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登峰小学倡行的“十德”课程,由“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德:忠孝节勇和”构成。
仁:爱人、爱人类、博爱的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义:正义、公平、互助、友谊,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礼:明礼、礼貌、尊重他人,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类文明的表现;信:诚信、承诺,言必信、行必果,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智:心智、知识、智慧,人知书达礼、明辨是非,则通达仁、义、礼、信。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忠:是对信念的执着,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敬爱顺从,是一种感恩、一种报答;节:是个人行为的节制、克守,对不良诱惑的抵御,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勇:是一种担当、一种牺牲,义无反顾,勇于奉献,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和:是共识、协调,是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和谐共生,是辩证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五常五德”,是一种承传经典文化、开启美好心灵的成长过程。随着“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学习,学生在心田播种“仁(仁爱慈善)、义(正义奉公)、礼(尚礼守法)、智(崇智求真)、信(诚实守信)、忠(忠业尽责)、孝(孝亲敬长)、节(节制克守)、勇(担当奉献)、和(和谐共生)”的德性,生发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能,是自我完善之力。
由上,学生高扬“登峰”精神,就是迸发着攀登生命新高度、追求自我新完善的成长内动力;学生优学“十德”课程,就是欢唱着修德立人、践行成事的成长之歌。
“以‘登峰精神引领学生优学‘十德课程”,正是要让学生高扬“登峰”精神,在“乐逐梦、善实践、勇超越”中优学“十德”课程,成为尊崇与践行“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人。
二、十德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1. 编制课程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根据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课程及其目标体系,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课程内容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为“一德”内容,每个年级一册共六册“十德”校本教材。
“十德”课程每一学习主题单元,分三大学习板块: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创。每一学习板块由“学习指标、学习项目、学习内容”三部分构成,每部分各两大条目。而“学习动力”则是高扬“登峰”精神的体现。其编排架构如下表:
2. 探索课程的教学范式。
实施“十德”课程,如何做到轻负高效,需要探索课程实施的教学范式。我们以“周周德行美”为主轴,围绕“十德”课程,上学期2至16周教学“仁义礼智信”,下学期2至16周教学“忠孝节勇和”,每三周教学“一德”,教学内容分别为“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创”,并以“晨读十德”、“日行十德”、“十德班会”、“十德实践”、“十德社团”、“十德展演”等形式展开教学,16周后开展“十德节”活动,探索知行合一、情意相融的“十德”课程教学范式。
3. 建立课程的评价体系。
根据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课程体系,我们以“十德养成卡”(一德一卡)为载体,研拟相应的德行养成细则,对学生进行“十德养成星”评价。其中,评比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进行,分月评、学期评、学年评三级操作,对学生进行单项与综合性“十德养成星”评价与表彰。同时,我们将以“‘十德课程教学研修纪录表”,对“十德”课程的实施进行跟踪与评价,以确保有效实施。
其一,关于“十德养成卡”的设计与使用。此卡设计于“十德”校本教材内,以便于可操作的形式,对“诵一诵、译一译,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辩一辩,做一做、评一评,寻一寻、查一查,创一创,赛一赛”学习的评价,并对“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创”的学习以盖章的方式分别进行评价,形成“登三峰,养十德”式评价。
其二,关于“十德养成星”的设计与使用。此星级评比需制定相应的评比方案及细则,主要包括评比的宗旨、程序、原则、类别、内容、标准、表彰、奖励等;此星级评比分单项的“十德养成星”和综合的“十德养成星”,让学生既有日常性养德成就,又有集合性养德成就,体现高扬“登峰”精神的常态化。
其三,关于“‘十德课程教学研修纪录表”的设计与使用。此表栏目的设计,除了研修的主题、时间、地点、对象等基本信息外,还要有研修的过程、成效等。此表用于每三周一次的“十德”课程教学研修进程中,应注重记录详实,对研修成效的分析要全面具体,并形成有关“十德”课程教学的经验。
其四,关于“十德养成,家长有责”的评价。一是家长要作为主体之一,参与学生“十德养成”的评价,融入“十德养成卡”和“十德养成星”的设计与操作中;二是学校可在校园网建立“十德养成”专题栏目,让家长便于及时性地尽责参与“十德养成”项目中。
4. 营造特色文化建设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为了让学生随时浸润在中国传统十德文化的熏陶中,学校努力地让每堵墙、每个角落都能发出震撼人心的教育之声,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十德”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责任编辑 龙建刚endprint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登峰小学倡行的“十德”课程,由“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德:忠孝节勇和”构成。
