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扶贫攻坚

2014-11-25 19:10李坤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4年29期
关键词:武陵山铜仁铜仁市

李坤+文叶飞

巍巍梵净山南麓,太平河畔,坐落着一个别致漂亮的村寨——江口县寨沙侗寨。

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恰似一幅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美景。

这个过去靠“一亩三分地”为生的寨沙,在2009年人均收入还不到1700元,但是4年之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到2013年户均收入达到9.6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4万元,实现全部人口脱贫,提前步入小康。

穿行在武陵山区,像寨沙这样的美丽村寨随处可见。而这,正源于作为国家确定的新一轮扶贫开发先行先试示范区的铜仁市掀起的一场扶贫攻坚战。

产业扶贫:

增强减贫脱贫内生力量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铜仁,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2010年,全市8县2区中,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5个贫困乡镇,1781个贫困村,分别占全市乡、村总数的74%和60.5%;全市427万人中农村户籍人口378万,农村贫困发生率超过33%,小康实现程度比全国落后10年以上。

这是铜仁发展的心头之困: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2011年,国家把铜仁市列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决战区;2012年,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武陵山区扶贫开发;贵州省委专门出台了重点县、乡“摘帽不摘政策”的奖励意见。面对多重政策优势的叠加,铜仁步入了全面破解瓶颈制约的发展黄金期。

根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铜仁市列出了扶贫攻坚的时间表——“四年减贫摘帽,十年全面小康”。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铜仁在过去“两带两圈”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和乌江经济走廊,加速推进“四化同步、一业振兴”,结合实际统筹编制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7000余个项目,誓啃武陵山区腹地这块“硬骨头”。

在扶贫攻坚战中,产业薄弱是农民脱贫的一个“软肋”。铜仁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战略性工作,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为促农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支撑。

市委副书记、市长夏庆丰表示,扶贫还得靠产业,产业扶贫能激活生产要素,从经济内生动力进行扶持,可实现收入倍增的多元化。产业就是“造血式”扶贫的根本,抓住了产业就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

全市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茶叶、油茶、蔬菜、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产业,加快扶贫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截至目前,17个扶贫产业园区共计完成投资25.62亿元。

石阡苔茶、德江核桃、思南烟草、松桃畜牧、印江蔬菜等五大重点产业正成为武陵山区广大农民的“摇钱树”。目前,全市已建成茶园126万亩、核桃基地51万亩、油茶59万亩、中药材52万亩、竹林40万亩、商品蔬菜162万亩。

产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法宝。

金融扶贫:

“输血”变“造血”

如果说发展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助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之道,那么要让贫瘠的土地开出“金花银花”,则需要大量金融资本的参与和支持。

石阡县茶农李耀轩发展600亩茶园种植,今年春茶产值达100多万元。让李耀轩成为致富的“吸金大法”是开发性金融扶贫。

去年,他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30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从而挖到了“第一桶金”。

2012年4月,铜仁市在武陵山片区先行先试了开发性金融支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此后,思南、印江、江口、德江、松桃、碧江等6个区县又与该行建立了金融扶贫合作关系。

先行先试中,铜仁市利用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资金撬动金融资本,使开发性金融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有机结合,放大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的“瓶颈”,有效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这一扶贫融资模式是:政府主导产业、农户(合作社、企业)申报贷款、扶贫金融评估、项目市场运作、扶贫贴息支持、农户(合作社、企业)承贷承还。

按照规定,农户、合作社、企业可分别获得30万元以内,100万元以内和300万元到500万元的贷款,扶贫部门按贫困农户5%,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3%的标准定期进行贴息。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府通过600万元的贴息,撬动了国开行1.2亿元贷款,取得了20倍的放大效应,助推了茶叶、食用菌、蛋鸡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铜仁市还以县为单位,建立了管理、融资、担保、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的“四台一会”机制,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使用。

这种“政府选择重点产业、金融资金跟进扶持、多措并举防范风险、政银企农四方联动”的扶贫方式,被媒体聚焦为“铜仁模式”。

两年来,金融资金给铜仁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有7个区县与国开行贵州分行建立金融贷款合作关系,共获授信资金33.2亿元,发放贷款13.7亿元,助推了全市扶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和茶叶、畜牧、中药材、蔬菜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铜仁市扶贫办副主任何瑞富认为,这种扶贫模式把金融部门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形成“银政企农”共谋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局面。金融资金有效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精准扶贫:

“大水漫灌”变“滴灌”

“刘某某,扶贫户,家庭人口4人,贫困原因为因学,人均收入1000元;张某某,扶贫户,家庭人口8人,贫困原因为缺资金,人均收入2260元……”

这是铜仁市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中80多万条贫困农户信息中的其中两条。

这是铜仁率先在全省建立的市级贫困人口信息网络动态管理平台,全市所有贫困农户信息在这里都可以显示,而且是“一户一卡”,每个季度更新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为了全面细致地掌握全市贫困人口的真实情况,铜仁市依托“民心党建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对症下药”,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驻村干部以村民组(小区)为单位,绘制村(社区)“民情地图”,精准图示每个村(居)基本情况,直观反映村(居)低保享受、计生重点帮扶、留守老人(儿童)等家庭具体信息,实现服务到位、管理精准、帮扶有效。

底数清,心中明。在玉屏自治县亚鱼乡亚鱼村“干群连心室”,墙上醒目的位置挂着亚鱼包户干部一览表,22个村民组都有对应的包户干部联系人姓名、电话。且每个包户干部都有一本民情台账,里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每一个联系户的基本情况。

亚鱼乡乡长郭洪庆介绍,2013年,通过包组干部对所包村民组贫困户进行专人、对口、因地制宜帮扶,扶贫效果明显。

在此基础上,铜仁市全面构建“市县领导联系,区县乡负责落实、帮扶单位牵头、乡村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开展了市县区所有机关党支部“1+1”结队、城乡党员“N+1”的“千个支部结队、万名党员帮扶”活动,建立不脱贫不脱钩的定点扶贫和旬调度、月考核、季分析的扶贫工作推进机制,做到领导、责任、措施、落实“四到位”,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铜仁市扶贫办主任席佐成说,精准扶贫变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提高了扶贫开发成效。

自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铜仁市已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2.52万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397元,较2010年增长67.5%,有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93个贫困乡镇先后实现整体“减贫脱帽”。(责任编辑/顾海凇)

猜你喜欢
武陵山铜仁铜仁市
发现非遗之美
诗二首
过武陵山区
诗书画苑
关于对铜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earning strategy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学生作品
鉴赏
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P2P信贷平台在武陵山片区扶贫发展中的应用前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