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控制与反贫困问题的生态化解决思路探析

2014-11-24 09:30杨东昌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反贫困生态文明

杨东昌

摘要:我国贫困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不高的问题。这对于经济发展和反贫困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近些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要解决人口控制与反贫困问题,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已很难走通,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生态化的解决思路。只有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控制与反贫困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口控制;反贫困

中图分类号:TU241.1;F062.3 文献标识:A

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来看,人口控制与反贫困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人口—制度—资源—环境之间广义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问题。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反贫困目标,先进的制度创新和发展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等等)指引下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前提条件。如果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因人口失控而牺牲了生态环境,即便暂时解决贫困问题也会导致生态贫困,从根本上破坏科学发展的前景,掉入无法自拔的贫困陷阱。因此,人口控制与反贫困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即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先进理念指引下,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创新以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达到“协调一致”和“互动平衡”的问题。相应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必须要超越传统经济学的思维,代之以生态经济学的思维。

一、 贫困地区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贫困地区是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环境资源等的局限,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条件下,人们普遍都有“养儿防老”、“养儿防欺”、“多子多福”和“传宗接代”等等根深蒂固的观念,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巨大的阻力。公职人员因为有开除公职等巨大的代价再加上有退休工资养老,就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都大大限制了超生的冲动,但对于非公职人员,效果就差强人意,采用高额超生罚款这一政策也效果有限,尤其是“打工潮”兴起之后,大量农村劳动人口流入城市,流动性空前增加,使计划生育的管控成本大到各地政府无法承受,从而也使这部分人口的计划生育处于失控状态。

从生态经济学关于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度规模问题来看,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人口问题首先是一个数量问题,在如今“满”的世界里,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为人口数量和规模所左右。根据中国《科学》杂志报道,科学家们认为我国土地自然生产力理论最大承载能力约为16亿左右。除非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新技术出现奇迹,否则,未来的人口压力使中国自然资源只能维持现有的温饱水平,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是异常艰难的。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认为中国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最佳承载量为8亿左右①。我国当前的人口已达14亿多,贫困地区的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更是空前严峻,劳动对资源几乎丧失了替代弹性,劳动力似乎处于一种无限供给状态,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刘易斯拐点迟迟难以出现,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人口收入的提高,从而使人口 的“分母效应”表现得十分明显,堕入了人口控制与反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成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巨大障碍。

贫困地区是我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动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最大,但由于资本和技术的缺乏以及土地破碎化等制约而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使得其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化程度都较低,还保留着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大部分的特点,只能依靠增加投入简单劳力这种粗放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人口增长似乎成了经济增长最可靠的因素。但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对土地、草场、森林与河湖等自然生态资源造成过度利用的巨大的压力,并最终造成这些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危机,从根本上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贫困地区的这种生态环境危机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着本质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危机是一个人口增长——经济贫困——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有着很大的系统惯性,治理难度极大,需要綜合性地从人口控制、环境治理和反贫困同时着手,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贫困地区自身又严重缺乏这种综合治理所需的实力和能力,想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摆脱这一恶性循环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直到最后人口的数量和规模超过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红线,陷入经济贫困与生态贫困的无法自拔的双重陷阱而无法自拔。

二、 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不高问题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技能甚至文化等等的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贫困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单纯靠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增加来发展经济已经没有竞争力,也很难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以改变贫困状态。我们的反贫困的战略根本上是要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但在广大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不高的问题尚比较普遍,这就使得人口控制和反贫困问题的解决变得非常棘手,老是跳不出“越穷越愚越生,越生越愚越穷”的恶性循环陷阱。因为,人口素质不提高,知识的积累就困难,就无法造就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也就无法利用现代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高新生产力,当然也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信息化和生态化的转型,科学发展观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在这种情况下,要根本改变原来的贫困面貌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导致经济社会矛盾和自然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也就是说,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如不能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有大幅提高,其与信息化生态化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还会越来越尖锐,人口控制与反贫困问题非但不能解决反而极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可以这样说,人口素质提高,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乃是解决人口控制和反贫困问题的“牛鼻子”,只有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从生态经济学财富或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及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来看,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人口问题又是一个发展的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如何提高人口素质以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就目前来看,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身体素质不高。因受历史以来形成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他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令人担忧。虽经国家多年扶贫投入而有所改善,但总体情况差强人意。具体体现在婚育、营养、医疗、养老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而且长期无法根本改观,致使贫困地区人口的身体素质整体都不高,不但打不了“翻身仗”,而且还有每况愈下的趋势②。当身体素质这一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都存在严重问题之时,再奢谈其他什么发展都是空中楼阁而已。

其次是文化与科技素质不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和平均水平的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相应地其文化科技的素质远远跟不上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现代产业主要依靠脑力劳动为主的科学技术,因此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文化科技水平。但贫困地区的人们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传授水平,没有或很少受过比较正规系统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这就必然严重制约了他们对现代科技的学习领会以及应用推广,使得很多科技成果无法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三是观念落后和组织涣散。贫困地区人口的封建小农意浓厚缺乏现代市场观念,基层组织也处于涣散状态无力也不愿去积极改变这种状况。这就使得封建迷信、生活陋习、黄赌毒黑等等沉渣泛起,再加上生态环境的日益污染破坏,使得很多贫困地区无论是社会精神的环境还是自然生态的环境都呈现出一种颓废衰败的景象,而且似乎看不到解决的希望。这是影响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一个致命性的问题——精神垮了,人心散了,真的就没有希望了!