仁:爱人、爱人类、博爱的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义:正义、公平、互助、友谊,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礼:明礼、礼貌、尊重他人,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类文明的表现;信:诚信、承诺,言必信、行必果,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智:心智、知识、智慧,人知书达礼、明辨是非,则通达仁、义、礼、信。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忠:是对信念的执着,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敬爱顺从,是一种感恩、一种报答;节:是个人行为的节制、克守,对不良诱惑的抵御,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勇:是一种担当、一种牺牲,义无反顾,勇于奉献,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和:是共识、协调,是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和谐共生,是辩证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五常五德”,是一种承传经典文化、开启美好心灵的成长过程。随着“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学习,学生在心田播种“仁(仁爱慈善)、义(正义奉公)、礼(尚礼守法)、智(崇智求真)、信(诚实守信)、忠(忠业尽责)、孝(孝亲敬长)、节(节制克守)、勇(担当奉献)、和(和谐共生)”的德性,生发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能,是自我完善之力。
由上,学生高扬“登峰”精神,就是迸发着攀登生命新高度、追求自我新完善的成长内动力;学生优学“十德”课程,就是欢唱着修德立人、践行成事的成长之歌。
“以‘登峰精神引领学生优学‘十德课程”,正是要让学生高扬“登峰”精神,在“乐逐梦、善实践、勇超越”中优学“十德”课程,成为尊崇与践行“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人。
二、十德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1. 编制课程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根据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课程及其目标体系,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课程内容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为“一德”内容,每个年级一册共六册“十德”校本教材。
“十德”课程每一学习主题单元,分三大学习板块: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创。每一学习板块由“学习指标、学习项目、学习内容”三部分构成,每部分各两大条目。而“学习动力”则是高扬“登峰”精神的体现。其编排架构如下表:
2. 探索课程的教学范式。
实施“十德”课程,如何做到轻负高效,需要探索课程实施的教学范式。我们以“周周德行美”为主轴,围绕“十德”课程,上学期2至16周教学“仁义礼智信”,下学期2至16周教学“忠孝节勇和”,每三周教学“一德”,教学内容分别为“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创”,并以“晨读十德”、“日行十德”、“十德班会”、“十德实践”、“十德社团”、“十德展演”等形式展开教学,16周后开展“十德节”活动,探索知行合一、情意相融的“十德”课程教学范式。
3. 建立课程的评价体系。
根据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课程体系,我们以“十德养成卡”(一德一卡)为载体,研拟相应的德行养成细则,对学生进行“十德养成星”评价。其中,评比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进行,分月评、学期评、学年评三级操作,对学生进行单项与综合性“十德养成星”评价与表彰。同时,我们将以“‘十德课程教学研修纪录表”,对“十德”课程的实施进行跟踪与评价,以确保有效实施。
其一,关于“十德养成卡”的设计与使用。此卡设计于“十德”校本教材内,以便于可操作的形式,对“诵一诵、译一译,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辩一辩,做一做、评一评,寻一寻、查一查,创一创,赛一赛”学习的评价,并对“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创”的学习以盖章的方式分别进行评价,形成“登三峰,养十德”式评价。
其二,关于“十德养成星”的设计与使用。此星级评比需制定相应的评比方案及细则,主要包括评比的宗旨、程序、原则、类别、内容、标准、表彰、奖励等;此星级评比分单项的“十德养成星”和综合的“十德养成星”,让学生既有日常性养德成就,又有集合性养德成就,体现高扬“登峰”精神的常态化。
其三,关于“‘十德课程教学研修纪录表”的设计与使用。此表栏目的设计,除了研修的主题、时间、地点、对象等基本信息外,还要有研修的过程、成效等。此表用于每三周一次的“十德”课程教学研修进程中,应注重记录详实,对研修成效的分析要全面具体,并形成有关“十德”课程教学的经验。
其四,关于“十德养成,家长有责”的评价。一是家长要作为主体之一,参与学生“十德养成”的评价,融入“十德养成卡”和“十德养成星”的设计与操作中;二是学校可在校园网建立“十德养成”专题栏目,让家长便于及时性地尽责参与“十德养成”项目中。
4. 营造特色文化建设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为了让学生随时浸润在中国传统十德文化的熏陶中,学校努力地让每堵墙、每个角落都能发出震撼人心的教育之声,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十德”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责任编辑 龙建刚endprint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登峰小学倡行的“十德”课程,由“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德:忠孝节勇和”构成。
