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是一种可变化的颜色,它具体可指代“深蓝”、“黑”、“绿”三种颜色。而同一颜色到底选择哪一个字进入诗句,则是诗人出于对音律的考虑。“青”还有固定的搭配色彩,最常见的是“白”、“红”、“绿”。
关键词:青;绿;变色;音律
一、“变色”现象
古典诗歌色彩丰富,这是无须赘述的事实。然而,当我们读一些作品时,仔细推敲句子,便会对其中关于颜色的描写产生疑惑。比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黄、翠、白”都没有问题,与今天一样,但“青天”这种表述在今天却不同——对于晴好的天,如今我们一般都表述为“蓝天”。“青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天?联系荀子《劝学》篇里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青”大概是一种与蓝色类似,而比蓝色更深一点的颜色。再回到现实,在夏季天气很好的时候,尤其是无污染的古代,是完全可能出现这样颜色的天空的。
但是,当我们读到另一些作品时,却发现“青”不可能是深蓝,而是另外的颜色:比如“不妨青鬓笑人间”、“两鬓青如年少时”、“归时应减鬓边青”、“青鬓芦花色”,“青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深蓝色——正常的中国人的头发的颜色都应该是黑色,所以说“青丝”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变成了“黑头发”,“青”变色为“黑”。由此,白居易笔下“椒房阿监青娥老”之“青”实与“青丝”同义。由此句,我们又可联想“青楼”一词。为何是“青”楼而非其它什么颜色之楼?因为楼里住着的都是些年轻的满头青丝的姑娘。
黄庭坚有诗句“青眼想风流”,另有其它诗句“水深秋兮两眼青”、“青瞳眉底”、“青眸古涧秋”等等,诗人同样以“青”来形容人的眼睛,而正常的人中国人的眼睛也是黑色的,可见“垂青”的“青眼”其实也应该垂的是“黑眼”。
再有例证:“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去跃青骢马”、“踯躅青骢马”,“青骢马”词典解释为“青白杂色的马”。在现代,马并不常见,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解释可能会觉得有些云里雾里——“白”是没有疑问的,但“青”所指为何?如果是指的“青天”那种颜色,岂不是很奇怪?然而马虽少见,牛却常见。我们结合卢照邻《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这个句子来看,就很好想象“青骢马”是一种什么样的马了:常见的单色的牛要么是黑色要么是黄色,可见“青牛”其实就是“黑牛”。那么“青骢马”应该也就是黑白杂色的马了。同理,戏曲里的“青衣”穿的其实也是指黑色的衣服。
“青”还不止于深蓝和黑色,许多时候它指的还是绿色。比如“青青河畔草”、“溪上青青草”、“春到长门春草青”、“小院春来百草青”、“春来草木还青”,“青”无论是深蓝还是黑色都不符合常理,因为草是绿色的。又如“叶间梅子青如豆”、“无限绿阴青子”、“叶间青子已团团”、“垂垂山果挂青黄”,未成熟的果实也是绿色的。“荷破叶犹青”、“青莲往事已成尘”、“青荷叶子画鸳鸯”,荷叶枯萎以前仍然是绿色的。“红饭青蔬美有余”、“木叶半青黄”、“江边春色青犹短”、“舞烟新柳青犹弱”、“灵山排闼送青来”、“江枫园柳半青黄”,无论是树叶,还是蔬菜,都应该是绿色的。再加上我们常说的成语“青黄不接”,每天都在吃的“青菜”,可见,“青”其实指代的都是“绿”。庚信《哀江南赋》里有诗句“青袍如草,白马如练”,再由这些例子我们就可以推测,当年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那一天他身上穿的应该就是一件绿色的衣服。
有意思的是,古人以“青”代绿,但“绿”同样在使用,且表示的颜色相同。比如“应是绿肥红瘦”、“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马蹄踏遍春郊绿”、“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波春水向东流”、“绿橘梢头几点春”、“绿荷风里笑声来”,与春天、与草相关,表达的意义均与今天所指的“绿”相同。
二、选用标准
那么,明明是一种颜色,为什么诗人们有时要用“绿”有时又用“青”呢?综合考虑,最大的可能性是出于音韵的考虑。
无论是诗还是词,音律上均需遵循两条最基本的标准:押韵和平仄。 “青”和“绿”从“韵”上看不出有多大的关联,但从平仄上却能一眼看出二者不能乱用。
诗句须平仄相对。“绿”为仄声,“青”为平声,因此,诗人在考虑写“青”还是写“绿”完全是出于对音节的需要。比如: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不能写为“明年春草青,王孙归不归”,否则“青”与“归”两个平声,格律错误。
同样,“春风又绿江南岸”也一样,若写成“春风又青江南岸”,就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时”同为平声。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样如此。
