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京理工学院 胡国超 孙立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民生中国、民意中国、美丽中国”,主要强调的是在增进共识及给予民生问题更多关注的同时强化发展,进而有利支撑“中国梦”。在不断实现这个意向及国家复兴发展进程当中,我国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已然是我国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剧烈的社会思潮变革,伴随着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各大高校应努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构筑“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中国梦”这一论题,在五个月之后的第二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再次针对中国梦进行阐述。进行《复兴之路》参观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的讲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对于时代的深化解读,在深刻洞悉近代中国发展的同时使得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许及宏伟愿景得以充分彰显,在党的正确带领下,指明人民的未来前进方向,然后,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会上,“中国梦”已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发展方向。“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所以它的实现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必须不断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由此可见,“中国梦”的主要含义为将中国梦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将其当作是中国精神,将爱国主义作为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使得民族精神跟现今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能够强化社会团结使其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动力纽带,推动中国及各族人民不断向前,努力发展。国家的命运跟每个中国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唯有努力强化我国综合竞争实力,才能真正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得到优化发展。由此可见,“中国梦”的精神是能够跟国家共同成长的一个机会、一个理想、一个方向。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今的大学生可谓是自信、自主和自立的代表,然而在实际的学习进程当中,其仍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带领,针对高校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师能够结合思想政治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然而就怎样针对学生正确健康价值观进行塑造此类问题依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具体而言,为优化塑造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理论起到较为关键良好的榜样作用,可是,在现代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针对该理论的教学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下,加之九零后大学生自身有着较强的质疑精神,针对这种相对较为模糊的介绍通常会自行去联想猜测,造成高校大学生形成较为模糊的价值观,难以把马克思理论当作是坚定的信仰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渗透,多元的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中所涉及的相关信息良莠不齐,加之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及社会经验,使得部分不法分子及国外的阴谋家借此进行舆论影响的大规模制造,借助多元化互联网,将错误言论及一些虚假信息、反动信息在网络上散布,尤其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使我国大学生思想受到直接的消极影响。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在课程育人理念基础之下,各大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优化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针对高校教师而言,特别是讲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急需努力强化创新理论,认真改进相应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进程当中,积极融入学生自身发展及“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在有效运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求知欲充分激发出来,坚持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引导大学生进步,使得即可更加积极快速地实现个人梦想跟中国梦的良好结合,获取强大的前进精神动力。
通过跟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实施这种现行教育模式进行对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指的是主要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育人员能够将教育的目标及相关意向渗透隐含于大学生所处的特定形式及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中,使得其在课堂之外的大学校园生活中,无意识地完成思想政治学习,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实施。由此可见,在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过程当中,需将校园文化这类型的隐性教育氛围放在更为关键的重要应用地位上,实现对高校校园各类型宣传媒体的优化运行,紧抓时代脉搏,及时掌握社会动态信息,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发展动向,熟知了解所处地区拥有的特色文化内容,推动高校实现特有办学目标向教师教学目标再向学生成长目标的合理转化,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认同高校校园文化,更多主动地接受来自于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极陶冶熏陶。在高校校园中,能够将各类型学生组织充分利用起来,譬如说社团以及学生等等,将每个学生所拥有的才智有效发挥出来,使得其自身才华得以施展,综合素养水平得以优化提升。除此之外,高校能够将学生组织起来为其安排各类型实践活动,优化贯彻将大学生作为主体的相应理念,旨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有机结合专业学习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跟社会实践、择业就业跟社会实践,基于实践活动,运用“中国梦”鼓励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其能够将个人梦想跟中国梦完美结合在一起。同时,需针对高校教育人员的人格魅力更多关注,使其效用得以最大化发挥,榜样的力量始终是最为强大的,其可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甚为关键重要的隐性资源。
在二十一世纪,人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及信息技术获得深化渗透及普及发展,高校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空间得以进一步优化扩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进程当中,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理论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多形式的主要方向发展。具体来说,有效运用现代化先进的传媒技术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型的工作途径,高校所运用的各类型宣传媒介呈现出丰富多样化的特征,譬如说校园电视台、微博及校园广播站、校园互联网等内容,相比较而言,其拥有巨大的信息量及甚为广阔的覆盖范围,实际的传播速度十分快速,若是高校教育人员能够将这些宣传媒介资源有效运用起来,则能够大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空间;除此之外,基于网络论坛和微博平台,能够鼓励大学生组织各类型主体讨论,譬如说“雷锋精神和时代意义”“青春在行动,实现中国梦”,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满怀热情地投身于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进程当中。
综上,作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中国梦能够被看作是对于幸福生活的积极追求与期许,可谓是中国的强国梦和大国梦。青年可谓是国家的未来,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所肩负的责任跟义务拥有双重意义,其中,思想意识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否成功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造成直接影响,必须更多关注针对高校大学生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国家及民族发展跟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在所营造的良好的校园氛围当中,基于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实现“中国梦”。
[1]徐晓明.论“中国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
[2]户国栋,王浩.“中国梦”主旋律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