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生,裘丽红,许予明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450052;2.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开封475000)
目前对于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的临床诊断主要采取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均能发挥出特定的诊断价值,但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以DSA检查方法为主[1]。在3种检查方法中,DSA被认为是诊断金标准,准确可靠,但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及放射线暴露。CTA速度快,图质好,但需注射造影剂,可能对人体有一定伤害;MRA对脑血管成像的分辨力和准确度基本与DSA一致,但可能出现背景抑制、效果较差等情况。因此,目前选择何种方案作首选诊断方法仍存争议。本文对3种检查方法进行比较,旨在寻找适合临床使用、患者容易接受的首诊方法,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0年2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疑似CVD的患者98例,男58例,女40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43.9±3.8)岁。其中自发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62例,癫痫6例,有肢体活动性障碍14例,动眼神经性麻痹16例。对全部患者依次进行MRA、CTA及DSA检查,确保CTA和DSA检查间隔在5-7d。患者因有自发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而入选。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同意,且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2 方法
1.2.1 MRA检查方法 主要以时间飞跃法MRA(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进行诊断。使用东芝Ventag磁共振仪对患者头部做 MRA检查,TOF3DTR为30ms;TE为8ms;FA为20。将DWI扫描参数设为SEEPI,TR为6 000ms;TE=100mm;FA=90。
1.2.2 CTA检查方法 使用Toshiba 64层的螺旋CT扫描仪实施诊断。常规以受检者椎下缘作为基准进行扫描,之后以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注入高浓度优维显,剂量为370mgI/ml,且总量为75-100ml,速率4.5ml/s,延迟时间的动脉期为18s,静脉期为40s。螺旋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颅顶,管球旋转速率0.348s/r;管电压120kV;电流250 mA。有关探测器组合为64×0.5mm,螺距0.516-0.969。平均扫描时长4-6s。
1.2.3 DSA诊断方法 使用西门子Artis zee型仪器,选择空间分辨率较高的非晶硅型平板探测器,围绕患者实施260蒙片采集,之后实施260减影采集,有关图像矩阵为1024×1024。3D-DSA的重建系统是Advantage Workstation 5.3。经Seldinger法穿刺,自右侧股动脉插入导管至双侧颈内以及椎动脉,2D-DSA对正侧位造影之后,以旋转DSA检查,同时行3D重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种检查方法脑动脉瘤检出部位比较
98例患者经MRA检查发现47例动脉瘤,经CTA检查发现48例,经DSA检查发现49例。最后经3种联合诊断确定47例动脉瘤,共计50个瘤体,其中44例为单发状态,另3例均含2个瘤体。提示3种诊断方式在脑动脉瘤的检出部位方面所得诊断结果基本一致,见表1。
表1 3种检查方法脑动脉瘤检出部位比较 例(%)
2.2 3种检查方法动静脉畸形检出部位比较98例患者经MRA检查发现动静脉畸形24例,经CTA检查发现23例,经DSA检查发现25例,最后经3种联合诊断确定25例动静脉畸形。提示3种诊断方式在动静脉畸形检出部位的诊断结果亦基本相同,见表2。
表2 3种检查方法动静脉畸形检出部位比较 例(%)
2.3 3种检查方法对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比较
3种检查方法对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对于CVD诊断,采用联合诊断的方案效果会更显著,见表3。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临床上CVD的诊断方法逐渐增多,例如,DSA检查主要包括3D-DSA和2D-DSA等方法,而 MRA检查则包括 TOF-MRA,PC-MRA 及 CE-MRA 等 方 法[2]。然而,诸多诊断方案的诞生虽然为临床患者带来了福音,亦有利于病情治疗和患者预后,但如何在众多诊断方案中合理选择及应用,往往对医务工作人员造成一些困扰[3]。DSA在临床上被认为是CVD诊断的金标准,是一种较为可靠、准确的诊断方法,本研究中,DS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8.0%,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达到100%。3D-DSA通过旋转处理,在任意角度观察三维空间中病灶区的影像情况,清晰地呈现出动脉瘤体、瘤颈,以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的解剖联系[4]。此外,还可发现遮盖在大动脉下的微小型动脉瘤,以及淹没于颅底骨质性结构下伪影的微小病变,有利于提升CVD诊断检出率。