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学视域中《圣经》文本与原型批评理论话语研究

2014-11-26 05:12胡希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圣经原型神话

摘 要:神话是口头传播,然后由后世的人们总结而来的多以文学故事形式所表现出来。在进行神话理论的时候,不可以忽略原型批评中的原型概念,之所以将这两个概念相提并论的原因是二者实际上是一种表象和表征,甚至可以说是互为表征的关系。也就是说,神话作为原型的载体,而原型则神话中反复出现的故事情节模式。诺思洛普·弗莱是原型批评的创始人,他曾明确表示实际上,原型就是神话,神话就是原型,二者是等同的。因为二者有着不同的外延,因此当主要使用文学载体,文学艺术符号的时候,就称之为神话;而在提及其核心意义的时候,便称之为原型。

关键词:神话;《圣经》;原型;批评理论

神话学涉及的内容显示,语言的诞生和发展与神话相关联。因为,简单说,神话就是一种判断的产物,一种特殊的感知方式感知世界的产物。当然由于不同的民族,种族,血缘,因此神话具有民族性,社会性等。正是这些特质,使得神话-原型理论被引入文学翻译研究成为可能。文学批评家大都存在一种理论的自觉性,当他们通过阅读作为世界哲人讨论如何绽放人文思想的觉醒与安放灵魂的轴心时代的《圣经》文本时,剥离神话的外衣,逐渐成为一种研究旨趣、批评方法最终发展成理论体系,即“神话——原型批评”。所谓“原型批评”,亦称“神话批评”。“原型”就是典型的且反复出现的意象,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通常认为,《圣经》由《旧约》和《新约》构成,它被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多个教派奉为立身处世之圭臬。《圣经》文本中蕴含形式结构的模型,浸润于人类文学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成为研究人类文学的起点。滥觞于上世纪初期的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的西方批评流派之一,主要以《圣经》文本为其原型批评理论的依托,最终成为20世纪西方颇具影响力的批评方法之一。至今,原型批评的历史已近百年,其理论开启了跨学科研究的新视野,神话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文化批评、人类学等诸领域开始交融。

“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新兴文学批评理论之一,其主要创始人包括加拿大批评家弗莱,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和德国心理学家荣格。弗莱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原型批评”的概念,因此“原型批评”最早的称谓是“神话批评”。此后,在西方文论界“神话批评”和“原型批评”几乎可以当作等同含义的词汇使用。为了区别于神话学的研究理论同时便于使用,将两个概念统称为“神话——原型批评”,简称为“原型批评”。本课题拟根据有限的材料,勾勒出这一批评流派的学术渊源、理论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不同倾向,并试图概括和评价其特点和局限之处。从影响和普及的程度来说,原型批评是继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之后的第三大批评流派,魏伯·司克特则把它列为最常见的五种批评模式之一(即道德批评、心理批评、社会批评、形式批评和原型批评)。20世纪60年代原型批评的影响力达到高潮,尤其是对文学研究方面。然而自70年代以后,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随着结构主义批评的兴起而逐渐失去其影响。近年来国内外文学批评界试图从其他角度对原型批评进行重新解读、阐释和重构,研究它与文化研究及其他當代批评理论的关系,尤其是其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及其对当前颇为盛行的文化批评的启蒙影响等问题。

美国文论家约翰·怀特在《现代小说中的神话——原型预示技巧研究》(1971)、《神话小说与阅读过程》(1980)等著作中,把原型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相结合,说明原型预示与阅读期待的种类问题;另一位美国文论家弗兰克·伦屈齐亚则在《新批评之后》(1980)中把原型理论及其整体理论架构与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哲学和诗学理论相联系,对原型理论进行了新的批评和阐发;美国文论家艾里克·葛尔德在《现代文学中的神话意向》(1981)中则把原型批评与结构主义等有关理论结合起来,对原型理论进行改造。

