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肇庆市鼎湖区图书馆 张菲妹
公共物品是指供给全体社会成员使用的产品,公共物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真正的公共物品应当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在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时,其他人也可以同时使用该物品,并且互不影响。
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指严格的遵守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如一个国家的防务活动,是为了保护全体公民的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建设。准公共物品又分为俱乐部物品和公共池塘资源物品,俱乐部物品是指是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的物品,它能够为一部分人提供服务,但这些人不能同时使用,且人数有限制。公共池塘资源物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但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的物品,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同一个资源系统,但占据着不同的资源单位的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分为两种,一种是公益类的物品,如我国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的博物馆等,另一种是公共事业物品,这种物品具有垄断性,如自来水、铁路等。①
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物品中的准公共物品,并且是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由国家或政府部门出资建设,并由政府进行管理、维护。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的管理方式,它的管理、维护费用主要由政府的税收而来。公共图书馆中的书籍类型丰富,服务面向各个年龄段、社会阶层,并可以承办地方的文化活动。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由19世纪末发展而来,建国后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至2014年3月,我国华北地区共建立公共图书馆13所,其中首都图书馆是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公共图书馆;西北地区建有10所公共图书馆,其中新疆地区拥有三所;华东地区是建有图书馆最多的地区,共建有包括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在内的54座公共图书馆;华中地区有22所,其中湖南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是我国最早一批公共图书馆,至今已100多年(湖南省图书馆在1984年重建,是当时全国率先重建省图书馆的省份,并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共投资1000多万元);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各有18所、23所和22所,港澳台地区4所。如今,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但是农村的图书馆仍然覆盖率极低,不仅农村的图书馆数量少,且图书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馆藏数量少、种类单一,管理不到位的情况。②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税收,但是政府资金投入不够一直是困扰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管理、升级,使得馆藏图书数量少、种类单一,并且由于长期不进行维护,使很多图书破旧不堪,不少过时、书籍内容证实为虚假信息的书籍仍然在公共图书馆中被借阅,严重影响公共图书馆的质量。政府应当拓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渠道,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如美国的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除了政府投入的少量资金外,图书馆有专门的基金会,基金会由社会上的企业家组成,为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是波士顿图书馆最大的资金来源。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当借鉴外国先进经验,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私人为公共图书馆捐款或捐赠书籍,拓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使公告共图书馆更加快速的发展。
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还不完善,对于免费开放运行尚有不足之处。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方面,应当完善资源配比,根据民众的需求引进书籍,建立图书馆反馈机制,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进行改善,并根据群众的需求安排书籍摆放、安排各种类书籍的引进情况等。在公共图书馆实现免费后,借阅群众的情况将更加复杂,读者的年龄段、社会阶级等将发生较大改变,公共图书馆应当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如为年轻人提供电子阅览室,为老年人、知识程度较低的民众提供额外的帮助等。公立图书馆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为读者义务服务,可以设立志愿者岗位,鼓励社会上的学生、放节假日的工作人员、退休人员等在公立图书馆进行公益劳动。公共图书馆的接待人流量较多,服务人员的态度将决定着人们能否得到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员的培训,对馆员进行业务、服务技巧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馆员能够更加耐心、专业。③
由于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各阶层的全部民众,所以难免出现公众素质参差不齐、诚信度难以保证的问题。由于素质较低,一些读者可能会出现将书借走后不再归还、故意损坏书籍、不注意爱护书籍等问题,这些行为都会缩短书籍的寿命,降低书籍的流通度,使书不能物尽其用。针对这种情况,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完善的读者诚信记录,在读者来馆之初进行身份登记,在读者每次借书、还书时根据读者对书籍的保护程度进行相应的评分,当读者的评分低于一定的限度时,可此采取对读者进行借书规则培训。并且,在入馆时,公共图书馆应当对读者进行诚信教育,加大诚信借书的宣传力度。
注释:
①李大垒,仲伟周.基于公共物品视角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32(02):29-30.
②王宁远.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6(34):44-45.
③谭小敏.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趋势下的发展浅析[J].才智,2011,63(2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