三、解决人口控制和反贫困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人口控制与贫困关系理论的提出来看,最早也可以追溯到英国马尔萨斯于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根据其虚构的“人口规律”(人口几何级数增长,食物算术级数增长),他断言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生活状况随人口的增加而下降,趋于贫困,只有用战争瘟疫等办法减少人口,才能解决贫困问题。马克思批判了马尔萨斯的庸俗人口理论,在《资本论》中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和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联合作用下所造成的资本主义特有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因此,要解决广大劳动者的贫困问题,首先必须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结合前人的分析,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马尔萨斯强调的其实就是生态经济学中的相对于生态系统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规模问题,而马克思强调的则是财富的公平分配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我们今天可以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看问题,寻求解决人口控制与反贫困问题的新思路——要解决当前我国的人口控制与反贫困问题,必须实现发展的生态转型、人口的总量控制和人口的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与耦合。

1、发展的生态转型

当前,关于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存废松紧问题在学界和民间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尤其以易富贤的《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一书的问世更是引起轩然大波,但总体而言争论各方的思路还基本上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之内,因此实际上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如果不实现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型,则无论搞不搞计划生育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困扰,不可能真正实现反贫困。因此,如果不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以生态经济学的思路来调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之与转变发展方式相耦合,简单地讨论其存废松紧等等问题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人口问题主要是原有发展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原因。在原有发展方式之下,人口增长必然加剧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规律导致的人口过剩矛盾,从而引发经济社会危机,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危机又必然加大对资源环境的掠夺从而引发自然环境危机;而如果大幅降低人口出生率,则又会导致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枯竭等问题,又只有指靠掠夺式开发资源获取环境红利来发展经济,同样会加剧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危机。也就是说,面对贫困地区人口多而素质低,观念落后且组织涣散,环境日益污染破坏等等不良境况,无论是人口增加或不增加都会出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危机的恶性循环积累与多米诺骨牌效应,陷入两难困境。因此,我们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组织建设,一开始就上水平上档次,打造生态化的升级版开发扶贫模式,实现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型,才能根本上解决当前的人口控制与反贫困问题。

2、人口的总量控制

中国人口生育率是不是已经下降到了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将要出现大国空巢的危机呢?中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是不是该尽快终止呢?这些的确都是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从生态经济学的人口适度规模角度来看,很显然我们目前的人口数量还是远远超过适度规模的,贫困地区更其如此。因此,我国的人口总量控制还是必须的,问题仅仅在于如何合理控制以及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例如,我们当前人口生育率的真实情况如何,首先就是一个大问题。几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分析是否正确?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就必须解决,然后才是计划生育政策如何相应进行凋整的问题。这一过程中就要综合考虑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水平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把人口生育率控制在合理区间,使我们的人口数量较为合理地趋向于适度人口规模。

總的看来,计划生育政策不能终止,但必须作重大调整使之更加完善,要改变现在这种简单化一刀切的一胎化政策。从政策制定来说这样比较简明省事,但具体执行却成本高昂而且问题多多,实际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人口控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口数量问题,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而深刻,需要把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平衡等有机联系起来,用综合治理的方法以实现系统耦合,才能真正解决人口控制问题。具体而言,当前应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微观与宏观结合: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微观管控措施必须与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统一,使政策措施更多样更细致更完善更合理;第二,直接与间接结合:直接的强制调控方式要与间接的利益引领和柔性的观念转变等有机统一起来;第三,管理与服务结合:逐步把以往对人口的单纯行政管理和提供人口的生态规划和信息引导等服务监督职能有机统一起来③。

3、人口的素质提升

人口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如何控制人口的总量的同时提高人口的素质,合理科学地开发人力资源,使人口这种资源的增长或发展的成本不要超过其自身的价值收益(仿照西方经济学的边际理论的均衡条件有:MC=MR)。这一原则表明,在如何实现人口控制和反贫困的有机耦合之时,提高人口素质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④。当然由于人力资源的复杂性,这样的原则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然也是极其复杂的,要具体深入地分析才行。从生态文明视野来看,贫困地区当前应注重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尽快形成人力资源的生态价值意识。人是自然界的高级生命,人的劳动力也是一种自然力,在整个广义生态系统中居于十分重要的能动的地位,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解决人口控制与反贫困问题具有关键性和根本性的意义,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步提高人力资源的存量,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努力解决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的问题。提高人口素质,关键又在于增加和改善人力资本的投入,具体表现在人口的自然身体、文化科学和伦理道德素质等方面,其中,文化科学素质是核心,自然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物质前提条件,而文化科学和伦理道德则是当今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相互交融时代人口素质的的重要体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贫困地區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而家庭投资更是困难重重⑤。因此,贫困地区家庭的子女往往选择辍学去打工挣钱,不愿或不能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这就严重阻断了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地方政府进行扶贫攻坚之时,必须重视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第三,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基层组织建设以改变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收益不均衡的状况。近年来专业化人力资本从贫困地区大规模向富裕地区流动的倾向比较严重,地区贫富差距因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流动而更加拉大。这就需要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不断优化和调整,并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贫困地区人口的组织化程度,把人心和人力凝聚起来联合自救自强,才能解决好贫困地区专业化人力资本收益偏低和人才外流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的人口——经济——生态这一大系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得人口控制和反贫困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注释

①张纯元主编.中国贫困地区人口经济国情资料[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96.

②王晓丽.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0(20).18.

③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23.

④秦大河等.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2.98.

⑤邓国胜.非营利性机构在人口控制与扶贫中的作用[J].人口研究.1999(6).36.

猜你喜欢
反贫困生态文明
阿玛蒂亚?森能力思想启示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优化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反贫困的三大新趋势
当前农村反贫困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