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选修教材诗歌教学策略

2014-11-24 11:56彭玲��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杜甫诗歌教材

彭玲��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适应高中生学习古代诗文需要,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一定数量的名篇,进一步提高阅读、品鉴古诗文的能力。但如何凭借选修教材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宽诗文积累、提高品鉴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吃透教材,进行专题整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立足“欣赏”,根据鉴赏方法进行编排。“诗歌之部”篇章众多,内容涵盖面广,单元设计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力求新意。选文根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种鉴赏方法逐层深入:先探究诗文的旨意,再欣赏诗文的意境,最后品鉴诗文的声韵。每个单元均设计“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四个环节,难度和要求都有所区分。这种编排方式既可以较为迅速地使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一般方法,又做到了以“知”促“行”。然而,教学课时的“捉襟见肘”、教学内容的庞杂丰富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安排上进退两难:全讲不现实,不讲不放心。除此之外,书中所提的三种鉴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若单独按某一种方法进行专题教学,可能会在阅读品鉴中顾此失彼,面临着诗词鉴赏时“教无重心、学无明向”的尴尬。

“新课程的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创设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致力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本质,通过拓展教材内容,赋予它新的生命。通过重组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在进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教学时,教师若能基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客观学情对教材合理利用,进行专题整合,应是提高选修教材诗歌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以何等原则为整合教材的基本原理,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处理教材,针对语文特点用活教材,厚积薄发吃透教材”的重要体现。

曹明海在其著作《语文教育观新建构》中提出了“举三反一”这一方法。他认为,“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这一教学思路提出来的语言学习的新思路,实质上也是新语文教育复归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原则”之一。它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回归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视积累”之传统,通过积累“三”(泛指,“多”的意思),实现学生在自身言语能力与素养上的反刍“一”。这一教学思路的提出正是基于语文课程教学的独特性。语文课程教学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知识,更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实现对自我的真正占有”,挖掘学生潜能。若充分践行这一思路,将会成为现行语文教学方式的有力补充,更快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举三反一”这一教学思路,以“重积累”“重感悟”为着力点,重构教学专题;引导学生集中阅读体验同类诗歌作品,一改过去对单篇范文细致“拆解”、深入“鉴赏”、反复“锤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积累到体悟,以此达到“循例”推衍的目的,这更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笔者在认真研读了选修教材的基础上,对诗歌部分的内容进行了专题重构,全新整合。有按照诗歌创作方法建构的“古代诗歌创作方法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专题”——《长恨歌》《湘夫人》《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按照诗歌时代总体风貌构建出“盛唐气象系列”——盛唐气象之“景象篇”《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盛唐气象之“人物篇”——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按照派别发展建构——“词之流变”韦庄《菩萨蛮(其二)》、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周邦彦《苏幕遮》和纳兰性德《长相思》;按照表现手法建构出“同题行怀,同中有异”——对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进行比较阅读及“同一诗人,不同情怀”——对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进行对比阅读。

在建构盛唐气象之“人物篇”时,笔者注意到教材中收录唐朝诗歌是比较多的,其中又以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为最。作为唐诗典范,杜甫诗歌在教材中被收录共有四篇,分别为《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和《阁夜》。“没有杜甫的盛唐诗人群体是不完整的,没有杜诗的盛唐诗歌和盛唐气象,是缺乏生活广度、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的。”因教材所选的后三首诗歌均为杜甫悲罹“安史之乱”后,在公元765年离开成都草堂举家东迁之际,于西南漂泊中感怀所记。故笔者将其跨单元进行专题整合教学,构建为“盛唐气象人物篇”——杜甫,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必修教材中的《杜甫诗三首》后,通过专题研读系统分析诗中情景关系、人物形象,体验诗作特色,体会杜甫的家国情怀,真正了解“沉郁顿挫”这一诗歌风格。

二、目标教学,紧扣选修课程文学性

夯实学生基础是必修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则是选修课教学的核心重点。两种课程侧重点不同,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也应有所不同。选修课教学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因此,面对庞杂多样的选修内容,教师只有结合教材恰当制定教学目标,紧贴选修课程文学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1结合不同专题重新确定教学目标

因构建专题的理论基础和鉴赏方向均不相同,所以在进行专题教学目标设置时,教师应立足于专题的构建理论基础,重新研定各专题的具体教学目标。“盛唐气象”之人物篇是根据诗歌时代总体风貌构建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诗”发展的顶峰时期。作为唐诗巅峰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诗圣”杜甫是诗人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虽为学生知晓,但由于时代与阅历的原因,学生难以理解其真正内涵。因学生已在人教版教材必修部分学习过《杜甫诗三首》,对杜甫其人其诗都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分析情景关系、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寄寓的漂泊情怀和深沉家国情。本目标既符合专题内容,又贴合学生实际学情,通过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落实完成。

2在师生共同探究中生成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但仅仅立足于目标教学会使课堂教学流于浅层,不易发散创新。同时,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个体因素会使课堂更灵活多变,教师的课堂调控也会形成新的课堂情境。这时,教学目标就应该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生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贴合课堂需求,也会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进行本专题教学时,笔者首先设置两个问题:(1)诗中关于景色描写的诗句有哪些?(2)三首诗歌写景异同。通过这两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诗歌关键词句分析,并思考诗中意象的特点,得出意象宏阔(如吴楚、乾坤、东南、日夜;星、平野、月、大江;五更鼓角声、三峡星河影)、用词精当(如坼、浮、垂、涌、悲壮、动摇)、气势雄浑(如宏奇伟丽、伟大旷远、苍凉恢廓)三个共同特点。存异之处为《登岳阳楼》写登楼之见,殊无喜色;《旅夜书怀》由近及远,以乐写哀;《阁夜》写冬夜之景,层层精笔细绘,伤乱思乡。