仁:爱人、爱人类、博爱的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义:正义、公平、互助、友谊,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礼:明礼、礼貌、尊重他人,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类文明的表现;信:诚信、承诺,言必信、行必果,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智:心智、知识、智慧,人知书达礼、明辨是非,则通达仁、义、礼、信。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忠:是对信念的执着,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敬爱顺从,是一种感恩、一种报答;节:是个人行为的节制、克守,对不良诱惑的抵御,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勇:是一种担当、一种牺牲,义无反顾,勇于奉献,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和:是共识、协调,是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和谐共生,是辩证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五常五德”,是一种承传经典文化、开启美好心灵的成长过程。随着“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学习,学生在心田播种“仁(仁爱慈善)、义(正义奉公)、礼(尚礼守法)、智(崇智求真)、信(诚实守信)、忠(忠业尽责)、孝(孝亲敬长)、节(节制克守)、勇(担当奉献)、和(和谐共生)”的德性,生发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能,是自我完善之力。
由上,学生高扬“登峰”精神,就是迸发着攀登生命新高度、追求自我新完善的成长内动力;学生优学“十德”课程,就是欢唱着修德立人、践行成事的成长之歌。
“以‘登峰精神引领学生优学‘十德课程”,正是要让学生高扬“登峰”精神,在“乐逐梦、善实践、勇超越”中优学“十德”课程,成为尊崇与践行“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人。
二、十德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1. 编制课程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根据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课程及其目标体系,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课程内容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为“一德”内容,每个年级一册共六册“十德”校本教材。
“十德”课程每一学习主题单元,分三大学习板块: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创。每一学习板块由“学习指标、学习项目、学习内容”三部分构成,每部分各两大条目。而“学习动力”则是高扬“登峰”精神的体现。其编排架构如下表:
2. 探索课程的教学范式。
实施“十德”课程,如何做到轻负高效,需要探索课程实施的教学范式。我们以“周周德行美”为主轴,围绕“十德”课程,上学期2至16周教学“仁义礼智信”,下学期2至16周教学“忠孝节勇和”,每三周教学“一德”,教学内容分别为“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创”,并以“晨读十德”、“日行十德”、“十德班会”、“十德实践”、“十德社团”、“十德展演”等形式展开教学,16周后开展“十德节”活动,探索知行合一、情意相融的“十德”课程教学范式。
3. 建立课程的评价体系。
根据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课程体系,我们以“十德养成卡”(一德一卡)为载体,研拟相应的德行养成细则,对学生进行“十德养成星”评价。其中,评比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进行,分月评、学期评、学年评三级操作,对学生进行单项与综合性“十德养成星”评价与表彰。同时,我们将以“‘十德课程教学研修纪录表”,对“十德”课程的实施进行跟踪与评价,以确保有效实施。
其一,关于“十德养成卡”的设计与使用。此卡设计于“十德”校本教材内,以便于可操作的形式,对“诵一诵、译一译,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辩一辩,做一做、评一评,寻一寻、查一查,创一创,赛一赛”学习的评价,并对“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创”的学习以盖章的方式分别进行评价,形成“登三峰,养十德”式评价。
其二,关于“十德养成星”的设计与使用。此星级评比需制定相应的评比方案及细则,主要包括评比的宗旨、程序、原则、类别、内容、标准、表彰、奖励等;此星级评比分单项的“十德养成星”和综合的“十德养成星”,让学生既有日常性养德成就,又有集合性养德成就,体现高扬“登峰”精神的常态化。
其三,关于“‘十德课程教学研修纪录表”的设计与使用。此表栏目的设计,除了研修的主题、时间、地点、对象等基本信息外,还要有研修的过程、成效等。此表用于每三周一次的“十德”课程教学研修进程中,应注重记录详实,对研修成效的分析要全面具体,并形成有关“十德”课程教学的经验。
其四,关于“十德养成,家长有责”的评价。一是家长要作为主体之一,参与学生“十德养成”的评价,融入“十德养成卡”和“十德养成星”的设计与操作中;二是学校可在校园网建立“十德养成”专题栏目,让家长便于及时性地尽责参与“十德养成”项目中。
4. 营造特色文化建设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为了让学生随时浸润在中国传统十德文化的熏陶中,学校努力地让每堵墙、每个角落都能发出震撼人心的教育之声,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十德”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责任编辑 龙建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