交流”占11.6%。除了学业上的教与学关系,更多的交流时间和更多样的交流方式为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和沟通提供各种可能,当然,这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今的青少年是伴随着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也是被专家称为“数字土著”的一代人,当众多被称为“数字移民”的成人瞠目结舌感叹新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焦虑时,中学生往往已经将各种新媒体“玩”得游刃有余。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上网年龄早在5~6岁,75.2%的中学生表示“已在使用手机上网”,超过7成的学生表示“种类繁多的新媒体功能学习起来毫无压力”。新媒体越来越在中学生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超过半数的中学生认为“如今上网时间要多过看电视,很多电视节目也是通过网站点击观看”,将近3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看电子书的时间要多于看纸质书籍,各种漫画或小说基本是看电子书”。不管教师与长辈对学生使用新媒体表示如何地担忧和诘问,使用新媒体,本身已成为中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他们也表现出一定的新媒体依赖症。
由于新媒体有着自由的选择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获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从调查结果来看,看电影电视、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等娱乐活动,是中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重视消遣娱乐,忽视学习营养的汲取,是中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常见现象。电视娱乐、网络游戏等休闲资源虽然能够使青少年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但也增加了学习的干扰因素,给学习带来消极影响。[2]
中学生已具备了利用新媒体进行移动学习的能力,但调查发现,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和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表示,在做作业、查资料甚至于写作文上,都会依赖网络搜索,这不仅会使中学生对手机、网络等产生严重的依赖,懒于思考,造成惰性,还会大大降低其学习研究能力,而形成习惯后,会扼杀中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该得到的思维和想象力的锻炼,使得青少年不假思索地被动接受,不利于其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最终消磨的是促进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创新的智慧与能力。[3]
在搜索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搜索易出现没有个性、千篇一律的答辩或是一些自相矛盾的答案,学生容易迷失在网络海量信息的把握和判断上,往往出现“信息迷航”。针对这个情况,学校和家庭必须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充分考虑新媒体的“双刃剑”效应,教师布置的作业类型应尽量多样化,及时发现“网络抄袭”行为,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认知到独立思考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使信息的传播更加有效,这也是信息的本质属性。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到的信息,不但能够增强人际交往,还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中学生在网上得到信息之后,有24.4%的人会“经常与同学提起”,42.1%的人“有时会提起”。也就是说,有大部分人会与同学分享自己在网上得到的信息。这也说明中学生之间的谈资来源于平时的信息交流,通过提供信息和接受信息完成自我展现的过程,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调查也发现,中学生讨论的话题多是生活琐事、明星影视、网络趣闻等,喜欢“晒”原创的记录或图片,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的虚荣心。但是,中学生的新媒体社交很多时候都流于表面,限于虚拟的“浅尝辄止”的互动关系,“广而不深”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当多的中学生参与的新媒体活动样式不多,大多博客、微博、网站留言、网页中满意度调查等简单的互动,而如发起新话题或发表创造性的见解等互动较少。[4]
在新媒体的使用上,中学生表现出拥有一定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也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转发和评价感兴趣的信息,但多数是作为一个“容器人”去被动接收,还不擅于用批判分析的目光主动解读;其新媒介的参与、控制与创造能力相对缺乏。信息管理将会影响信息的使用效果和效率,由于相应的信息整理训练较少,因而学生们没有养成整理的习惯。调查显示,学生们平时并不十分注重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不整理”、“很少整理”、“不一定整理”的比例占51.2%,这也印证了信息时代可能产生信息冗余和混乱的情况,应该注意提高中学生的信息分类管理能力。在对信息的二次处理上,12.4%的学生会“直接引用”;45.8%的学生是“在原有基础上修改”,30.6%的学生“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表达”,11.2%的中学生表示会“加工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说明中学生在信息处理上自我创新较弱,更多地是对原有信息的一种修改,有的甚至是直接复制粘贴。处理信息以修改为主,创新性使用较少,这种信息处理方式有可能导致个体思考能力的下降,值得关注。
大多数中学生对国家有关的新闻出版、网络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了解,对网上侵权盗版等行为虽然有所认识,但由于在网络媒介的匿名状态下缺少自控力和自律性,没有养成注明出处的行为习惯,容易出现侵犯信息版权问题。
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学生信息获取和发布的渠道,通过新媒体进行学习、娱乐,在学生中已经司空见惯,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对于这种现象,采取不让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不让学生上网等消极措施显然不合时宜;对于“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接触,积极了解新媒体传播的特性与规律,参与新媒体传播,避免出现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师却不懂、学生关注的事物教师却一无所知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自己运用和把握新媒体的能力,了解新媒体环境下中学生的表达习惯与诉求习惯,把握中学生在新媒体中呈现的阶段性、群体性的实时动态状况,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同时,也应在教育工作中主动积极利用新媒体,如利用新媒体创设真实情景、组织项目活动、进行在线答疑、建立各种交互方式等,变机械地灌输教育为主动满足中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5]改变传统教育中一元化的模式,使得教育更以人为本,借助新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发展。
