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治现代化路径思维

2014-11-24 09:30杨虎军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历程

杨虎军

【摘要】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一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政治学著作。这部著作对于当今各国的政治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笔者在通读本著作后,对其中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思维模式和实现方式的论述十分感兴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各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但是这些成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政治改革以及政治现代化相对迟缓。对此,理论界和务实界有着莫衷一是的观点。《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给了笔者新的灵感和新的思维,结合笔者一贯对政治现代化的觀点,拙笔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思维和路径。

【关键词】 政治现代化;历程;路径思维

一、《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对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论述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对政治现代化做了渊博的论述,是人类政治发展重要成果。在这一论著中,关于政治现代化的论述主要集中与三个方面。(1)本论著首先对二战以来第三世界蓬勃发展而又各自迥异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和路径做了实证考察研究。“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他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们政府的有效程度”。“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缺乏政治上的共同体和有效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政府。”因此,他们在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上应首先着手于建立一个集权的合法性政府。这揭示了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权威的合理化。同时这也揭示了第三世界政治现代化道路必然不同于西方。(2)再者,本论著重点论述了政治现代化的的三个关键: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这三个关键将是世界各国通过不同道路寻求政治现代化的殊途同归结果。本论著也认为这三者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的不同阶段侧重的顺序和方向不甚一致。(3)同时,本论著对以美国模式为基因的现代政治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美国的历史源脉和现实经纬成就了美国式的政治现代化。

二、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及其简评

(一)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简述

与世界大多数政治现代化先行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政治现代化主要是在外力的迫使下渐行,内生动力不足,乃至无有。这一点,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过专门论述。

在资本主义不断起步并高速发展的时代大环境下,我国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制度阶段,政治现代化几乎没有发芽、萌芽。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下,我国开始逐步接触政治现代化。我国最初的政治现代化起步并不是由执政者(清政府)率先启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试图在中国搞君主立宪,接轨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现代化。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这次历史性的变法让政治现代化在中国深入人心,尤其受到有志之士的追捧。孙中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彻底让政治现代化在中国“生根发芽”。尽管“根不正,芽不旺”,但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彻底为中国人民摒弃。国民政府的建立,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建立被当时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标志。不过,这个时候所谓的中国政治现代化仍然是个海市蜃楼,只是披了政治现代化的外衣。严格意义上的政治现代化应该以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的颁布为开端。只是这一开端还没全面开花结果即被文革十年浩劫摧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治现代化逐渐步入轨道,稳步前进、发展。《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关于政治现代化的论述提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观点:政治稳定对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性。这也揭示了缘何近代以来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曲折维艰。

今天,我国的政治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目共睹。政治环境呈现民主化、法治化、稳定化等。 但这一成就仍然被不少国家、人士认为“根不正,芽不旺”。

(二)简评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我国政治现代化与时俱进,是一个历史性发展的结果。从戊戌变法到改革开放,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好几十代仁人志士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今天:(1)我国从无法建立权威的政治、虚弱的政治发展到权威的基本合理化。(2)从立法、行政、司法等一体化集权于君主、表面化的所谓“五权分立”发展到立法主导,立法、行政、司法结构分离。(3)从极少数民众政治参与、相当部分民众政治参与发展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治参与。基本符合了《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对政治现代化中权威的合理化、机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等主要方面的论断。我们要看到这一主要方面。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我国的政治现代化是适应我国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的选择结果。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目前,我国的政治现代化仍然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政治现代化是当前理论界和务实界应当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政治现代化路径思维

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最为让人受益匪浅的是政治现代化的思维方式。

政治现代化自诞生之日起,有有影响力的政治现代化学说和政治现代化模式,但从来不是唯一的模式。各国不同的历史源脉和现实经纬,决定了他们探索本国政治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具体到我国,政治现代化必须紧紧依据我国现实国情,不能走泰国式和乌克兰式的全盘照搬模式。政党制度是现代政治发展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治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政治现代化的主体。分权和监督制约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却不是唯一的。西方政治现代化的成果历经数百年,适应了他们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经纬需求,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这给我国政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孔雀、大鹏系于一母,各自不同”。政治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却要各走各路。

总的来说,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应当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多党合作,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按部就班,稳步推进,在不同的现实阶段,应充分考量对政治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把握我国政治现代化即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超前,更不能照抄照搬。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叶昌友.亨廷顿政治稳定思想评析[J].学术探索,2013年7月.

[3]唐元松.论政治现代化的标准及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3月.

猜你喜欢
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地雷战》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娄山关》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