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燕 王敏
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实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学会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量角器、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剪刀。
教学流程:
常规口算。(小老师组织学生口算练习,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口算练习增强了学生的口算意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为笔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引导自学
小老师组织学生读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示。
(一)学习目标
1.能实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学会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学提示
1.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内角和?(三角形相邻两条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2.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质疑、解疑、存疑。(学生自学时,个人发现问题先小组内解决,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再全班交流解决。)
(学习时间5分钟,学习方式采用独学、对学、组学,小组学习由小组长组织。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展示时由小组长分工。)
(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看书,在自学时可以动笔画一画、记一记,做好分工,整理成条。(学习时间为5分钟,学习方式采用独学、对学和组学,要求学生做好自学笔记,组长关注学困生。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控学习时间。)
(点评:小老师精彩的组织能力给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习目标简单、明了、易懂,自学提示的设计简洁又不失针对性,突出重点。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指导展示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准备补充修正和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学提示中的问题逐一展示交流预设:
1.量一量
生:我代表xx组来展示学习成果。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量角器测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它们的和。
师:你们的方法是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那你们测量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生汇报时吩咐学生记录下来并算出内角和)你们觉得这个小组的方法怎样?(抽生评价)这种方法可能出现误差吗?为什么?(生回答)
师:能不能因此否定我们刚才的猜想呢?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折一折
生:我代表xx组来展示学习成果,我邀请xx同学和我一起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是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得出结论的(边说边演示),我们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折向直角,三个顶点重合,发现两个锐角正好组成了一个直角,再加上直角,它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我们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样我们也验证了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3.拼一拼
生:我代表xx组来展示学习成果。我们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正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的内角和是 360°,再除以2,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剪一剪,摆一摆
生:我代表xx组来展示学习成果。我们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再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这就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质疑:同学们只验证了三个三角形,为什么从中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呢?
生解答:因为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所以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师:说得真好,我们掌声鼓励。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让我们带着成功的语气大声读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点评:指导展示环节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领导能力,分工明确,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成功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遨游,展开思维的翅膀,用不同的方法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进行了验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辅导检测
1.课堂练习
2.达标检测
四、板书设计(略)
(总评:本节课充分展示了“三九”教学新课堂。亮点一:小老师的出现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学习氛围更浓,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亮点二: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加上教师适时的介入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学、对学、小组合作学习,经历量、折、拼、剪、摆等操作活动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完整地经历学习过程,把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本节课虽然没有妙语连篇,但却有一种淡淡的精彩萦绕在心头,那就是一切都自自然然、实实在在,这就是“三九”教学追求的境界。)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