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2014-11-24 10:09张洪兵朱尽贞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现代化传统文化

张洪兵++朱尽贞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其历史悠久为世人所公认,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举世瞩目,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传统文化也将不断地进行现代化转换,发挥其强大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忽视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它是历史的存在,留有传统文化的印记。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可以完全脱离本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而发展的,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

然而,历史总是在不经意地开国人的玩笑:从清末的西学东渐之风大盛,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再到文革时期的批判和扼杀,及至改革开放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近两个世纪以来, 传统文化在我国备受挫折与打击。正也因此,现代化行至今日,出现了各种各样复杂的矛盾难以解决。一方面,现代化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取得了明显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航天飞机、手机、电脑、互联网……一系列高科技成就使“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之类的新的说法应运而生。放眼望去,一派令人眩目、空前繁荣的景象。而另一方面,社会似乎又处于一场深刻的危急之中,这场危机几乎触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所有国家。我们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冲突问题;人与人的冲突问题;人内心的不平衡问题。

首先,现代社会早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强调的是“人定胜天”,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仅仅看作是征服、改造、利用的对象,这诚然造就了我们更早地冲破慢节奏的农业文明、不如现代化之境,却也使其危害日渐凸显:掠夺性地对待自然、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气候变暖、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这给我们曾经高度自信的发展观念以前所未有的报复,也构成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对峙和严重冲突。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理念已经重新成为人们思考的严峻问题。

其次,所谓现代化是建立在个人本位与生存竞争的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使得现代人的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漠;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酷的优胜劣汰又使人们别无选择。处在剧烈的生存竞争中,必然导致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陷入“人对人是狼”的不良社会状态。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社会如何才能走向公正、秩序和和谐?

再次,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极易导致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失衡。商品关系的无孔不入,对于金钱和利润的狂热追逐,早已扭曲了人的心灵,毒化了淳朴的社会环境,败坏了传统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人的“异化”,令人悲哀的“人为物役”竟成为普遍的事实。这一切,都极易导致人的内心不平衡,产生孤独、苦闷、焦虑等心理,甚至人本身的价值、尊严和做人的宗旨受到怀疑了,人的存在意义失落了,生活本身竟变得荒谬化了。于是,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应该委身于什么样的生活?这类思考不断地敲打着人们的灵魂。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缘何会出现上述问题?如何避免和解决?其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都可以找到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西方文化‘人对物不同,我国传统文化是‘人对人的文化。” 中国人真能承认旁人,而不是被外力所逼。以强力加于物则可,加于人则不可。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承认旁人”,正是出于仁爱之情,是非之义,其长处正在于此。由此,我们也可以发掘出更多传统文化的特质来化解社会矛盾。

仁爱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从老子的社会生存的价值取向来看,他是以“和”、“善”为宗旨的。老子认为,社会的均衡和谐是以“善”为驱动和谐相处的。“上善若水”揭示了关爱社会、关爱大自然、关爱他人是人的本质。因此,他们主张广爱、兼爱,主张爱自然、爱他人,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泛爱观,这对化解人与人矛盾,平和人的心灵都有借鉴意义。(《老子》第13章)

和谐

《易传》中早已出现“天人合德”,人不是独立存在于天地自然之外的物,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同自然界相联系。老子和庄子都曾言,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都应遵循“周行”“复命”的规律运动。这种循环演化是生态系统的秩序之本、和谐之源。如果其循环组织出现障碍,就会导致系统本身的失衡,反映在现代社会即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和资源等问题,对此,老子庄子早已给出答案,就是人们需学会顺应自然本来的发展趋势,与之和谐相处。

当然,上述这些只是传统文化精髓中微小的一部分,却无不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博大而深远的内涵和价值,即使在几千年后的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对消除前文所提到的社会弊端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的积淀,在时间跨度上少则几百年多则几千年,比如美利坚民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作为国家文化的基础,需要拿具有几百年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显然就有一个传统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即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它是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核的前提下,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不管是五四运动的矫枉过正、“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实用主义的标准,如今看来都不是对待传统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尤其是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民族文化所谓的“无用之用”乃是其大用,在强化民族认同、国家认可方面,它是任何别的文化所无法代替的。这里有正反两个例子,正面的例子是传统文化在大陆和台湾两岸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为什么要强调我们的文化血脉相连,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反面的例子是,藏独分子为什么要一直否认藏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谋求其在文化上的独立?其原因也在与,如果不炮制出这样的理由,就没有办法隔断西藏人民对国家统一的认可。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抛开之前“实用主义”的原则,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光是从国家出发的宏观角度,甚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等所产生的无法解决的难题,反而,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endprint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怎样对待外来文化一直是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文化需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吸收养分。传统文化在这个方面上面对两种相互矛盾的取舍,一方面它的发展和完善要求它采取开放的姿态,尽可能多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实现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由于一个的国家文化具有自身独立的利益诉求,它又不得不拒斥外来文化的同化。那么,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国家文化必须面对并且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问题,对外来文化的过度依赖,容易造成传统文化失去自身的特性,存在被同化的危险;对外来文化过度谨慎,又容易造成传统文化失去充足的外部营养,存在封闭、停滞、僵化的危险。

这里,也涉及到了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过程中如何解决人的现代化的问题,即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的具体实现途径是什么?答案是教育。

在如今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弘扬存在一个特别严峻的问题,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性与深入性得不到传播,它走不出书斋,走不出学者,普通人只能从类似《百家讲坛》之类少之又少的电视节目了解中国文化……如何解决?众所周知,很多西方国家通过宗教传播信仰和思想,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几千年来并没有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宗教,所以在如今教育先行的时代,学校,自然就成为传播思想的最佳机构和组织。唯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更普遍地吸收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鼓励青少年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经为我们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展望未来,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以正确和客观的原则、态度和方法严而待之,就一定可以从中不断地汲取到养分,如此,一片土地滋养出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又能引导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断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的时候,文化和人之间的和谐就一定能达到,自然能够结出丰富饱满的“文化之果”。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林毓生.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

[4]孙伟平,张明仓.“人化”与“化人”——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5]夏振坤,唐龙.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5.2.

[6]冯勤.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现代价值[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5.

[7]陆卫明,赵述.传统核心价值在文化强国的战略地位[J].理论与改革.20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化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