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男 王楠
丰富的社会文化和社交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必不可少,科技的进步使得社会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学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对知识的追求,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学校对社会文化的应变和数字技术的使用滞后于社会的发展[1]。但人们又要不断地进步以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而这种学习的方式又大多是通过非正式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获得的,所以非正式学习正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得到重视和充分利用。
人们以往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如家庭、博物馆和网络社区,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但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大环境下,注册和使用Facebook、人人网等这样的社交网络的学习者越来越多,愈加成熟的社交网络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新的视野。学习者作为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群体,对社交网络表现出极大兴趣,同时社交网络作为学生社交活动的新兴载体,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着影响。教育中会更多地运用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对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产生影响[2]。
非正式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导和主体,学习动机源于自我内部需要,可以有明确目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3]。非正式学习就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或者网络性质的社会性软件来传递和交流信息,把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而转化成自己知识的过程[4]。
非正式学习是指不以明确的组织形式开展的、自发进行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过程[5]。一般而言,非正式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自发的学习动机:非正式学习是根据学习者的兴趣驱使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2)随意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非正式学习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完全没有限制,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进行选择。
3)多元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可以通过社交活动(与朋友交流)发生,也可以在网络学习(如网络搜索)中进行,还可以在独自学习的过程(如阅读书本)中产生。
4)学习内容的情境性:较之于正式学习拥有系统、科学完整的教学内容,非正式学习的内容更具有情境性,更倾向于满足学习者当前的需求和兴趣。
5)学习效果的自评性: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学习效果仅以自身的满意度为依据,以自评的方式完成,不包括他人或社会性的评价标准。
社交网络下非正式学习的表现形式 非正式学习就是在工作、生活、社会活动等正式学习以外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的形式,非正式学习具有突发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6]。学校以正式学习为主,但同样广泛地存在着非正式学习,这些非正式学习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得非正式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协作性进一步突显,为非正式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如下。
1)环境更加随机化,只要能上网的场所,登录个人的社交网站便可进行非正式学习。
2)方式更加个性化,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一种学习方式。
3)形式更加多样化,学习者可以根据社交网站上提供的相应的教学应用插件,可以自己学习,也可以邀请社交网络中的朋友一起用这个应用学习。资源的构建者将自己创造的资源分享给其他人,以供他人交流和分享。
4)过程更加协作化,社交网络中可以提出课程中的相关问题,交互、友好地与同伴、助学者开展讨论,获得相关课程的更新信息,共享学习活动中的图片、视频,如实验会话、组活动内容等。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表现在:提供学习活动支持与作业的及时反馈;与学生交互、友好地讨论;发布课程通告、实验会话、指导和作业等;分享学习活动经验等[7]。
5)内容更加开放,学习者在社交网络中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为此,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打开网站或者应用插件,呈现在每一位学习者面前的学习内容都是相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
模型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对意义建构有重要作用。学习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是相联系的,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新的知识。同时建构主义还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周围的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学习者将各自的看法、观点、信仰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协商、互动,并被大家所共享[8]。而社交网络正为学习者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实现了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之间可以完成协作学习。
2)终身学习理论。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在今天经济成长快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的累积已不再是前一世纪般的缓慢,往往在两三年后便成为原来的两倍,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从整体的教育发展而言,仅靠学校的教育或传统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全人生的学习需求。因此,现今的教育环境势必有所改变,以提供人们更多更广的学习机会。人们原有的学习观念也就随之转变,并且把学习的方式引领到一个新的领域——非正式学习领域。
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通过网络来进行的终身学习,己经不能仅仅以提供成套的学习资源来简单地进行结构式的学习,更需要共享式的协作,内容广泛的且可主动参与的学习平台。社交网络(SNS)正是这样一个聚合性平台,为学习环境的创建和学习者的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9]。
3)成人学习理论。成人学习与学生的在校学习不同,学习过程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利用成人自身的个体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结合来使成人的学习更加有效。成人的学习活动是在生活情境中体现的。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与成人学习动机形成的前述论断一脉相承,即成人的学习动机与个体所处的情境密切相关[10]。在成人学习中展开非正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为非正式学习无需考虑学习场所、教师、教材等条件。而社交网络可以开阔成人学习的视野,社交网络是一个结识新人,联系朋友、同学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人学习者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
