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勐海县图书馆 胡志华
农家书屋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农民建立的书屋。它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缺书少报的现状,为满足新时期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文化需要而建立的新型文化服务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由政府投入建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措施之一。
2007年3月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旨在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通过在农村建立自管自用的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促进广大农民读书用书,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在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勐海县现已经建立了99个“农家书屋”,“农家书屋”的管理员都是由村委会干部担任,其中有4个村委会是由残疾人担任。
2.管理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为了规范“农家书屋”管理,提高管理员队伍素质和水平,切实发挥好文化惠农工程的作用,勐海县图书馆抽调专业人员对99个“农村书屋”管理员进行培训。
1.勐海县居住有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回族、佤族、汉族等23个民族,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节日较多的特点为契机,每到节日农民群众就会集中在村委会庆祝。“农家书屋”就建在村委会,每当此时,就可以利用书屋里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比赛、相关农民的知识问答或播放放种植、养殖等技术光盘。
2.现在农民生活条件都很好,每家结婚、上新房等都要宴请宾朋到家里热闹,这时人员也相对集中,可以利用光盘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法律知识、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常识问题等,这样既热闹又起到宣传作用。
3.农村现在村村都有老年人协会,利用老年协会这个平台,让老年人发挥余热,老有所用、老有所乐。
4.边疆民族地区存在攀比,开展相邻村子之间的互动,开展读书活动,在竟争中学习、比较中进步。
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联合,安排技术人员和村级农技员担任讲解员,不定期到农家书屋为群众讲解农技的知识,解答他们在实际种植、养殖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邀请部份大户到农家书屋为群众现身说法,用实际的例子、身边的例子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带领群众走养殖致富的道路。
我县“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我局的高度重视下,在各乡镇各村的全力配合下,已建成了99个“农家书屋”。实现11个乡镇,87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开放,使图书更好的服务老百姓。
今年4月12日,在打洛镇政府的支持下,在打洛口岸建成特色“国门书屋”,为过往的人们不但可以在此浏览和购买书籍,还能从工作人员处获得旅游咨询和书籍订购服务,为中缅边民和各地游客提供了便利。
国门书屋是勐海县图书馆和县新华书店联合打造的便民服务平台,虽然面积不大,但提供的书籍可不少,其中旅游类用书和英语、缅语、傣语工具书占了很大比重,自4月12日开始营业以来受到了广泛好评。
我们抓住“农家书屋”建设的机会,紧紧把握建设、管理、维护、使用、更新几个环节加强管理巩固成果。
勐海县图书馆“农家书屋”为了规范农家书屋管理,提高管理员队伍素质和水平,切实发挥好文化惠农工程的作用。勐海县图书馆抽调专业人员对99个“农村书屋”管理员进行培训。
培训会上各乡镇主管领导强调此次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训主讲老师用通俗易懂的实例给管理员讲解书屋的概念、性质及意义、书屋管理员、管理员必备的出版物知识、书屋的图书管理、书屋的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等等。本次培训人员:管理员99人,文化站41人,县城社区3人,共143人。
总之,我县的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基础,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国家为他们提供各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1]康丽雯.欠发达地区农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农家书屋建设与实践为例[J].东南传播.2010(10):313-314.
[2]周正兵.西方公共图书馆财政支持制度及其对我国农家书屋建设的启示[J].中国出版.2010(17):215-216.
[3]张运梅,郁丽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价值共识问题探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3):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