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心”的原点,开启生命对话

2014-11-22 19:52张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心理课积极幸福

张帆

〔关键词〕心理课;幸福;积极;体验;教学有效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统一教材的心理课如何才能有效并且高效?心理课的去向在何方?目标在哪里?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目标?这些问题成了心理教师们不断探索的方向。正如古语所云“教学相长”,每位心理教师都在陪伴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自身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也一点点探索着心理课的真谛: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正向的成长力量。浸润在心理课中,学生与教师用心交流。“心”这个字应该是心理课的重中之重。

一、用幸福的“心”激发学生的成长欲望

教师首先是一个拥有其自身生命力量的个体。心理学研究已经越来越揭示这样一点:真实而强烈的情绪反应是难以掩饰的。纵然科学系统的培训能够使一个人看起来具备职业素养,但心理教师这样一份更多与人“交换内心”的工作注定了心灵被更高地看重。教师内心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生故事,便会在不经意间用身体语言、表情来向学生叙述自己的故事,学生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习得了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如果教师内心有着隐忍的抱怨、压抑的愤怒,这些累积着的情绪便会被学生真实感受到甚至习得。

心理课是一堂幸福课,要陪伴学生找寻幸福,教师自身就应该有积极向上、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我国古代就有“学学半”的思想,即教学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只有在工作中首先关注自己的内心,主动积极地去体验教学中的幸福,以此为杠杆撬动出发点推动学生的成长欲望,才能使得教学双方都能在积极心态的推动下,体验到个人成长的尊严和快乐。王阳明先生指出的教学要达到“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与幸福的感受,并有不竭的学习动力。一旦教师有了这种内心体验,就会爱上教学,爱上学生。从课前的问好开始,将这种幸福体验贯彻在心理课堂中。心理课中教师要卸下指导者这个面具,引领和陪伴学生成长。我也曾经担心卸下面具后的真诚会不会破坏“教师权威”,但随后我就发现,一声真诚与热情的问候,将会得到学生一样的回应,师生的情感立即得到交融,良好的课堂教学关系也逐渐建立。一堂幸福的心理课就此开始。教师内心的幸福体验将会通过言语和非言语传达给学生,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体现的积极而温暖的情感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多用理解、尊重、肯定的语气,如“感谢你真诚的分享”“感谢你独特的意见”等词句;在学生们表达时,带着肯定、欣赏、高兴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或同学们关注和认可,让他们抛开顾虑,畅所欲言,敞开自己的心扉,情感的体验也更强烈。

二、用积极的“心”推动学生心灵成长

真诚分享常常是心理课上听到最多的词语,心理课是心灵成长的课堂,教师接纳学生,鼓励他们真诚表达与分享。实际上心理课上学生们也确实争先恐后地说着真话,课上的他们“爱好打游戏、喜欢看动漫、厌烦教师的管教和父母的责骂”,他们把心中尚未完善的价值观一一分享。此时心理教师可从倾听中发掘学生的优势特点,进而抓住这些优势特点进行引导,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也将他们引向更加积极的、不抱怨的道路。例如,在初中阶段,与家长观念的冲突是很多学生都会经历的。教师应卸下“说教者”的面具,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主动发掘每个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力量。有学生说因为看电视而与父母发生争执,抱怨父母管束过多。我首先感谢他的真诚分享,说出了很多同学的困惑,同时也看到他很想自主管理生活的意识。教师有耐心地保持着价值中立,同时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自主管理生活的能力。很多心理教师都有一些心理咨询的背景,而课堂也犹如一个个咨询片段,“倾听叙述—理解情绪—发掘优势—推动改变”,可以说,这些步骤是慢慢地、潜移默化地发生的。它看似并不由谁去推动,但教师的位置却不能说不重要。在一次生命教育的主课题中,我问及大家还有没有珍惜生命的例子。有一位学生起立说道:乞丐没有放弃生命,而是乞讨为生。这个回答让我有些两难,一节课接近尾声时,这似乎不太适合作为总结,但这句话却又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依然感谢了他的分享:“乞丐一定有他的艰难之处,他选择了活下去这就是一种勇气。而比活下去更值得称道的是怎样活得更好。如果你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你会怎样活下去或者活得更好呢?”在这种清晰与混沌间,我留给了学生们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三、用体验的“心”点亮智慧课堂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对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心理课的任何活动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体验,譬如“自我意识”主题活动课中“我的十二行诗”活动,教师就应该先写一写自己的“十二行诗”;在学习策略指导中教给学生的方法,教师也应该自己先用一用。有句话叫“信则灵”,只有教师亲身感受并信任这些活动,才能引领学生去体验。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从他们最关心的、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他们产生共鸣。通过活动和分享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但是正如心理咨询原则中提到的一样,每次解决一个问题。心理课每次也只做一个主题,活动要少而精,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每个活动都能深入,真正达到活动的内在意义。例如自我意识的课程,可以分为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特点、做最好的自己等几节课来上,每节课都设立一个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层层递进,符合心理发展和学习的规律。

有一点值得补充的是,初一年级多数学生之前都没有接触过心理课,对于活动—体验这种模式还很陌生。而对于心理学这个神秘的领域大家都很感兴趣,可以因材施教由他们熟悉的知识学习模式引领学生进入神奇的心理世界,利用趣味心理现象激发学生对心理课的兴趣。例如,将“从众效应”“破窗效应”等心理现象运用于实际,和学生一起了解“拖延心理学”等时下热门的心理学理论,激发学生对心理课的兴趣。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延后性,犹如往池中掷石,泛起的涟漪总是慢慢扩散,水下的波动甚至不曾亲见。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条道路上,教师播下的将会是一颗颗种子,或许这些种子并不能全部立即收获。但是在学生日后成长中的某一天,若是遇到春风雨露甚至狂风暴雨,这些种子将会再次被惊醒,成为个体成长的动力。而“心”的成长也会是每一个心理教师所体验到的最大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学府中学,苏州,2150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课积极幸福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探述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