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低产林改造技术及预防措施

2014-11-24 04:29丁国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1期
关键词:杉木预防措施

丁国平

摘 要:该文探讨了杉木低产林的产生原因,并提出杉木低产林改造技术及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重新规划设计造林树种,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加强水肥管理等;合理选择林地,改进整地方法及合理密植等。

关键词:杉木;低产林改造技术;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99-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裸子植物,杉科,杉木属,是我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杉木较喜光,但幼时稍能耐侧方蔽荫。在年平均气温16~19℃,年平均降水量1 300~1 800㎜,且分布均匀的地区生长尤为适宜。要求土壤肥沃、深厚、疏松且排水良好。土壤瘠薄、板结地区生长不良。一般阴坡比阳坡生长要好,连绵的山区比孤立的山包生长要好。

杉木生长快,材质好,投资周转期短,经济效益较高,是广大林农和林业投资者营造速生丰产林的首选树种。东至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水量1 530.6㎜,年平均相对湿度80%;境内土壤较深厚肥沃,圩区多为冲积壤土,丘陵、岗地多为红粘土,山地多为黄壤、黄红壤、黄棕壤土,适宜于杉木的生长。杉木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乡土树种。特别是1987年以来,我县通过“七五”丰产林工程、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工程、中德合作长江防护林工程造林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杉木用材林,营造的杉木林大都生长良好。调整了林业产业结构,林农收入大幅度提高。但也有部分林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林木生长不良,林分质量不高,形成低产林。对这部分林地,需要进行林分改造,改善林分生长环境,提高林分生长质量。

1 杉木低产林产生原因

1.1 造林地选择不当 20世纪60~70年代,造林规划设计跟不上,许多气候和土壤条件不适宜杉木生长的地区也一哄而上。不结合本地山场立地条件,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树种,或者一味强调集中成片成规模,不管是什么山,不管土层是否深厚,土壤是否肥沃,土质适应不适应杉木生长,都清一色营造杉木林。再加上栽植时又不联系实际,从山顶至山脚一刀切,全部栽植杉木,从而导致造林地局部或全部林分生长不良,形成低产林。

1.2 苗木质量低 大力发展杉木造林时,杉木种子、苗木需求量大,而种子、苗木准备不足,导致部分地方出现了“见种就采、见苗就栽”的现象,苗木的遗传品质得不到保障。部分地区杉木一级苗供应短缺,二、三级苗便趁机大量上山造林,苗木栽植后成活率低,生长不良。

1.3 造林质量差 造林作业具体施工人员素质不高,造林整地质量不到位,调运的造林苗木不及时假植,栽植质量不过关,粗植滥造,导致造林成活率低,或虽然成活,但林木生长不良,难以成材,形成低产林。

1.4 造林密度过大 适当的造林密度对林木的高生长和直径生长有促进作用。部分群众偏爱栽密,认为栽的株数越多,密度越大,将来的收入就越高,实际上往往是事与愿违。造林密度过大,造林成本相应增加。同时造林密度过大,林内光照不足,林木间的养分和水分竞争加剧,林木生长不良,林分质量降低,林分中难以长成大径材,都是中小径材,甚至形成“小老树”,导致低产林的产生。

1.5 管理粗放 许多地区重造轻管,甚至只造不管,只重视栽植。造林后管理粗放,栽后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抚育管理,林地杂草丛生,草荒严重,林地土壤板结,杉木幼树缺少光照,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林木生长缓慢,生长不良,形成低产林。

1.6 抚育间伐不及时或抚育措施不当 部分群众造林后,不进行抚育间伐或抚育间伐不及时。有的在抚育间伐时,片面追求早期效益,不按照抚育间伐的原则施工,专门采伐生长良好的优良木,大径木,而保留生长不良的林木。长期采伐后导致整个林分质量降低,林木生长不良,形成低产林。

2 杉木低产林改造措施

2.1 重新规划设计造林树种 造林地选择不当,立地条件差,不适宜进行杉木造林的地块,应严格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重新规划设计造林树种。对坡度较小、不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林地,可采取全面更新采伐的办法,选择适应树种重新造林。对坡度较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林地,可采取间伐强度25%以下的块状更新采伐,用松、竹、阔等新树种造林,逐步更换。或者进行杉松、杉阔、杉竹混交,营造带状或块状混交林。如低产林分密度较低,可在林冠下栽植适应生长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耐荫树种,形成复层混交林,再可根据林分生长情况,在适当时候砍去杉木林;多代萌生、林分长势衰退老化的杉木林采用更新采伐,重新造林。

2.2 加强幼林抚育管理 对杂灌丛生、草荒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的幼林,及时铲除灌丛杂草,进行中耕松土,土壤板结、通透性差的林地要进行深翻改土。改善林分光照条件,改良林地土壤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幼林生长。