诗人出于对音节的考虑,在“绿”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與“青”一样,“绿”也是一个会变的颜色——很多时候它不是指“绿色”,而是“黑色”。如“朱颜绿发映垂杨”、“绿鬓苍颜同一醉”、“绿发芳瞳长健”、“绿鬓都无白发侵”、“只将绿鬓抵羲娥”、“绿鬓旧人皆老大”、“愿朱颜绿鬓”、“霎时间、绿鬓成霜”、“顾朱颜绿鬓”、“一样朱颜绿发”、“绿发凋零白发多”、“绿鬓新点吴霜”、“谁将绿鬓斗霜华”,等等等等。很显然,年轻时候的“鬓”和“发”应为黑色,可见从唐代到清代,诗人都在以“绿”代“黑”。
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如果不了解这种“变色”现象,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是“绿云”——头发明明是黑色的,应该是“黑云”或者“乌云”才对,怎么会是“绿云”呢?不是说“黑”在古代不用于形容云的颜色。如李贺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黑云”与杜牧所写“绿云”所指的其实都是“黑云”。两种颜色在诗歌里都同时存在,诗人们既可以选“绿云”,也可以写“黑云”,那为何杜牧要写“绿云”而不写“黑云”或“乌云”呢?
同样是出于音律的考虑。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绿蚁”都不能望文生义地解释为“绿色的蚂蚁”,通常蚂蚁是黑色的。而诗句同样不能写成“黑蚁新焙酒”,或者 “乌蚁新焙酒” ,或者“青蚁新焙酒”,或“玄蚁新焙酒”,只能是“绿蚁”。因为“绿”为仄声,可指代同样颜色的“黑”、“乌”、“青”、“玄”等均为平声,与下句的“红泥小火炉”中的“红”韵律不对。
三、色彩搭配
当年阮籍能作“青眼”与“白眼”,凡看得起的他就青眼相向,看不起的他就翻白眼。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无独有偶,诗句中“青”与“白”通常也是成双成对出现,二者似为固定的颜色搭档。
[南北朝]庚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
[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
[唐]杜甫《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刘禹锡《望洞庭》:“白银盘里一青螺”。
[宋]王安石《次韵酬宋玘》:“青眼坐倾新岁酒,白头追诵少年文”。
[宋]吴潜《水调歌头》:“青秧白水无际”。
[宋]陈克《鹧鸪天》:“青裾白面出疏篱”。
[清]方文《与从子子建感旧》:“少年同学惟青眼,易世相逢已白头”。
综观以上诗句,“青”与“白”的颜色搭配中,“青”既可指绿色,如“青袍如草,白马如练”,也可指黑色,如“青眼坐倾新岁酒,白头追诵少年文”,还可指深蓝色,如“一行白鹭上青天”。无论哪种颜色,与白色搭配起来似乎都能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意境和谐,原因在于“白”是一种不变的颜色,百搭。
除了“白”以外, 有时“青”还与代表“红”色调的颜色搭配。如:
[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之三:“青牛丹毂七香车,可怜今夜宿倡家。”
[宋]苏轼《临江仙》:“青巾玉带红靴”。
[宋]范成大《鹧鸪天》:“楼观青红倚快晴”。
[宋]范成大《浣溪沙》:“绛裙青袂斸姜田”。
[宋]王之道《浣溪沙》:“一枝丹棘映青裳”。
[明]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与“红”色调的搭配中,“青”可以指代黑色,如“青牛丹毂七香车”,也可能是指代绿色,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黑色与红色的搭配使人联想到《红楼梦》借莺儿的嘴表达出来的美学范式,而绿色与红色的搭配则符合大自然“红花绿叶”的审美原则,通常体现出一种明快绚烂之美。
“青”有时还与代表“绿”色调的颜色搭配。如:
[唐]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
[唐]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
[宋]苏轼《蝶恋花》:“碧琼梳拥青螺髻”。
[宋]吴潜《水调歌头》:“放出青霄碧落”。
“青”在与“绿色”搭配中,“青”往往都指代的是绿色,这属于同色系搭配,都是绿,只不过绿的深浅不一样,体现出的是一种色彩渐变之美。
大自然赋予人类五彩斑斓的世界,而人类在这个世界里延续它。明明是同样的色彩,若干年后我们却有了不一样的叫法,这就是文化的“流”与“变”。关注这些有意思的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大概就是学语文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曾艳(1981—),女,重庆市垫江县人,讲师,文学硕士,200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修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