乔纳森·哈特《诺思洛普·弗莱:理论的想象》(1994),从弗莱的布莱克研究、弗莱批评理论、文学史观、教育理论、神话和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对弗莱的思想做了全面的阐发;加拿大女王大学教授杰弗瑞·丹纳尔德森和阿兰·门得尔森合著的《弗莱与语言:诺思洛普·弗莱著作的宗教语境》(2004)则分别从宗教神话和类型学、隐喻以及弗莱思想与《圣经》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集中探讨了弗莱理论与宗教的联系。这些研究对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原型理论提供了不少帮助。

总之,原型理论在西方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弗莱之后的原型理论研究相对来说也比较全面和深入。但总的来看,宏观研究比较多,对具体问题——诸如原型概念本身、原型在文学活动中的具体运作等的关注比较少。作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的西方批评流派之一,原型批评将精神分析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并将其运用于文学研究,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实践个性。原型批评,其译介和传播在台湾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陆则主要在20世纪8、90年代。对于该批评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状况,鲜有人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原型批评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后,在中国文化背景和学术环境的结合与对话中,它不断被改造和融合,最终本土化。本课题旨在系统梳理原型批评理论的内涵、批评方法,重点是原型批评在我国的实践和发展历程,分析其能够在中国这一文化背景迥异于西方的东方国度中大放异彩的内在逻辑,在回眸与前瞻中细数原型批评的中国化之路。

1996年王宁主编《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一书,由中外近20名学者联袂撰文,分别从意识形态、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神话研究、比较文学等角度出发,对诺思洛普·弗莱这位当代加拿大乃至整个欧美影响深远的文化理论家、原型批评家和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与学术现象,及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启迪作了深入的探究和系统的辨析。1996年傅道彬出版《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一方面把原型批评的方法引入到中国文学研究中来,以原型批评的理论解诗,另一方面则以诗中的原型来印证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绵长久远和审美蕴含的博大精深,以此进行中国文化的精神考古,从而达到追寻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的目的。2000年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其中第四章就是由叶舒宪先生撰写的《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2002年出版的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一书,就是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中国古代宗教叙事进行文化把握和理论阐释的一次可贵尝试。

各类学术会议的召开一方面推动了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同时也是对这一进程的肯定。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弗莱与中国”国际研讨会,中外学者30多人出席,首次对这位原型批评宗师的理论遗产展开中西间的理论对话。会后成立了“弗莱研究丛书”编委会,至1998年初,共出版了《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弗莱文论选集》、《伟大的代码》、《批评的道路》等论著和译著,为原型批评和文化批评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参照。1996年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组建“文学人类学学会”,以文学人类学涵盖原型批评理论,使其既不脱离文化人类学,又防止其走向批评的泛化,防止对文学性的日益忽视和消解。在中外学者的要求和支持下,第二届“弗莱与中国”国际研讨会于1999年在内蒙古大学召开,较为全面地回顾和清理了原型批评的成就与缺失。

世界的文明起源都可以溯源至神话,因此从一定角度上可以这么说,神话学是门经历了漫长历史的古老学科。很早的时候,西方的理论家就注意到神话的话语,德亚更的“拟人说”等预示着古代希腊神话学的创立,到中世纪以沃秀斯的宗教变造说,再到现代维柯所倡导的新科学语境下的神话学说,西方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神话的话语理论。随着学科的蓬勃发展,诸多学科理论都慢慢融入神话学的批评视野,极大地促进了神话学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所有的神话都是人类试图用自身想象和借助想象征服自然的体现,其间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他们试图形象化自然。马克思关于神话的定义,多年来得到大家的共识,在中国也是如此。虽然在中国,神话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很晚,但是中国的神话学并不是一个封閉的状态,能够迅速接纳西方神话学合乎逻辑的部分并为我国神话学研究所用。

参考文献:

[1](英)霍布斯 著,黎思复,黎廷弼 译,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2](德)雅斯贝尔斯 著,魏楚雄,俞新天 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3]勒兰德·莱肯:《圣经文学》,徐钟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加百尔等:《圣经中的犹太行迹》,梁工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5]诺思普洛·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胡希(1981.06—),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圣经原型神话
东方神话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包裹的一切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