2.3 加强水肥管理 对土壤贫瘠、立地条件差的林分,要改善土壤营养条件。在中耕松土的同时,根据林木生长需要所缺少的养分进行针对性施肥,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施肥以有机肥为好,施用化肥应以氮磷肥为主。也可在林间进行间作,套种绿肥、豆类等作物,提高土壤肥力。

2.4 适时合理间伐 对造林密度过大、结构不合理的林分,要及时进行抚育间伐,降低林分密度。适时、合理地抚育间伐能有效提高林分质量及经济效益。要严格按照“砍劣留优,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弯留直”的间伐原则操作施工,杜绝“拔大毛”现象发生,使保留木分布均匀,密度合理,不出现“天窗”。这样才能确保抚育间伐质量合格,达到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木规格和产量的目的。

3 预防杉木低产林产生的措施

3.1 合理选择造林地 杉木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在开始选择造林地时,就要综合考虑造林地的气候、地形、母岩、土壤及植被等立地条件因素。一般选择交通便利,海拔100~600m,由板岩、页岩、沙页岩、千枚岩发育形成的质地疏松、土层深厚、肥沃、润湿的壤土及沙壤土,植被茂密且生长良好、水湿条件优越的低山山坡、山脚、山洼、谷地及阴坡作为造林地。endprint

3.2 改进整地方法 林农对造林地进行清理的传统做法包括砍灌、炼山及垦山3道工序。整地方法有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3种。习惯上采用全垦整地,在炼山后随即进行,以免灰分流失。但是,炼山整地使山场杂灌等植被中的养分和水分在燃烧中丧失殆尽,使整片林地地表裸露,破坏了土壤结构,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也减弱了土壤保水、供水能力,损失了土壤中养分,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林地地力降低,林木的后期生长受到直接影响。因此,这种传统的整地方式应改进,不进行炼山,提倡采用带状或穴状整地的方式。将清理的林地杂灌等植被沿等高线堆成水平带,促进自然腐烂,既增加地力,又防止水土流失。

3.3 采用合理密度 合理控制造林密度是防止过早出现低产林的有效途径之一。应根据交通便利程度、采运成本高低合理确定初植密度。对交通便利、采运成本较低的小班,可以适当密植,既达到充分利用地力,提早郁闭,减少抚育次数和成本,又可通过数次间伐提早和增加收入;对交通不便、采运成本较高的小班,可以适当稀植,做到少间伐或不间伐,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能达到推迟林木间竞争过早发生的目的。目前我县杉木造林初值密度一般在2 500~4 500株/hm2,株行距(1.5~2)m×(1.5~2)m。需要培育小径材时初植密度可适当提高。

3.4 及时进行抚育管理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杉木幼林的抚育管理是杉木林速生丰产的重要环节,抚育管理措施及时得当,能有效促进林木生长,使林分提早郁闭,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关键所在。杉木幼林抚育一般采取3a5次的模式,即第一年2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1次的模式进行。抚育的方式以松土除草为主,抚育的时间第一次应选择在5月底6月初之间。这时候,草灌刚刚出土,还未严重干扰苗木生长,同时也正是苗木坐根成活,吸取养分开始高生长的第一个速生期。第二次抚育应选择在8月底9月初,这时候第一次抚育被抑制的草灌又开始卷土重来,而经过第一轮生长的苗木正酝酿第二轮生长,此时抚育管理正好给苗木提供了一个速生的环境。要注意避免在7~8月气温过高的季节进行抚育,以免由于抚育造成的环境剧烈变化给幼树造成伤害。

3.5 适时除萌与间伐 杉木有着较强的萌芽力,栽植稍浅或在生长过程中根茎部受伤,就会萌发出大量萌条。萌条生长旺盛,能掠夺幼树生长有限养分,抑制幼树生长。因此,在抚育管护过程中,一旦发现萌条,应及时予以清除。清除萌条后应随即对根部覆土,抑制萌条再度萌发。萌条的清除应持续到幼林完全郁闭。郁闭后的林分,由于没有了强光照射,幼树萌芽会得到自然控制。

间伐是杉木速生丰产的必须的环节。尤其是初植密度较高的林分,及时间伐更显重要。一般在造林8~10a左右,幼林已充分郁闭,林内采光通风条件恶化,自然整枝高度已达4~5m,杉木胸径也会在8~12㎝左右,这时候需进行1次大强度抚育间伐,来改善林分通风、采光条件。根据林分生长状况,可间隔一定年限,再进行1~2次抚育间伐,抚育间伐次数与间伐强度大小有关。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杉木预防措施
初春仔猪腹泄原因与预防措施
果树“倒春寒”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核桃园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杉木萌芽更新关键技术
杉木育苗化学防除杂草技术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
杉木半同胞24年生优良家系选择
杉木全同胞子代遗传测定与优良种质选择
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