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虹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究,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施的措施,以不断提高项目课程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教育 平面设计专业 项目课程改革
中职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中职信息技术大类中重要且实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涉及很多领域,融艺术、科技、经济于一体,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图像处理、版式设计、创意、成品制作等能力。
项目课程(即任务引领型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笔者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了,教师的培训如火如荼地进行。但项目课程的教学是否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是否把握住了项目课程这一改革的精髓?是否真的使实际的课堂效果有很大改观?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多年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反思,发现在教学实施层面其实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推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进行,如何将项目课程做到更深层次,把握住其内涵,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去伪存真”——对“项目”内涵深入思考
1.项目教学中的“伪”
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中,到底哪些部分或者哪些方式是“伪项目”,即没有真正认识到项目课程的内涵,对项目课程的有效开展形成了阻碍,可以通过如下几点来分析。
首先,不少教师对“项目”内涵的理解不全面,把实施项目教学仅仅理解为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变革的要求,因而在进行项目教学设计时未能摆脱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比如在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的教学中,要求设计某企业图形标志。如果教师仅仅是利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绘制一个图形标志,而忽略在设计标志这一过程中“项目”的商业内涵,那么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利用软件绘图工具表现一个图形,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跟客户沟通,对自己所设计的标志进行完整的释义。同时,标志在设计出来后,后期的标志印刷、实物制作的过程是否会因为标志的特殊表现而影响到标志的实物制作效果,如果对于应该使用多大尺寸的纸张、多大的分辨率才能使打印效果更清晰都缺乏基本了解,那么标志的设计再漂亮也无济于事,因为它不能称之为“项目”。这种所谓的“项目”教学,只是以“项目”的形式对原有的学科知识进行部分重组,并没有围绕课程的性质和真实的任务需求,开发出更加实用的新知识,因而只能算是对原有学科课程教学的改造,谈不上项目课程改革。
其次,把项目教学简单等同于学生的技能训练。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突出学生某一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挖掘。同样以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为例,在图像处理时,需要对图像进行一个名为“色阶”的操作,需要对色阶操作选项的绿色通道进行一个数值的调整,以期达到教材范例所示的效果。如果教师一味地根据教材步骤做一个机械化的操作,告诉学生需要调整到一个多大的数值才能达到范例图片的色彩效果,而不去分析在这个工具面板中所涉及的关于“通道”、面板中的“输入/输出色阶”的概念、“通道”中的“RGB”“红”“绿”“蓝”三种模式,那么学生除了“依葫芦画瓢”制造出跟书本一模一样的图像之外,对于专业所要求的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这样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中图层混合模式一节,一开始学生在接触的时候,根本搞不懂溶解、变暗、正片叠底等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往往依照教材所提示的模式或者将每一种模式都试一遍,这样既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开展,也大大降低了软件的操作速度。笔者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告诉学生使用混合模式的前提条件,其次讲解光与色彩、基色等基本知识,并将这20多种模式进行分类归纳,如加色模式、减色模式及其他(缺值、颜色)等,以便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几个模块化概念,最后通过不同混合模式的不同画面效果来分析每一个大类中的不同混合模式。这样,学生既能对每种模式有了字面上的理解,同时又能对各种模式的画面效果有了直观认识,在今后的练习中就能逐步掌握各种混合模式的特点。
2.项目教学中的“真”
在对实际项目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对比后,教师不得不思考,到底何为“真”的项目教学?“真”其实就是最有效的项目教学,对于其有效性的衡量,有多种评判
方式。
首先,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完成的活动中去?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复杂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建构?是否显著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其次,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是否满足了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需求?最后,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教学能否缩减学生用于知识学习和理解的时间?能否降低难度?
