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同瑞,王 爽,朱丹丹,刘 宇,王 岩,李 丹
(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乳剂是由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后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其剂型主要有O/W型和W/O型两种[1]。乳剂作为药物的递药系统,可经口服、外用、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给药,并具有缓释和增强药物靶向性等功能[2]。由于乳剂的热力学不稳定性,易于分层,为制备稳定的乳剂,除需要加入适宜的乳化剂等因素外,还要应用胶体磨等特殊的乳化设备。在制备乳剂时加入多元醇作为辅助乳化剂,有利于乳化较难乳化的油类,并且具有乳化剂用量少、乳化剂HLB值选择范围大、易于制备稳定乳剂等优点[3-4]。为了增加乳剂稳定性,研究应用多元醇作为辅助乳化剂,制备了液体石蜡乳剂,并考察了乳剂的稳定性,以期对该类药剂的研发奠定技术基础。
1.1 材料与仪器 液体石蜡,500 mL/瓶,批号20120905,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丙二醇、正丁醇和正戊醇,大豆色拉油、油酸、司盘-80、吐温-80、硬脂酸铝、苏丹红Ⅲ。ZNCL-S型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羌强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1.2 配方初选 依据油相粘度等理化特性,初选液体石蜡、色拉油为油相。依据乳化剂HLB值,选择吐温-80、司盘-80等为乳化剂,依据辅助乳化剂碳链长度,选择丙二醇、正丁醇、正戊醇为辅助乳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设计试验并制备乳剂,根据制备乳剂的稳定性,确定初选油相、乳化剂和辅助乳化剂种类及配比。
1.3 配方优化 依据初选油相、乳化剂和辅助乳化剂的种类与配比,采用正交试验法,按照正交表L9(34)进行正交试验,四因素分别为A(94%油+6%司盘 -80)、B(吐温 -80)、C(丙二醇)和 D(水),每个因素取高、中、低三水平,见表1。按试验设计分别制备乳剂,并取制备乳剂置有刻度的离心管中,分别以4000 r/min离心15 min,读取离心管中乳剂总体积及析出相体积。按公式计算乳层保留率:乳层保留率 =(总体积-析出相体积)/总体积×100%[5]。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乳剂优化配方。
表1 配方筛选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1.4 制备工艺优化 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在室温条件下,分别考察各组分加入顺序对制备乳剂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确定的组分加入顺序和初选制备工艺,选择A(乳化时间)、B(乳化速度)和C(乳化温度)三个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乳剂制备工艺。正交试验设计见表2。
表2 制备工艺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1.5 乳剂质量检验
1.5.1 乳剂剂型判定及粒径大小测定 取制备的W/O型液体石蜡乳剂,滴一滴于冷水表面,观察乳剂的分散情况。取微量苏丹红Ⅲ染液加入乳剂中,轻轻摇晃,观察乳剂颜色变化[5-6]。取制备乳剂滴1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400倍)观察乳滴形态和均匀度,并测定乳滴粒径大小。
1.5.2 粘度测定 取出口内径为1.2 mm,上口内径为2.7 mm的1 mL玻璃吸管,在室温条件下分别吸取不同批次乳剂1 mL,记录乳剂从1 mL刻度垂直下降至0.4 mL刻度,即流出0.4 mL乳剂所需时间(s),试验重复3次,计算平均值,即为乳剂的粘稠度[7]。
1.5.3 加速稳定性试验
1.5.3.1 离心试验 取制备的5批次乳剂适量,分别加入离心管中,密封管口。置半径10 cm离心机中,以4000 r/min转速离心15 min,观察乳剂性状变化。
1.5.3.2 加速老化试验 取制备的5批次乳剂适量,分别装于玻璃瓶中,密封瓶口,置37℃恒温环境静止放置30 d,观察乳剂的性状变化。
1.6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所有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1 配方筛选结果 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液体石蜡、司盘-80、吐温-80和丙二醇为制备稳定乳剂的理想组分,而液体石蜡与其它辅助乳化剂,以及色拉油与司盘-80、吐温-80和丙二醇等辅助乳化剂配比制备的乳剂稳定性较差。依据正交试验各因素水平的极差R,确定影响乳剂乳层保留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B>C>A>D。因素A三项指标以A1为最佳,因素B以B2最佳,因素C以C3最佳,因素D以D1最佳。由此确定乳剂优选配比为A1B2C3D1,即乳剂配方为:油相60 mL,吐温-80 1.5 mL,丙二醇1.5 mL,水38.5 mL。乳剂配方优化结果见表3。
表3 乳剂配方正交试验结果(n=5)