新媒体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信息形式,使得中学生自主、便捷汲取知识成为可能。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新媒体环境下,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已经干扰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甚至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且,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青少年网站的内容还很单调,满足不了青少年各方面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使其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有青年特色,符合青少年人的“口味”。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建设形式多样、内容符合中学生需求的特色网站,提供满足中学生寻求个人发展和解决特殊问题的咨询网站,开发方便中学生下载和使用的健康的网络娱乐资源等,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提升学习效能。
培养中学生的媒体素养,目的在于帮助中学生在现代传媒信息包围下,保持自己的主体意识,确立主流价值,坚持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性认识和创造性参与能力。本次调查表明,虽然大多数中学生对新媒体信息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对新媒体的特质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沉溺网络游戏及娱乐、网络语言失范、信息加工能力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技术迅猛发展的背后,凸显的是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相对滞后。要使中学生从新媒体使用中获得最大效益,避免它的负面效果,就必须积极开展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中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可以使他们正确区分媒介传递的内容,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信息加工能力,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交流思想和分享创意,在这个方面,学校是大有可为的,可依托校园活动,努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媒介素养教育,如举办“网页制作比赛”、“信息检索能手比赛”、“新媒体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建立内容积极健康的个人网页或个人主页,充分发挥他们积极向上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6]可以采用依托校园网络开辟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论坛、在班级中建立QQ群、在校园网建立BBS、鼓励学生开通博客或微博等方式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不要过分沉迷于新媒体提供的纷繁复杂的娱乐信息,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交流、分享和表达的快乐。
新媒体在改变学习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如果中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都不具备就过于依赖电脑、网络和各种数字新媒体,这无疑会扼杀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他们在合理使用新媒体提供信息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他们在习惯网络搜索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现实课堂的讨论交流,把网络中相关观点的碰撞与课堂中的讨论发言结合起来形成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在传媒信息本位环境中保持自己的主体意识,确立主流价值,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一方面,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极强。新媒体中充斥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言论,不乏各种腐朽落后的不健康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鉴别和选择,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社会责任感和网络道德素质自觉内化到他们的新媒体社交行为中,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学校、教师要利用各种场合让中学生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律的“真空”,即使是在网络上也不能越轨,要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同时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不受网络侵害。在新媒体社交过程中,中学生应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做到诚实守信、严格自律;在信息应用上,应当尊重知识产权。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引导中学生养成使用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良好习惯,尽量避免其对中学生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1]新媒体[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 7.htm.
[2]闫超栋.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少年生活方式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8~11.
[3]林频.上海少年儿童新媒体使用、评价的调查与思考[J].少年儿童研究,2012(2):46~48.
[4]陈劲新.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2(11):60~61.
[5]张军辉.新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1~145.
[6]陈阳.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