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华
摘 要: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的交际意愿直接影响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文章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从实证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交际意愿低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面子观念、考试制度三种因素影响了学生的交际意愿。
关键词: 交际意愿 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
一、引言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不高,多数学生“三缄其口”,缺乏参与课堂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应用能力难以提高。受此影响,教师的情绪受挫,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听说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习的重点,而听说能力的培养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大量的操练,在课堂中,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正如Ellis(1999)所指:“为了学习说语言,我们需要充足的机会,实实在在地去说它。”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不配合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参与课堂活动,成了刻不容缓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英语课堂是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他们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二语习得进行探讨。Jackson(2002)通过对英语商务管理课堂的研究,发现教育、社会文化、情感等因素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刘骏与钟坚(2005)发现,三位留美中国学生在美国课堂参与中采用在中国适用的沉默方式,充分表明文化对课堂交际意愿的影响。但是,研究者对导致学生交际意愿偏低的深层次的文化方面的诱因的研究不多,实证研究更是不足。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的方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 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交际意愿低的文化方面诱因。
二、文化与交际意愿
Macnlyter是一位著名的交际意愿研究学者,他将英语交际意愿概括为“在某一特定时间跟特定的人愿意使用英语进行谈话的倾向”(1998)。學生的交际意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交际能力、语言水平、社交情景等,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交际方式。
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含混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曾定义过,但至今没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界定。近些年,Banks夫妇于1997提出的定义受到广泛的引用,他们指出:“文化的内涵不在于其外在的物品、工具或者其他的现实文化元素,而是这个群体成员是如何解释、运用和感知它们的。文化是价值观、符号、解释和人们看问题的视角,这些东西将现代社会的人们从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区别开来。”某些研究者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学习方式是有一定差别的。Dunn和Griggs(1998)通过研究指出,每个文化社群都拥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社群的学习风格。
三、英语课堂交际意愿探讨
通过对参与本研究的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的观察与访谈,对研究对象反馈的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文化因素影响到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交际意愿。
(一)集体主义
本研究中,94%的学生有“知道答案,但别人不回答我也不回答”的情况,这充分证明了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从众心理,以及受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Samovar(2000)认为:“集体主义社会以坚固的社会机构为特征,强调圈内人之团体与圈外人之团体的区分。人们依靠他们的圈内人团体,如亲戚、帮派、组织来照应他们,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团体也绝对忠诚。”由此可知,集体主义社会的人们把团体内部的关系看得十分重要。中国是典型的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国家,中国人较多地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喜欢亲近他人,偏爱群体工作,注重群体成员的合作融洽,乐于成为群体的一员并为此骄傲。相反,人们不愿意被孤立,害怕因持有不同观点而不被群体接受,愿意与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成员保持意见一致而不愿承担异议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从心理上渴望被群体认可和接受,排斥与群体意见冲突的个体。因此,当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交际意愿低不参与时,其他人即使知道答案也不肯主动回答,因为他们不希望被看做是同学们的“圈外人”。
(二)面子观念
按照Brown与Levison(1987)的观点,面子有两种类型:一类指消极的一面,“希望自己的行为自由,思想不受阻碍”;另一类指积极的一面,“希望自己受他人欢迎”,“渴望表现自己,希望个人所需及因此而采取的任何行为方式、造成结果或价值观等方面均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刘骏与钟坚(2005)认为:“中国人的面子滞留于群体文化中,人们较看重个人品格或行为表现是否被自己的群体文化认同。交际中的个人担心的是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在众人面前留有面子。”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参与活动时,90%的学生“经常考虑到面子问题,只有觉得对答案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会让自己丢脸时才会举手”。学生不仅极力避免自己丢面子,同时帮助别人避免丢面子,也就是说,面子的概念不仅对自己有意义,而且延伸到别人,他们通过对环境的感知感受别的同学和教师的心情,以维持社会礼貌和个人尊严。在教室里,当学生被问到一个问题并认为答案不受欢迎时,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或讨论可能导致自己、别的同学或教师丢面子,可能会形成对教师智慧的质疑,对别人观点的挑战,因此在不知如何回答,以及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能使自己或别人感到没面子的情况下,他们往往用沉默保全面子,并尽量避免与教师的目光接触。
(三)考试制度
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学生的英语课堂交际意愿有没有什么关系呢?为此,我们设计了问题“您怎样看待考试与参与课堂活动的关系?”,高达90%的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55%的学生反映“考试太多使我们疲于应付,无暇顾及其他与考试无关的各种练习,所以老师即使组织了各种活动,我们也很少参加”。35%的学生反映“考试内容都着重于语法和词汇,我们不得不加强记忆而忽视口语练习”。只有7%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很重要,流利的口语也很重要,我们要两者兼顾”。3%的学生认为“考试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有助于促进我们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可见中国考试制度的弊端。
中国考试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可否认,考试制度对于规范社会秩序,筛选与辨识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但是中国考试制度诱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对成绩的片面追求,这种应试教育是一种压抑青少年创造天性、遏制其潜能的发挥、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并且中国的传统考试强调的是知识和记忆,而不是能力,它倾向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从而呈现出对经验和动手能力的相对轻视。在现有的考试体制下,学生“奔波于题海”,无暇顾及课堂参与,他们学习的目的是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交际意愿低成为必然。这种独特的考试制度直接导致某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被动与沉默,他们甚至认为课堂讨论与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是在浪费时间。
四、结语
英语课堂上,学生交际意愿低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学生交际意愿的缺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学生缺乏交际意愿,不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易使教师产生无力感,失去调动课堂氛围的积极性,可想而知,英语学习过程中“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现象就会产生。我们在了解了中国文化对学生课堂交际意愿的消极影响后,在实际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就应針对中国的文化背景提出一些提高学生交际意愿的建议,比如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等,使学生打破沉默,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为听说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操练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骏,钟坚.留美中国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探析[M].现代外语(季刊),2005,28(4).
[2]Banks, J. A. and Banks, C.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3rd ed.) [M]. Boston, MA: AlIyn&Bacon, 1997:6.
[3]Brown, P. and S. D.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282.
[5]Jackson J.. Retic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ase Discussion: Anxiety and Aspirations [J].System, 2002: 30: 65-84.
[6]MacIntyre,P.D.,Clement,R.,Dornyei,Z.&Noels,K.A. Conceptualiz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 A Situational Model of L2 Confidence and Affiliat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8(82).
[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4CX04053B),中国石油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层级理论模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多维培养模式构建,项目编号:QN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