2.2 制备工艺 依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各组分加入的理想顺序依次为油相、辅助乳化剂、亲水性乳化剂和水。由表4乳剂制备工艺试验结果及极差R可以判断,影响乳化效果的主次因素依次为:乳化速度>乳化时间>乳化温度,优选的乳剂制备工艺为A3B3C1,即乳化时间为7 min,乳化速度为800 r/min,乳化温度为20℃。
表4 乳剂制备工艺试验结果(n=5)
2.3 物理性状 外观为乳白色乳剂,滴于冷水表面为圆形液滴,不分散,将微量苏丹红Ⅲ染液滴于乳剂中,乳剂颜色变红色,表明乳剂剂型为W/O型。乳剂微粒为圆形,微粒粒径为2~3 μm的占89.47% ±0.36%,乳剂粘度为18.35±1.74 s。
2.4 乳剂稳定性 制备的5批次乳剂经4000 r/min离心15 min,乳剂均未出现分层。样品置37℃恒温环境静止放置30 d,外观仍为乳白色乳剂,未见破乳现象。
为制备稳定的液体石蜡乳剂,试验添加了多元醇作为辅助乳化剂,并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了丙二醇、正丁醇和正戊醇对乳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丁醇和正戊醇比较,使用丙二醇作辅助乳化剂易形成稳定的乳剂。至于加入辅助乳化剂能够增强乳剂稳定性的原因,严珩志等[8]认为,乳剂中加入适宜的辅助乳化剂,可降低乳剂中油/水界面的张力,增强界面膜的强度,使乳化剂在油与水界面有较多的吸附,防止乳滴的聚集合并,因而减慢了乳剂分层的速度,保障了乳剂的稳定性。
在制备乳剂时,确定油相和乳化剂的种类及配比是制备稳定乳剂的关键。本试验依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油相、乳化剂和辅助乳化剂是影响乳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据此初步筛选了乳剂组分的种类及数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油相、吐温-80、丙二醇和水四因素的高、中、低三个水平,应用正交试验优化了乳剂配方,确定乳剂配方为A1B2C3D1。由表3乳剂配方试验结果可知,在四因素中影响乳层保留率的最次要因素是因素D(水),由于因素D的K1与K2值相差不大,综合考虑乳剂的载药量、稳定性等实际因素,在制备药剂时也可选择配方A1B2C3D2,即乳剂配方:油相60 mL,吐温-80 1.5 mL,丙二醇1.5 mL,水43 mL,以增加乳剂的载药量。
制备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理想工艺为A3B3C1,即乳化时间为7 min,乳化速度为800 r/min,乳化温度为20℃。由表4试验结果可知,在制备工艺三因素中,因素C(温度)的极差R最小,仅为0.63,与其它因素R值相差显著,这说明温度是工艺因素中最次要的因素,对制备乳剂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加之因素C的K1值与K2值又较为接近,由此认定,在20℃和30℃条件下均可制备稳定的乳剂。依据制备乳剂时的现实条件,可选择乳化温度为20℃和30℃,即确定在室温条件下制备乳剂工艺,方便可行。
乳剂制备试验证实,制备乳剂时其搅拌的均匀度严重影响乳剂的稳定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本试验制备工艺要求的搅拌速度较低,仅为800 r/min,加之搅拌机设计存在瑕疵,造成低速搅拌不易将乳剂搅拌均匀,从而导致制备乳剂的稳定性较差。因此,在实际生产时要注意设备的搅拌均匀度,以确保制备乳剂的稳定性。本试验应用多元醇作为辅助乳化剂制备乳剂的粘度为18.35±1.74 s,制备乳剂的粘度明显高于常规乳剂,该试验结果与陈优生等[9]报道一致,这说明辅助乳化剂与其它乳化剂联合使用在增强乳剂稳定性的同时,也会造成乳剂粘度的增大。
试验在制备乳剂时加入了多元醇作为辅助乳化剂,提高了乳剂的稳定性,制备乳剂时不需要复杂的乳化设备,简化了生产工艺,对一些需要缓释且粘稠度要求不高的乳剂型药物,如奶牛干奶期乳房内用药以及经胃肠道、生殖道等途经使用的缓释药剂,采用该配方和工艺制备更易实现产业化。
[1]高 中.现代药物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29-252.
[2]汤丽娟,候新朴.乳剂递药系统[J].国外医学-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88,9(5):294-296.
[3]梁治齐,宗惠娟,李金华.功能性表面活性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13-130.
[4]王文涛,王建刚,赵庆韬,等.D相乳化法微乳液的制备及物理模拟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2003,5:11-13.
[5]梁文平.乳状液科学于技术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46-248.
[6]王明俊.兽医生物制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52.
[7]魏慧贤,钟 芳,麻建国.亲脂性乳化剂的性质和用量对W/O/W型复合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26(4):16-21.
[8]严珩志,钟 掘.乳液稳定性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J].合成润滑材料,1997,2:11-13.
[9]陈优生,张健泓.乳剂物理稳定性的研究[J].海峡药学,2008,20(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