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 师方媛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网络教育已经成长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资源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成败和发展程度对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整体发展意义深远。
传播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网络教育已经成长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资源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成败和发展程度对我国高校网絡教育的整体发展意义深远。
一、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教育资源是教育体系中支持和保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特定教育目的多种资源,网络教育资源是支持网络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总和。网络教育资源按照不同的界定标准可划分为多种形态,本文主要探讨与网络教育接收者密切相关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稳步发展有效推进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和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及资源库建设的有效探索和成功开展,为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了便捷的机构、技术和发展保障。但是,不可否认,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我国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仍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网络教育资源内容不合理,与实际教学内容的脱节导致缺乏使用价值,且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有效利用;表现形式单薄生硬,简单的文字复制转移较多,没有展现出现代化技术操作手段的传播优势;资源构成模式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阻碍了网络教育受传者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建设主体间不能实现真正的共享和融合,“信息孤岛”使网络教育的信息资源建设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效应。发挥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在推动高校网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需要理性看待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只有有效解决好发展瓶颈因素,方能真正擎起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大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二、传播学理论介入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传播学研究对象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接收者本质相通。从戈德的共享说、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论、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我们可以得悉传播学的有效受众群体是拥有社会关系本质属性的人类。网络教育以网络虚拟环境为沃土,通过数字化技术传输教育内容,面向接收者和学习者提供非面授的教育活动。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服务学习者为目的。学习者作为传播活动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其接收程度和学习状态是检验网络教育内容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
传播学结构与网络教育系统的运行模式基本统一。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麦奎尔将传播过程解析为: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在众多对传播学的模式研究中,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5w”模式,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效果。作为传播学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该线性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地去影响受传者的过程。在网络教育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中,从传播学角度解读,传播者是高校育人教师或者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设置者,受传者为有求知需求的学习者,讯息是具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内容,媒介是数字化的技术传输手段,效果是学习者接收讯息程度和学习情况的实际反馈和综合评估。在模式运行构成分析中,二者基本要素吻合统一。
三、传播学视域下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分析
1.严格信息把关制度,优化教师及技术人员素质
“把关人”概念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转播者承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之后施拉姆、怀特、赫希、麦克内利、巴斯、盖尔顿和墨菲等人对这一理论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把关人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和怎么传播,其具备着检查、加工、评价、导向和桥梁的功能。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力支持。优秀的教师队伍担负着信息资源内容的探索、开发和指引,决定什么样的内容被传播;专业技术人员是网络教育有效运转和稳定服务的基本保障,决定着信息内容如何转播。教师队伍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管理素养是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因素。在践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要不断提升自身建设,熟悉网络教育理论和教育特点,能够准确把关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播过程的通畅和交流互动的有效开展;网络教育技术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网络技术能力,洞悉技术平台建设,熟练利用网络技术支撑有效信息内容的传播。优化人员素质,拥有集网络教育理论和技术于一身的网络教育管理者,严格信息把关的筛选和过滤,将准确、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信息内容传播给学习者,是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推动网络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环节。
2.提高信源可信度,科学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内容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对信源可信度与说服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论证。霍夫兰的研究表明,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映射到网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就是要切实完善和提升以网络教育内容为中心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内容建设不是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的单纯汇总与机械罗列,它是以服务非面授的网络学习为宗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网络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自身资源建设必须具备科学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开放化等特征,而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只有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和教育内容,才能准确地传播学习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网络教育的传播者,要根据教学资源所属的学科领域,制定清晰的教育资源框架,明确待建设的详细教学内容,保障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规划和科学开发。除此之外,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者还要在信息资源开发中注重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媒化,通过资源的有效排列和技术的具体应用,完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3.加强受众分析,完善学习服务理念
受众从宏观上看是一个庞大集合体,从微观上又表现为具有社会多样性的个人。受众个人差异论和“使用与满足”研究表明,受众接触的媒介内容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只有准确弄清受众行为期许上的心理效用,才能成功达到传播目的,完成有效的传播过程。网络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科学实用的信息服务。学习者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缺少对受众的准确分析和恰当定位,会造成资源的弃用闲置和无效开发。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作为学习者的资源接受群体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分析,要以解决学习者实际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表现形式和内容功能上力求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教育支持和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基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媒体和手段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比如,网络学习者没有课堂面授的时间限制,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要在编排处理上快速有效地推出重要知识点,而且框架要明了清晰,形式要丰富多样;要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尽可能多的囊括基本知识及新的研究成果,优化资源导航体系,合理设置索引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习者有效检索和掌握资源的学习能力、科学探索的创新能力。
4.消除信息知沟,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程度
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普及使知识传播的技术条件、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有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教育平等。但是部分受众由于自身客观条件优势获得的知识信息将大于相对应的劣势受众,而且之间的信息差距会随时间递增。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P·J·蒂奇诺等人诞生了“知沟”理论。
“知沟”和“信息溝”的研究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的传播事业和信息规划建设飞速发展,随着媒介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城乡和地区间在接触大众传媒上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但在新传播媒介领域,沿海与内地、东西部、城乡的差距依旧明显,并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阶层与群体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现扩大趋势。据统计,由于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所有学习中心8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为使教育资源共享进行信息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真正促进网络教育社会化。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者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扶持政策,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在软件方面,进行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提高受众的媒介使用能力。消除信息知沟,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程度,有利于促进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网络教育的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李啟,吴廷俊,关颖超.信息时代的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詹青龙.网络教育学[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6]Tichenor,P.J.,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Summer,1970.
[7]赵毅,别牧.论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8,(1).
[8]李增兵,李瑞华.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
[9]金琴.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10]吕仲琳.网络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
[11]何克抗.把脉中国教育资源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