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 刘 红 彭彩志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表浅性膀胱癌占膀胱肿瘤的70%[1]。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浅表性膀胱癌的重要诊断手法,也是主要治疗手段。TURBT术后复发率很高,可能与肿瘤的新发或原发肿瘤切除不干净有关。表浅性膀胱癌患者行TURBT后行膀胱灌注能够减少肿瘤播散引起的肿瘤复发,术后膀胱灌注时间如何选择,一直是我科关注的问题,通过TURBT术后患者进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不同时间对比研究,旨在寻求一种更为适合的灌注方法,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3月 ~2012年6月行TURBT患者70例,男47例,女23例。年龄40~78岁。单发肿瘤45例,多发肿瘤25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尿路上皮细胞癌。随机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灌注方法 灌注前嘱患者排空膀胱内尿液,嘱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孔巾,戴无菌手套,石蜡油润滑后将尿管插入膀胱内,动作轻柔。如遇到对疼痛比较敏感的患者,可以用普鲁卡因凝胶注入尿道行局部麻醉后,再行尿管插入。如遇到前列腺过度肥大患者,尿管无法插入膀胱,可在膀胱镜下行尿管插入[1],然后用用注射器注入配好的吡柔比星溶液(吡柔比星40 mg+生理盐水40 ml)轻轻注入膀胱内,然后再注入10 ml空气,防止拔出尿管时吡柔比星溶液残留尿道而损伤尿道黏膜。观察组保留1 h(仰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及左侧卧位各15 min),让患者排出灌注液;对照组保留1.5 h(仰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及左侧卧位各22 min),让患者排出灌注液。每周1次,共8周,随后每月1次,共6~12个月[2]。灌注结束后嘱患者排空膀胱,多饮水,注意休息。责任护士主动关心患者,告知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性及预后情况,明确告知药物在灌注时的多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如轻度血尿、膀胱刺激症状、灌注后膀胱内有灼热感等。出现并发症要告诉患者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3000 ml/d),2~3 d一般能痊愈,对于并发症比较严重的患者,告知管床医师,由医师来指导治疗。通过宣教,让患者更加了解疾病的相关情况,消除患者的顾虑及恐惧心理。
1.3 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或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观察组有1例放弃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有3例放弃灌注治疗。其他患者均完成治疗,行膀胱灌注后无恶心、无呕吐等反应。两组患者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膀胱癌的发病率很高,目前男性膀胱癌位居第七位,女性位居第十位[3],在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膀胱癌大部分以中老年为主,极少发生在儿童身上,从目前膀胱癌的发病率来统计,整个年龄段均可涉及[4]。病理学上最常见为尿路上皮癌,占膀胱癌的90%以上[5],内外因素均可引起,目前研究较为清楚的外在因素是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及化工原料,吸烟可使致癌率提高1/3~1/2[6]。
表浅性膀胱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其他治疗还包括经尿道激光束、光动力学治疗等。对于行TURBT的患者,术后一年的复发率为10% ~67%[7]。因此,对于非肌层侵润性膀胱癌,建议术后行膀胱灌注维持治疗。吡柔比星为半合成的蒽环类抗癌药,其药理机制为干扰体内细胞DNA的转录与复制,使mRNA无法合成,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其最大的副作用为化疗性膀胱炎,其次为继发性出血。在膀胱灌注中,对于灌注中出现严重尿频、尿急、尿痛,应及时停药或者延迟灌注,以免继发膀胱挛缩。表1显示,两组患者以相同剂量的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灌注后保留时间不同,出现的并发症也不同,依据吡柔比星说明书,灌注保留时间为1~2 h,但对照组行膀胱灌注保留1.5 h后,患者并发症较观察组(灌注1 h)明显增加,患者不适度明显增强,因此,建议TURBT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保留时间为1 h,并发症少,此时间最佳。
[1] 侯建国,杨 波,孙颖浩,等.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保留膀胱综合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4,19(10):619 -620.
[2] Chiarella P,Vulcano M,Bruzzo J,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complications and surglcal outcome[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8,57(5):701 -718.
[3] 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19-942.
[4] Okamura K,Ono Y,Kinukawa T,et al.Randomized study of single early instillation of(2"R)4'-O-tetrahydropyranyl-doxorubicin for a single superficial bladder carcinoma[J].Cancer,2002,94(9):2363-2368.
[5] Sylvester RJ,van der Meijden AP,Oosterlinck W,et al.Predicting re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in individual patients with stage Ta T1 bladder cancer using EORTC risk tables:a combined analysis of 2596 patients from seven EORTC trials[J].Eur Urol,2006,49(3):466 -477.
[6] Yamamotoy Y,Nasu Y,Saika T,et al.The absorption of pirarubicin instilled intravesically immediately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BJU Int,2000,86(7):802 -804.
[7] Startsev V,Pouline I.Adjuvant therapy in different risk -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Arch Itali Urol Androl,2005,77(2):93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