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亚裔美国文学中很多作品都是反映亚裔美国人的人生经历、亚裔美国人的意识和自我形象的演变。亚裔美国文学有和其他文学相同的主题,如:爱情,渴望个人自由、追求得到认可,反抗压迫与非正义,但决定亚裔美国人命运的白人主流文化和种族主义是许多作品共同关注的主题。本文将从白人文化和种族主义角度解析亚裔美国人的求生困顿与自我解脱。
关键词:美国白人文化;种族主义;亚裔美国人;困顿;解脱
一、英裔美国人眼中的亚洲人
在英裔美国文学中,亚洲人的形象是刻板的,基本分“好”和“坏”两种,“好”的典型代表是侦探陈查理,“坏”的就是那些为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牺牲亲人的人。虽然很多英裔美国人接受大部分的刻板华人形象,但他们却用无依无靠、可怜巴巴或令人费解的华人来揭露白人的无知和荒唐,因为英裔美国人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白人。[1]
基督教传教士们热心宣传亚洲人可以通过信仰基督教,摈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成功融入美国社会。许多美国白人把他们视为了解亚洲人的权威。为了获取捐款,他们往往强调亚洲人的贫困和堕落,影响了美国公众对亚洲人的看法。英裔美国文学用亚洲异教徒来表现白人传教士的慈善和力量,用温顺、有诱惑力的亚洲妇女来衬托白人男子的阳刚和吸引力。小说不仅描写亚洲妇女倾心白人男子,有的还写亚洲男人渴望白人妇女,只是可望而不可及。至到“好”亚洲人陈查理的新形象出现,这个被作者称为“可亲”、“维护法律与秩序”的夏威夷华人侦探,迈着女式碎步、说着洋泾浜英语、引用孔夫子名言。总之,英裔美国文学对华人形象的描绘中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强调华人和美国白人永远不可调和的差异,以及白人天然的优越性。
二、从亚洲人到亚裔美国人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由于种植园、修建铁路和开矿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数以千计的中国人、日本人和朝鲜人来到了美国。在此期间,美国颁布了一系列限制亚洲移民的法律,反对亚洲人的情绪最终导致美国当局通过了排斥亚洲人的法案。一些出身上层的留学生、学者、外交家不属于法案排斥的亚洲人,他们在作品中力图消除东西之间的隔阂,提倡宽容;一方面极为委婉地评论本文,另一方面将东方理想化。
许多早期作家认为西方代表现代,东方代表传统,自己则脚踏两个世界,是东方派往西方的亲善大使。他们用英语写作的作品脱离亚洲一般民众,大多通过自传宣传亚洲传统和高雅文化,努力寻求通往美国之门。《美国在心中》以“自传”形式出现,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30至40年代之间千万个菲律宾人在美受歧视、受迫害的集体经历以及他们的英勇斗争史,表达了他们追求自由和种族平等的强烈愿望,实现从亚洲人到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转型。如今它被公认为亚裔美国文学的经典。
三、忍辱负重和追求美国本土化的亞裔美国人
第一代亚洲移民即便受排斥,也不会为了美国社会能接纳他们而摈弃自己的种族身份。但第二代作家在遇到种族的障碍时,却不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亚洲人,他们毕竟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受的又是美国教育。他们的自传体小说反映的是个人生活中由于种族歧视引起的矛盾冲突。第二代华裔、日裔作家希望成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但他们对亚洲、亚洲人以及东西方关系的知识往往带有“美国”烙印,而且有时是歪曲了的、残缺不全的。他们在作品中委婉、轻淡甚至幽默地描写亚裔美国人的经历,对种种社会不公现象关注不够。
第二代华裔美国人的自传中,最有名的是刘裔昌的《父亲和裔昌》和黄玉雪的《华女阿五》。金惠经批评刘、黄不是挑战而是容忍对华裔美国人的歪曲,把遇到的困难归罪于自己、家庭、华人群体或种族,推销华裔美国人的模范少数族裔形象。金惠经指出,两作者都强烈地希望被其他美国人接受:刘裔昌以局外美国人的身份和白人读者一起观看华裔美国人的荒唐可笑、古怪奇异;黄玉雪则引导读者浏览华裔美国社会。但历史地看,还是应该承认两位作家打破了华人在美国一文坛长期“沉默”的局面,多少反映了在美国生长的第二代华人的独特经历和心态,而且对后来的作家有影响。
四、华裔“唐人街”
英裔美国文学对早期“唐人街”的描写起了为排华作宣传的作用,其中的华人形象影响深远,即使和华裔美国人毫无接触、并非有意识反华的普通美国人,包括孩子,对华人的印象也极为恶劣-华人将鸦片带入美国,狡猾、鬼鬼祟祟,会在人背后拥刀子,等等。美国西部和加州是华人最大的集聚地,排华运动也最剧烈,在这些地方,华人被暴徒痛打、谋杀,歧视性的法律限制他们参与美国主流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把华人和精神病患者、白痴、罪犯共同列为首批不准进入美国的移民;华人无论在美国居住多久均无资格加入美国籍;任何华人,无论是否公民皆不可作保把妻子带入美国;和华人结婚的美国女子将自动丧失其公民身份。直到1952年华人才获准成为美国公民。[2]
