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强 刘芬 朱斌 潘俊霖 任文 马兰
摘 要: 区县党校建立镇街分校,是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党员党性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是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一次重要尝试,对于进一步加强镇街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镇街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促进镇街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组对永川区委党校建立镇街分校运行情况进行追踪调研,了解现状,找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使其不断完善。
关键词: 区县党校 镇街分校 建设路径
“党校分校”作为一种全新的党校办学模式,凭借其灵活性、时效性、针对性等特点,在全国党校系统内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肯定。重庆市委党校根据特殊市情,在万州、涪陵、黔江设立了分校,并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套符合重庆实际、行之有效的分校运行模式。由区县党校在镇街设立分校,这种模式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其他直辖市,尚处于探索阶段。从2013年5月开始,到10月底,永川区委党校在何埂、来苏、大安、凤凰湖工业园区建立了四所分校,目前,还有朱沱分校、板桥分校、三教分校正在筹备建立中,估计到2014年9月底可以全部挂牌。在此背景下,分校的管理体制、职责任务、教学管理等运行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分校培训的效果能否得到保证?分校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分校的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永川区委党校成立了课题组,采取深度走访、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召开小型座谈会等方式,对该课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和初步的研究。
一、分校建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填补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阵地缺口的需要。
由于我区幅员广,有1576平方公里,拥有23个镇街和112万人口,存在管理单元较多和人口基数较大的问题,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我区一些镇街的农村党员分布存在较为零散、干部队伍素质偏低、集体学习极不规范等问题,基层存在大量的学习需求。从2014年我校进行的关于本各镇街基层就培训需求情况的一次调研中了解到,有不少基层党员、普通群众、致富能手纷纷提出“作为党员,却从来没有参加过党校的学习”、“希望有人能及时告诉我们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法规”、“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让我们掌握最实用的新型农业技术”等愿望和诉求。就区委党校目前的培训能力来说,其无法达到如此面广量大的培训,这不仅成为区委党校基层党员教育培训阵地的缺口,而且由于大量基层党员干部长期无法接受系统教育学习,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分校建立后,承载更多基层党员干部参加培训,培训需求得到更多满足。据来苏分校统计,从2013年7月2日授牌开班至今,就有超过4000多人次先后进入分校学习。
2.试点初显成效,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先行先试,可以说这四所分校的建立,是区委党校探索镇街分校建设路径进行试点,其试点价值在于:一是意味着其存在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二是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可以为推广这种模式,在以后的实践中提供借鉴。目前,就建立的四所分校来看,何埂分校成效最显著。在办学实践中,何埂分校设立专题讲座、结对帮教、专家试验田等丰富的教学模式,精心打造各种特色课程,把课堂延展到与工业、农业生产基地,使基层学员不仅更多地了解到了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到了实用技术知识,充实了头脑,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而且增强了创业信心,让更多的基层党员群众主动从牌桌上来到田间、来到企业,积极投身发展,富裕了袋子。此外,其他分校也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和成果。例如来苏分校就结合实际,设置了农村党员轮训班、镇管干部集中学习班、业务知识专题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新发展党员学习班和青年干部成长论坛“五班一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凤凰湖工业园分校通过组建由司法、综治等部门人员和大学生村官为主要成员的法制宣传队伍,采取院坝会的形式,开展法律法规进院坝活动,让重庆市民主法制示范镇名副其实。大安分校针对本地农业发展情况,大力开展以食用菌和蔬菜技术培训为重点的田间课堂:目前食用菌班已开班2课时,参学人员58人次。田间课堂已带动了耘耔等5个家庭农场和“俏表嫂”等一批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并涌现了张才俊等一批“土专家”党员。
二、当前镇街分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员年龄结构和学历分布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
在调研中了解到,镇街分校学员在年龄结构上以中老年为主,整体年龄偏高,在文化结构上以低学历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比如现全区共有基层村(社区)领导干部1609人,大专及以上有618人,高中及中专有745人,初中学历有246人;35岁以下的有439人,55岁以上139人,平均年龄40.4岁。这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影响,授课内容不能太深也不能过浅,太深文化层次较低的接受不了,太浅又无法迎合年轻且文化層次较高的干部党员的需求。
2.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健康有序运行。
