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乌兰夫,蒙古族人,是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工作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国的民族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蒙古地区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民族革命实践和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关键词]乌兰夫:民族革命;蒙古族;民族团结
一、学习革命理论、创办革命刊物《蒙古农民》
乌兰夫同志出生于1906年,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少年时候的乌兰夫胸怀祖国存亡,勤奋学习。乌兰夫开始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学习,后转入设在北京的蒙藏学校求学。来到北京以后,乌兰夫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的熏陶,并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在兴起于“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和狂热而浩大的学生运动中,乌兰夫开始觉醒,颠覆了他最初想成为一名数学教师、通过教育振兴蒙古民族的梦想,他和同时代的热血青年一起踏上了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征程。
乌兰夫在蒙藏学校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活,在这两年中他接收党的教育并在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1925年初,乌兰夫和奎壁、多松年等革命同志一起创办了《蒙古农民》,这是内蒙古人民自己的第一个革命性质的刊物。《蒙古农民》体裁多样、通俗易懂、文笔流畅生动而辛辣,包含“诉苦”、“政论”和“外蒙古人民的生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该刊旨在用浅显的文字播撒革命的火种,告诉蒙古族人民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所在,同时向蒙古人民发出了打到王公、军阀和帝国列强、过上幸福生活的革命号召。
1925年9月乌兰夫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员,实现了从民族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转变,同时又从一为有神论者、宗教唯心论者转变为一位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至此乌兰夫的信仰再也没有动摇过。在民族革命问题上,他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对民族革命的方向和道路进行深入思考。并在理论和实践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5年10月,乌兰夫受当选派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同胞、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学习热情高涨。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他饱览群书,如饥似渴的学习革命理论知识并和蒙古人民和中国的实际联系起来,对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在中山大学,乌兰夫有机会聆听苏共领袖和共产国际的教诲、亲历了苏联发生的巨大变化,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了,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立场。
二、积极投身土地革命、点燃蒙古人民的革命烈火
1929年乌兰夫来到土默川,从那时候开始他就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不畏艰辛积极发动群众,创建农民协会和党组织,组织和发动群众斗争,熊熊燃烧起内蒙古人民革命的大火。最初,乌兰夫把宣传工农红军和南方工人的革命斗争形势的宣传锁定在包头到归绥之间的村镇。他向当地民众介绍蒙古的革命和苏联的革命经验以及他亲历的苏联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他还用绥远地区严重的白色恐怖现实让人们情形的看到一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派的丑陋嘴脸;同时,他还通过革命道理的传播,让人们明白如何起来斗争、如何争取民族的解放。乌兰夫的宣传和教育,让蒙古人民觉悟了,革命热情高涨,对乌兰夫的革命工作也更加支持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忽美仿、洞门沟、、白塔、沙尔泌和黑沙兔等地先后建立了革命网络,革命网络的基点是村镇,主要部分是蒙古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反对锅厘税的斗争。
乌兰夫首先建立农民协会,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反对锅厘税的斗争。乌兰夫和其他同志分为几组分别到群众基础比较好的村子里去给群众做工作,经过同志们一段实践坚持不懈的努力,农民协会在沙尔泌、美馆召以及毕克齐等地相继建立起来。受老农会会员的影响,不少农民觉悟得到了提高并纷纷加入到农会中来,原来处于分散状态的力量一时间被聚集了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群众的心中也有了主心骨,这为对敌斗争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锅厘税”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反对“锅厘税”的斗争首先在什村取得了胜利。什村胜利的消息一夜间传遍了附近的村镇,使当地人民深受鼓舞,都纷纷加入到斗争来。这个时候,乌兰夫敏感的意识到扩大斗争范围、取得“反对锅厘税斗争”全面胜利的时机到了,于是他将十多个村的农民好找起来投入到反对锅厘税斗争中。
三、抗战胜利后,组建自治运动联合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乌兰夫根据党中央的安排回到了内蒙古着手组建自治运动联合会。在此期间,乌兰夫做群众工作更加积极和深入,对群众的教育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顺利的成立自治运动联会会,由于群众工作到位,这个联合会代表了最广泛群众的利益。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后,为了解决广大农牧民生活必需品缺乏的问题,采取社会集资的形式组建了内蒙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原来长期存在的买不进生产必需品、卖不出农畜产品的问题逐步得到了缓解,同时对不法商贩强行进行的不等值交换现象进行了有效遏制,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建国后圆满完成三大运动,为民族革命画上完美的句号