早期华人到美国是为开发西部金矿、建设横贯东西的大铁路提供劳动力,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就被赶出工业部门。后来海外华人意识到,他们地位低下是因为中国的国际地位低,只有中华民族独立、强大了,他们才能获得自由、平等,因此他们热情捐助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和抗日战争。在美国种族歧视的排华政策造成的畸形“单身汉社会”里,嫖娼和赌博恶性发展,华人社区不是以家庭而以姓氏家族为组织单位。这一封闭社会既远离中国,又与美国社会隔绝,难免从内部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华裔美国人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前途顾虑重重,许多人被迫放弃多年来的回国梦而选择在美国开始华裔美国人真正的家庭生活。
四五十年代较有名的华裔作家林语堂和黎锦扬,在林语堂的作品《唐人街家庭》中,人物是人们熟悉的驯服、心存感激的华人刻板形象,他们能愉快地接受残酷、不公的社会现实和艰难的生活。林语堂表明中国的封建文化和美国的资本主义文化融合可以给从事洗衣业的冯家带来成功和幸福。而在黎锦扬的《花鼓歌》中,华裔美国人的问题-妇女稀少、种族歧视、两代人的冲突-都被处理成喜剧。书中的华为富有的台湾难民,唐人街被描绘成他们的游乐场。美国华裔作家徐忠雄、陈耀光一致谴责《花鼓歌》为了迎合非华人读者,不惜侮辱、歪曲华裔美国人。[3]
五、白人世界里的日裔美国人
美国和日本之间时好时坏的关系同样影响日裔美国人的命运。二战期间美国对日宣战,几乎所有在西海岸的日裔美国人都被关进了拘留营,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组织形式和发展,乃至个人的立场、言行都受到极大影响。在加州,日本人和在他们之前来的华人一样,被指控为导致白人工人工资和生活水平降低的罪魁祸首。最令白人工人恼怒的据说是日本人傲慢地要求同工同酬。尽管西海岸白人劳工排日呼声很高,但罗斯福总统为了避免触怒日方,最终和加州当局达成协议。日本移民的妻子可以非劳工身份入境,但日本劳工不得移民美国。
由于日本实行长子继承权制度,其他儿子需另找经济出路,他们也没有义务赡养父母,因此有能力投资土地。有了照片新娘后,他们愿意扎根美国,并考虑经营家庭农场和小企业。早期日本移民与华人移民不同,他们乐于接受并效仿美国人的穿着、习俗,许多“一世”为了完全西化甚至接受种族歧视;另一方面,他们在华人、朝鲜人、菲律宾人、黑人等白人面前又表现出优越感。
在亚裔美国人中,以日裔美国人创作的英语文学最多,这是因为日本政治力量相对强大,其国民得到了比他们早期到美国约30年的华人未曾得到的“优惠”。莫妮卡·曾根的《“二世”女儿》是第二代日裔美国人的自传。此书似乎证明日裔美国人能够以难以置信的坚忍精神和快乐心情经受种族歧视和二战期间被关在拘留营的苦难,但仔细阅读后就会看出,自传叙述了种族歧视如何一点点地窒息了一个生气勃勃“二世”妇女的创新和好斗精神。它记录了“二世”在美国受排斥被迫作出的牺牲,记录了一个灵魂从愤怒到羞愧、从自信到半信半疑的历程。
六、华裔新形象
美国民权运动使亚裔美国人种族、文化身份意识提高了。年轻作家要用他们已扎根美国社会的实例,为亚裔美国人争得他们“作为美国人应得的权利”。赵健秀自称“唐人街牛仔”,意在区分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强调扎根美国西部的华人和牛仔一样已成为美国历史和传统的组成部分,同时牛仔的彪悍形象与留长辫、着绸衫、言必谈儒家孝道的刻板华人形象成为鲜明对照。
赵健秀把华裔美国历史看作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消除华裔美国男性男子气概的过程,这一阉割过程也包括“对语言的剥夺”。他认为文化阉割还反映在美国文学中没有华裔美国男性的声音,女作家作品出版数量较多,威胁了亚裔美国男性的大丈夫气概。他谴责黄玉雪等女作家提供奇异的中华文化遗产和模范少数族裔华人的刻板形象。但遗憾的是在他的作品《鸡埘中国佬》中没能创建出新的男子汉形象和取代没落唐人街文化的新文化,主人公以所作努力全然徒劳的感觉。但是,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从华裔美国人的视角恢复了历史的原来面貌,与《女勇士》中具体、生动的华人形象一起有力地驳斥了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下的刻板华人形象。
七、結语
亚裔美国人,从亚洲人变成亚裔美国人遭受了来自美国白人主流社会文化的歧视和美国种族主义的排外。亚裔美国人,尤其是作家,对深受白人种族压迫的美国其他少数族裔怀有亲切感。非裔美国人不自我否定,没有被同化,并要求平等,他们既是美国人,也是非白人;他们令亚裔美国人,特别是早期移民的后代倍感亲切。在对种族归属十分敏感的美国,亚裔美国人自感没有明确的文化身份,往往要在非裔美国人和白人之间作选择,许多人,尤其是那些亚洲语言说得不好、在亚洲人面前感觉不自在的亚裔美国人,选择认同非裔美国人。当代亚裔美国诗人不仅激烈反对种族主义压迫,摈弃陈旧的刻板形象,而且歌颂自我确定的崭新身份,歌颂团结友爱、并肩战斗的新式男女英雄。这充分表明今天的亚裔美国人不在苦于追寻自己身份的认同,在文化多元化的美国,亚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亚裔美国人也有了新的形象。
参考文献:
[1]Elaine H.Kim.Asian Americ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唐强,译. 唐人街[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薛玉凤. 黎锦扬-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史有重要地位[N]. 文艺报, 2005-11-29.
作者简介:鲁晓川,男,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