目前分校还处于起步试点阶段,尚未建立较成熟的培训机制,存在较强的随机性,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专门培训规划,分校的大多培训都是出于形式任务和基层工作需要,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持续性;二是由于区委党校与分校现阶段是缺乏制度性安排的上下级关系使得区委党校缺乏必要的管理权威和调控手段对分校实施管理;三是约束、激励、评估等机制不健全,短期培训班的考试大都采用笔试的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员学习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学员培训考核还未与其工作考评挂钩,导致学员随意性强。
3.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调查显示,在分校学员中希望学习到的内容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农村和社区管理知识比例最高,占45%,法律法规,现代科技和比例均达到23%以上,生态建设、行政管理和市场经济与金融财税知识占16%,心理调适与保健、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计算机原理及运用及党的政治理论知识、国情市情区情教育都也占了一定比例,这反映分校学员对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多样化需求,对分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分校授课教师主要由区委党校派出的主体班教师和一部分临时外聘教师、部分领导干部组成,专职教师非常少,难以满足广泛的学员学习需求。
4.建设经费不足,影响教学深度。
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阵地、师资、网络、制度、组织等建设,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就没有载体,需要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教育阵地做保障。目前,分校经费来源包括上级拨款,小部分靠社会力量等方式筹措资金,来源较单一、经费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基本上没有经费建成自己的多媒体教室,仅何埂分校基本落成多媒体教室,但很多设施都还不完善,例如远程教学、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很多教学模式都因没有教学载体而无法实施,校园宣传和文化設施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还需进一步提升,这些都要足够的资金才能得以保证。
三、对策建议
1.工作重视推发展。
从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等相关单位到区委党校,在考虑相应工作(如培训计划、师资培训规划、课程设置、干训资金调度、工作计划与总结)时,脑子里应始终记得“镇街分校”的存在,随时注意并且主动将党校镇街分校的工作纳入正常议事日程,自觉将其放进年度工作总盘子中,避免遗漏或“两驾马车”各行其道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各分校所在镇街党委政府应将分校建设工作作为党政联席会议的经常性议题,定期听取相关工作情况的汇报,及时研究推动分校发展的政策措施。
2.分类培训满需求。
针对不同年龄和学历层次及工作性质特点,精心设计务实管用的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党员村干部、致富能手、普通党员等不同情况,确定各自的重点,分类实施,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人群具体对待、具体行业具体安排,避免所有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千篇一律,形式僵化。不能走“为教育而教育”的老路,而要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在充分尊重学员意愿的基础上,坚持以务求实效为原则,围绕发展所需、各自所能,找到党员干部教育的切入点,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接受教育培训,转变思想观念、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带富能力、发挥模范作用,切实让学员感受到实惠,不搞大而全,不搞行政命令,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3.建章立制保长效。
党员教育能扎实开展,取得实效,制度建设必不可少。要通过成立镇街分校,明确分校工作职责,建立学员管理制度和学习、考核制度等。一是设计考核体系,激发培训活力。科学设置考核目标,将学员的考勤纪律、学习表现,考试成绩等与各级各类推优评先、干部选拔任用及党员发展审批直接挂钩,实行综合考评。二是区委组织部要对区委党校授权,使区委党校进一步加大对镇街分校调训情况、培训效果、考勤纪律和经费运作等方面的督察力度,完善资源整合与建立统筹调训的管理模式,优化培训工作机制。
4.师资建设提教学。
在镇街分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要始终严把教师选聘关,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次要建立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做到有进有出、能上能下,逐步使分校教师结构更趋合理,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党校远程系统、区委党校与分校教师的交流互动、上挂与下派锻炼等方式,逐步提高镇街分校师资队伍质量;最后要发展一部分学员现身说法,参与教学。比如借鉴何埂分校经验,在各村建立党员示范基地,邀请本地“土专家”党员授课,确保学技术与学政策两不误的学校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在当地广受好评。
5.经费落实保运行。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保证镇街分校各班次日常教学及教师培训、办学设施等专项培训经费。二是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分校与片区内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办学机构的合作,拓展培训项目,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三是增强“造血”功能,继续推进“以产养学、“以园(基地)养校、以班养班”。分校教学要始终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合拍,通过依托当地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培养和锻炼专业教师。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要与乡镇农业、工业生产相配套,寻求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点,为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服务,使教学服务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