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云
当今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竞争、发展的时代,时代要求基础教育要着眼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学好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
一、加强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应。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思维形式,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从事工作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而数学学科与逻辑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活动,学生在学习中很大程度上只是机械的接受者,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
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这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思维、抽象概括、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优良品质。
二、注重学生在数学正向思维中激活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一个方向深入问题或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的思维。正向思维在数学学习中表现为严格按照定义、性质、法则、公式等进行思考,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使思维规范化。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习惯于正向思维,而不习惯逆向思维。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能顺利地用已知的底和高代入公式求面积,而如果给出三角形的面积和高求底,学生就会发生困难。数学知识本身有的具有可逆性,有些知识逆向思考后答案不唯一,例如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互质,但是互质的两个数不一定是两个质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三、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孕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需60÷6就行了。”他的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注重在数学再现性思维中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现性思维是指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按过去类似情境中学会的方法或程序去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学生模仿课本上的例题或教师示范的方法去解同类的数学习题,就是再现性思维。再现性思维的创新成分较少,但对理解、掌握、应用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创造性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求解问题的方法或结果具有创新的思维。比如,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对图形的看法,不同的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描述可能不一样,有的说出图形中边的特点,有的说出图形中角的关系,还有的会说出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的区别等,这样就使学生更全面地、创造性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这里的创新对小学生来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新知识,或在解题中找出不同常规的解题新思路、新设想、新方法等。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等特点。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激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数学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就能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