基于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才不至于在项目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层面的实践探索时感到茫然和无从下手,才能对症下药,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推进有效的课程改革。
二、真中求精——在课堂内外灵活游走
项目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实际上也就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策略,教师的“教”是围绕怎样引导学生更好的“学”来展开的。实施项目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与企业的接轨,通过完成项目来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
1.走出课堂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客户沟通、设计分析、表现材料、工艺流程、施工现场等了解甚少,致使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CI策划与设计课程是非常适合进行项目教学的课程,但如果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无论教师怎么引导,怎么营造气氛,也比不上将课堂延续到课堂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CI设计能让他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和领悟。当学生在餐饮、科技、金融、服务等各类企业中亲眼看到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如何展现,CI的设计如何在企业中通过企业文化、日常办公、服装等具体形式中得以表现,这比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百次情境教学都有效。当课程需要学生来设定一个品牌,并对其进行CI策划时,引导学生通过有效市场调查了解同类品牌的相关信息,对市场做出一个相对精准的定位,这对后期的设计至关重要,调研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果在项目课程的教学中,将上课的教室外延至企业甚至是社会上,指导学生把课堂上的专业技能延伸到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将自己的探索与实际项目结合在一起。策划报告、核算成本、接触客户,能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消化、吸收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这反过来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参加超市的POP广告策划制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司策划广告、设计制作安装大型户外广告等,就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增强学生实践应用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是项目课程重要的支撑部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来支持项目教学的开展。
第一,利用第一手的企业资源,保持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取得一手的企业员工上岗培训资料,对于项目课程的开展,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企业的培训资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平面设计行业的岗位群较多,涉及面广并且有着较强的跨学科综合性,如果能够取得针对职业学校适合岗位的教学资料,无疑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第二,保持教学设备硬件和软件的与时俱进,尤其是软件的更新。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所设计到的软件众多,包括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Auto CAD、3D Max、Maya等数十个软件,而企业会随着行业水准的不断提高根据自身发展,要求从业人员所使用的软件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比如前些年较流行的矢量绘图软件Coreldraw在实际应用中逐步被Adobe公司推出的Illustrator软件所替代。常用的二维动画Flash制作软件,从CS4版本开始有了多个全新工具,特别是CS5版本对其骨骼、脚本、绘图等工具进行了进一步强化之后,使得新版本的软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受到动漫从业者的青睐。如果教师对行业动态和企业用人要求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及时升级,就很难使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学到真正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技能。
第三,合理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对教材的一个有力补充,教师根据区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项目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3.个性化评价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商业化的艺术作品,可以考虑艺术专业的特性,更多地注重交流、总结或者展览,将艺术作品的展示作为交流和总结的有效平台,而无须限定某个环境或者特定人群的评价。只有市场的认可才能说明这一作品的成功,当学生的作品被置于市场或者非课堂参与者中间时,作品的评价方案才会显得更真实。
以招贴设计课程为例,笔者曾经布置《节约用水》《低碳生活》两个主题,要求学生通过招贴的方式来表现,希望作品能给观看者有所启示,并将此次作业办成一个小型的展览。每位学生自己选取最满意的课程作业打印裱好后,在笔者学校的体育馆举办了展览,邀请全校师生来参观,前来参观的学生对设计者的作品提出了很多建议,也提出了个人对于这两个设计主题的创意和想法,对参展学生的思路拓展有很大的帮助。而当作品的作者听到其他专业学生的赞赏时,自信心极大地提高了,对专业的认可度也增强了。
三、服务本土——教学中导入地域文化元素
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主旋律。笔者所处苏州,文化是苏州的第一资源,对于如何将计算机平面设计这类创意产业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得到这方土地传统文化的浸润,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吸取养分,以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平面设计的原创性和本土化,笔者总结如下几点。
1.选修与德育课双管齐下
笔者学校开设了吴文化介绍、园林美学等本土文化选修课程,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同时,注意保持与专业的契合度,这样深受学生的欢迎。吴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德育课中用本区域文化名人的事迹影响学生,告诉学生在这些名人居住的那个区、那条街的历史故事,会让学生更加有亲切感。在苏州地区的其他兄弟职业院校,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校本教材,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施伟萍、朱艳华合编的《苏州历史文化名人小故事》等。
2.搭建校外名师讲台
通过聆听讲座,师生接受区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素质。笔者学校近两年多次邀请苏州各大创意产业公司来校进行专业讲座,对其原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本土文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无形中也给学生在自己的设计中如何注入本土文化提供了借鉴。
3.融入生活、拥抱自然
苏州本身古迹众多,所处的长三角地区风景秀丽。在写生、摄影等艺术专业的基础课中,鼓励学生带着画笔和相机,在幽深的巷子、古朴的小桥流水、静谧的园林中寻找灵感。
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将本土文化渗透到个人文化修养中,并将其运用于专业课程的设计中,这一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改的重要课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各地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融于设计理念之中,培养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项目课程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在教学中的经验,不断尝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多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和职业能力迁移的项目课程教学,在实践中推进项目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路晓凤.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创新中职艺术教育发展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0(35).
[3]黄雄辉.中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10(12).
[4]赵妍.关于“做中学”教育观念在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0(11).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