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涛
在语文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情感效应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尽量发挥自学能力,诱发学生积极的、主观的努力。
语文课堂肯定鼓励自信成功乐趣语文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因为它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将充满人性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学、知识文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应。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教学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了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求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有时,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将能后进变为先进,失败变为成功。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变色龙》这一课时,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其他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说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特点:趋炎附势、媚上欺下……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奥楚蔑洛夫挺聪明!”我忽然眼前一亮,立刻抓住了他的这一闪光点,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我想知道的更具体一些,你能说说吗?”那位同学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他所生活的环境、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他为了保住自己饭碗,而在不断变换角色,这正是他聪明的表现,要怪只能怪当时的黑暗社会。”
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其余的同学也投来了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意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在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美化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狼》一课时,屠夫杀狼,我让学生把课本,桌椅为道具,互相协作表演,“屠夫杀狼”这一动作神态,学生也朗读,也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难关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想象,准确把握作品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拓展性的活动,作为学习引路人的教师,首先是教材作品中的接受者,围着他们各自的经历,情感状态,文化修养,他们可能会与文章营造的氛围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契合,产生共鸣现象,思绪飞腾,从而在平淡无奇的社会生活表象下可发掘出某些闪光的东西,将教师的这种思维现象采用恰当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想象力,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开篇写道“假若你幻想中有一个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个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读过这段如诗如梦的文字,自然会联想到今日济南的形象,一种要描绘今日济南的愿望油然而生,在语文课上,我谈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受到启发,争相描绘今日济南的新景:宽阔的明亮的马路,高耸入云的楼房,人流如梭的商厦,机器轰鸣的工厂……一幅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泉城景象展现在同学们眼前,更加激发起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但是学生们由于知识能力有限,在表情达意、篇章构思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讲解范文的过程中会引导他们学习范文的写法,进而加以模仿,久而久之,他们的欣赏、阅读、写作等各项能力都会逐渐有所提高。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的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
在学习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学的对话的过程中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中,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正是因为这种特性的非读而更具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就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