通过景物筛选,引导学生品读其他诗句,以“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异同之处有哪些”为切入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学生明确了三首诗都树立了一位忧家思国、感时伤世、孤独飘零的诗人形象。师生在这里又共同生成一个新问题:“沉郁顿挫”诗风的具体表现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就成为课堂教学情境中确立的一个新的教学目标。

三、多元开放,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程的灵活性、拓展性、选择性、个性化决定教学方法需要更加多元开放、灵活多样。和必修课相比,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锻炼实际操作、开拓文学眼界的基础上,课堂呈现应更为丰富、灵活。

1诵读法

诵读是阅读鉴赏诗歌的有效方式,也是诗文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具体的课堂实施首先是分层阅读。先是教师示范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然后学生代表诵读(完善字音、节奏、语气方面的朗读失误),最后全班学生齐读(注重抑扬顿挫、舒缓轻重),分析过程中组织学生再读诗歌(学生自由诵读),最后由学生当堂背诵这三首诗,在音韵上体味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如何诵读诗歌进行详细指导。首先,注意停延;其次,注意节奏;最后,要注意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不仅强调节奏的快慢,更提醒学生对声音高低的关注,要求学生能用声音准确传达作者情感。

通过教师的配乐诵读,学生齐读、朗读、默读、自由读,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

2读书指导法

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是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诗歌时努力做到先“鉴”后“赏”。“鉴”是一切从文本实际出发,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客观认识及字酌句析的清晰了解;“赏”就是要品味、欣赏,让学生通过阅读切身体悟古人之心、古人之情。有了情感共鸣,自然也就能理解诗人笔下之意,情中之境。而要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应使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大胆假设、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3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改下的选修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和调控学生的自主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经过了学生对杜甫几首诗中景色和人物形象异同的讨论分析,笔者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准确解读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通过讨论学生指出,“沉郁顿挫”表现在杜甫以史家笔意和诗家才情对现实生活做了十分深广的描述,意象宏阔,用词精当,气势阔大雄浑,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家国之爱与广袤的仁者情怀。可以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的认识是相当准确的。

4以写促学

从朗读、研读再到写作,更能体现学生运用语言、锤炼思维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能读书,能作文就是语文训练的目的。将诗歌鉴赏与写作相结合才能真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学结束后,笔者让学生选择最喜爱的一首诗或词,根据自己在意境、情态、思想等方面的读后所感,写出鉴赏性的小短文。

下面几段文字是其中几篇文章的节选:

欧九对于人生聚散有如此多的感慨,大抵因为他“我执”太重。他深解作为人,不应遗世独立,茕茕孑立于红尘之中。而应有欲望,有牵挂,对人世的美好有所贪著,对人世的遗憾有想要回转的期冀。

——评欧阳修《玉楼春》

陶渊明所写的《拟古九首(其三)》并无多少华丽的词藻,却字字都是那么空灵清远。仿佛看见他于柳枝掩映的田间茅庐中温一壶酒,研一痕墨,铺开半页素笺,伴着惊蛰的雷雨与新燕生命的悸动,在笔尖的流转下书写出这样淡泊纯净的诗句,流芳百世。吾生何其有幸,能穿越时光的桎梏,与这位远离世俗的五柳先生分得一盅清酒,体会其中禅缘。纵使岁月斑驳,过去破碎得没有形状,那散发着淡淡墨香的诗句,依然让人不经意间嗅到久违的乡间泥土的质朴,看浮云散去,豁然开朗。

——评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三)》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风华正茂之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同岳飞一般骑马飞度山壑,将尖枪刺入敌人的盔甲,将旗帜插入已落入敌国之手的故土。那匹浑身赤红的良马用精壮的铁蹄溅起泥土,那声声锣鼓与心脏的跳动合为一拍,铁锈味代表着战场的气息,充斥着鼻腔,这样的梦想足以让人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但“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直至他不惑之年入蜀,看遍日益破败的江山,这个壮志也没能生根发芽,他看到的,只是“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评陆游《书愤》

通过写作,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得以锻炼,写作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展示了较高的语文素养。“以写促读”还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全面呈现,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在学习效果的评估上,新课标提出选修教材要“用具体成果评价与学习方式紧密结合”,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转变评价主体,改进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更全面、更有效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1转变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由教师单方评价灵活地转变成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甚至家长评价。以教师作为衡量、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主体,存在僵硬、死板的问题,且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当评价主体变成自我认定、同学评定、家长评定时,更会激发学生表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欲望,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学习的场地也能很好地延伸到校外。

2改进评价机制

转变评价主体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不再是评价学生的主要参考,阅读及写作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被纳入到评价机制中。这无疑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差异,也能做到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评价机制更具包容性和科学性。

3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学期末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包含两种:课内评价体现在抽查预习、课堂提问与答问、课后练习、课后复习评价;课外评价可与研究性学习、比赛活动结合起来,主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学以致用。以往终结性评价无法客观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局面,通过这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能较好地得以扭转。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710061)

猜你喜欢
杜甫诗歌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