但DSA也有其缺点,例如其对血管会造成医源性损伤,患者暴露于放射线中,出现对造影剂过敏现象,造影之后可能引发并发症,以及诊断费用昂贵等[5],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CTA主要是指向静脉内迅速注入对比剂时,同时以螺旋CT行快速扫描,所得数据通过高级计算机加以处理,得到血管图像。在临床诊断上,64层以上的螺旋CT因其有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好等优点,诊断结果参考性较强。王永和等[6]通过分析200例动脉瘤患者的CTA诊断资料并结合后期临床实际研究发现,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6%。本文以CTA所得出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5.8%,与其研究结果一致。此外,许少睿、项玉梅等[7]研究发现,CTA在显示患者动脉瘤颈部和相邻血管等方面上均优于DSA,与本研究两种诊断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可能是由于病例样本较少所致。在缺点方面,CTA和DSA均有X线辐射,所用碘对比剂亦常有肾毒性,且用量较大,容易对患者产生一定影响[8]。此外,三维显示还易受颅骨影响,特别是颅底和海绵窦,或者床突上的颈内动脉瘤若被骨遮挡,亦或是完全去骨影像比较困难等,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
表3 3种检查方法对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敏感性情比较
MRA对于脑血管成像的分辨力和准确度均优于CTA,特别是在高场强(即>1.5T)的MRA成像方面,几乎与DSA媲美。陈雷鸣,王志铭等[9]认为,MRA和DSA均可清晰地呈现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脑血管结构,同时为深入治疗提供辅助信息。初国新,衣闯等[10]研究后发现,MRA可用于筛选出动脉瘤高危患者,敏感性为95%。本文MRA诊断的敏感性为94%,与其报道接近。Choi JW,Roh HG[11]报道,常规MRA主要缺点是远端小血管容易饱和,从而导致末梢小血管的缺失,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此外,还有背景抑制的效果较差等。
本研究表明,3种诊检查方法中,MRA和CTA对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DSA差异并不显著。若动脉瘤直径≥5mm,则3种诊断方法均可作出准确诊断,且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瘤体及瘤颈;若直径<5mm,则 MRA诊断方法显示欠佳,检出亦较为困难,有漏诊可能。
综上所述,MRA和CTA在对CVD诊断方面与3D-DSA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综合各种优缺点可知,MRA不需造影剂,不含电离辐射以及无创等特点,在临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作为CVD诊断的首选无创方案。若需进一步提高诊断检出率,则可采用联合方案,从而尽可能减少诊断差错,值得临床重视。
[1]来 颖,程凯亮,柳 林,等.3DCE MRA评估周围动脉狭窄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2):1989.
[2]于 军,王壮,赵明明,等.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3):238.
[3]顾秀玲,李明华,李永东,等.3.0TMR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与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1):49.
[4]张明星,谢明国,侯中华,等.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CT和 MRI杂志,2013,11(2):113.
[5]黄凡衡,虞祝娟,王显龙,等.常规MRI及MRA结合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8):810.
[6]王永和,刘维生,卜振富,等.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6):512.
[7]许少睿,项玉梅,苏浩波,等.脑血管三维DSA影像的质量控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5):6936.
[8]钟 良,钟有安,陈红梅,等.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3,1(10):1332-1334.
[9]陈雷鸣,王志铭.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28(2):68.
[10]初国新,衣 闯,方 昊,等.3D-ASL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及MRA联合应用在脑缺血疾病影像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6):1136.
[11]Choi JW,Roh HG,Moon WJ,et al.Time-resolved 3Dcontrastenhanced MRA on 3.0T:a non-invasive follow-up technique after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of 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J].Korean J Radiol,2011,12(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