建国后,乌兰夫作为内蒙古分局书记完成了三大运动:土改运动、镇反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解决了民族革命的遗留问题,彻底清除了封建主义残余。土地改革把土地从封建私有制中解放出来回到广大人民怀抱,镇反运动彻底消灭了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而“五反”则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企业进行了改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乌兰夫在内蒙古进行的土地改革中,充分借鉴了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老解放区的土改经验结合绥远新解放区的实际,并针对蒙族、汉族杂居、土地交错的特殊区域,对蒙汉两个民族牧民和农民间的土地关系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保证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消除了封建特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牧民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牧业生产的发展,民族关系大大改善,各民族出现空前团结的局面。
在镇反运动中,乌兰夫以毛泽东提出的狠、准、稳为准绳,严格把握政策,绝不错杀一人。通过镇反运动,使得内蒙古境内的反动余孽被彻底消灭,长期危害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匪患也彻底遁迹,牧区、农村呈现出一片秩序井然、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在1952年上半年,在乌兰夫的领导下,内蒙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这次运动很好的教育了自治区的广大干部和党员,让他们更加认识到我们党对资产阶级采取的是改造、限制和利用的政策。同时,这次运动也很好的教育了私营工商户,使他们的爱国守法意识大大增强。
五、乌兰夫在民族思想和民族理论上的贡献
在民族革命中,乌兰夫形成了一系列民族思想和民族理论,在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民族革命的伟大胜利。
1.民族平等思想
乌兰夫认为,民族整治权利上的平等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先决条件。他在1945年谈到蒙古民族政策时指出;“我们在目前所主张的民族自治,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就是民主。没有民主,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治。”(1)这里的民主其实质就是整治权利上的民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因为离开了民族权利就没有了政治上的平等,就更谈不上事实上的平等了。1947年做的《在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政治报告》中,再次将政治权利平等的思想提了出来,他说:“在政治上,应进一步发扬民主。过去各级政权未改造的,要坚决改造;改造不彻底的,应重新改造,以期在自治政府领导下的各阶层人民,其中包括长期受压迫的妇女,均享有平等地位,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充分的其他民主自由权利”(2)。为了少数民族从根本上实现政治平等,乌兰夫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该政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改思想的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得以成立,蒙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充分享受到了政治权利上的平等,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
2.民族团结的思想
民族革命时期,乌兰夫始终坚持蒙汉民族团结。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和于1945年成立,在同年11月27日召开的成立大会上乌兰夫就提出了大力加强蒙、汉两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的伟大思想。他指出:“蒙汉人民历来基本上是团结的,今后只有亲密地团结起来,才能使内蒙古各族人民获得全面解放。”(3)他认为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不同民族的压迫统治和分裂活动造成了部分地方汉蒙两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他指出,内蒙古地区占主要的蒙古民族,但也有为数不少、分布广泛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因此民族间的团结。他这样说到:“自治政府成立以后,不仅蒙古民族内部的各阶层要一律平等、亲密合作,就是与汉、回等其他民族也要一律平等、亲密合作。我们要消除历代统治阶级所造成的民族间的隔阂与成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为建设新的内蒙古共同奋斗。”(4)
六、结束语
乌兰夫同志是我们国家、我们党的民族工作最杰出的领导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为蒙古族地区的民族革命事业、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表现在军队、经济、统战和教育各个领域。他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国家强盛了,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才有可能性,各民族不应该只热爱本民族,而应该将爱升华,对国家也要热爱,因为它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他总是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从多民族统一国家实际去考虑和分析问题,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工作的核心。
参考文献:
[1]乌兰夫传编写组.乌兰夫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乌兰夫.乌兰夫文选(上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乌兰夫革命史料编研室.乌兰夫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注释:
(1)乌兰夫文选(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7.
(2)乌兰夫文选(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57
(3)乌兰夫文选(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82
(4)乌兰夫文选(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59.
作者简介:贺小娜(1977-),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陕甘宁边区史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安时期少数民族青年运动研究”(13B030)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