基于社交网络的非正式学习模式 信息传播是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之一,订阅和分享是构建学习者关系和进行信息传播最基本的两种行为。在社交网络中,学习者是制造内容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信息渠道被学习者自己掌握,通过和自己同意的学习者建立好友关系后,连通并同步双方的信息渠道,在信任的基础上,接受好友传播过来的一切信息。所以要想在社交网络中的大量信息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取到知识,就必须进行筛选和过滤好友的更新的内容。图1表示了社交网络中个体学习者行为和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
1)社交网络中知识的获取。获取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交网络中进行学习的很重要的一步。网络时代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是最普遍的获取知识的手段。RSS技术是获取知识的另外一种途径,学习者根据自己所关注的信息知识,订阅相关具有RSS标志的Blog、留言板、网页、论坛等,订阅之后如果有内容更新,订阅者会自动收到通知,从而提高捕获目标网站或主题网站信息的效率[11]。学习者可以将获取到的知识进行发布并与其他人交流,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新想法直接发布出来,以供大家交流和讨论。
2)社交网络中知识的传播方式。在传播方式上,社交网络是一对多的传播模式,由一个学习者向其已被认可的好友发布信息,好友何时会看到这条信息,又会做出什么反应都是未知的。学习者可以向好友传播信息,而好友可以选择转发、评论或者喜欢信息,或者改变跟随对象不接受信息。
在此模型中,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到其好友获取的知识类型和内容。当学习者更新了状态信息时,更新内容会推送给所有的好友,好友接受了学习者的内容更新后,可以对其进行阅读、观看学习知识,或者通过交流的方式与学习者进行反馈和互动,如果想分享给其他人也可以进行转发。另一种知识获取的方式是利用插件应用,安装应用直接进入学习。学习者可以从好友列表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好友进行学习邀请,学习邀请同样会推送给被邀请的好友,若接受邀请,则可与学习者一同学习某一内容。好友可以接受邀请也可以忽略邀请。
3)社交网络的知识传播途径。社交网络在传播中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媒介方式的多元化、传播功能的多元化、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文化观念的多元化。社交网络融合了多种媒介,是一种兼具了音视频及文本的媒介。而视频和图片的加入,直接将知识进行可视化。社交网络涵盖了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通讯到群体网络协作的功能,可以满足多人一起学习知识的需求,甚至让上百个学习者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分享心得成为可能。
人人网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下面通过表1展示人人网中学习者是如何借助该平台提供的功能完成非正式学习的。
表1中列举了人人网的若干非正式学习方式,从其中不难看出,学习者在人人网平台上既是知识的发明创造者同时又是知识的传播者。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崛起,人人网移动客户端应用程序功能也相当完善,很好地结合PC端的功能,为用户带来了快速、友好的用户体验。人与人的关系从现实生活中转移到网络。
人人网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创造的平台主要为状态、日志、相册、视频等,学习者可以通过发布相关内容,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公告发布出去,好友随即便得到相关提示并快速看到该内容。学习者知识传播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分享、推荐、@等功能实现,被推荐和@的好友将获得形如私信的方式告知,定向地获取知识。该平台提供了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的工具,如人人桌面和网页聊天功能,学习者可以跟自己的好友实时在线交流,也可以通过留言板留言,操作非常方便,功能非常强大。
此外,除了现有的功能以外,人人网还提供第三方的应用,比如我爱记单词等,这些应用提供与人人网交互的接口但同时又是独立的平台,学习者可以仅通过第三方平台自发学习,并直接跟第三方应用中的好友交流,同时又能将自己的“学习记录”通过人人网的状态、日志、相册等发布给人人网上的好友。
通过上述模式和人人网实例,可以看到,社交网络已经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随着人们对于在社交网络中获取知识的需求日渐强烈,社交网络的平台建设也会日益完善。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非正式学习也越来越趋近于在“交往”中学习知识,学生不存在学习孤独感的问题。但是这种非正式学习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用户有时要花费大量浏览信息来获取到有用的资源,这个过程比较低效;知识传播的内容比较零散,不利于知识整体结构的构建;所有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构建者,这不能有效保证资源的质量。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就应该慎重筛选资源。
表1 人人网的非正式学习形式
用户在担任的资源的构建者、参与者和分享者这些不同角色时,就要对资源的质量严格把关,确保所传播的资源的质量。这样,通过社交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用户会越来越多,满足了更多学习者的需求,同时也成为一种新时代流行的学习方式。
社交网络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多样的形式,依据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学习者不仅能获得非常友好的用户体验,而且能非常自然地融入其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本文首先研究了非正式学习的模式,并结合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给出基于社交网络的非正式学习模式。人人网是国内著名的设计网络,拥有强大的用户群体,笔者结合人人网功能特点分析了该平台中学习者如何具体参与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本研究后期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包括用户的接受程度、频度和关注热点等,将会成为后续的研究重点。
[1]侯小杏,陈丽亚.非正式环境下学习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 究,2011,17(2):39-48.
[2]冯菲.下一代的学习:愿景、创新和可能性:第七届亚洲地区数字化 学习国际研讨会纪实[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3]卢宪美、李娟、刘彪、王鑫鹏.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7):87-89.
[4]赵江招、孙 海英.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147-149.
[5]杨瑞娇,王妍莉,杨改学,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 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4):71-76.
[6]郭绍青,黄建军.WebX.0时 代的媒体变化与非正式学习环境创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4):11-15.
[7]苗小勇,陈仕品.基于社会性网络的协作学习研究:以人人网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7):89-92.
[8]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9]刘涛.基于社会性网络服务(SNS)的终身学习模式的研究(1)[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3):91-94.
[10]应方淦,高志敏.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中的成人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3):10-13.
[11]朱哲,甄静波.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模式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0(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