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彩珍
教学实习是锻炼学生适应课堂教学、培养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的关键,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强调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进行备课、课前预讲、课后交流讨论,形成完善的教学方案,组织有效的教学。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组织实施需要注意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要调动实习学校的教师参与到“实习共同体”中,共同完成实习活动。
学习共同体教学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接触教育实际、了解教育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师范生开展教学与教育活动的重要过程,以保证他们将来能够顺利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实习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实习(狭义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锻炼学生适应课堂教学、培养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教学实习的组织一般都是沿袭“课前学生备课-课前预讲-课前教师指导-观摩教学-实习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课后指导与反馈”的模式。这一模式在教学实习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了新课程中,中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教学实习也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值得关注的是“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提出,不仅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对教学实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共同学习、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察,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学习者之间有共享的探究主题和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建立起促进性的学习关系,相互间具有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学习者能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其他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习者之间形成包容性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在讨论中提出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者形成学术性的对话关系。学校教育中学习共同体是多样的,一所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班级中的每一个小组也可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的氛围,创造一种相互促进的环境。在教学实习中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基础构建教学实习模式,使得教学实习参与者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来共同讨论、交流、分享教学过程与结果,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充分锻炼和发展实习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是提高教学实习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组织环节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学实习的组织应该把在一个学校参加实习的学生、参与的教师(尤其是实习学校的学科教学老师)按学科组成“学习共同体”或者叫“实习共同体”。教学实习中要发挥学习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察的作用,把传统的教学实习组织形式即“课前学生备课-课前预讲-课前老师指导-教学观摩-实习学生组织课堂教学-老师课后指导与反馈”予以改进,做如下的变革:
1.课前备课由原来的学生单独完成改为“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实习学生要在准备教案与课件之前共同讨论中学新课程方案,这在以往教学实习中重视不够。要让实习学生相互交流新课程方案所体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方案对于课程目标的说明与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说明,对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的说明,对教学方法的说明等。尤其是新课程方案中对于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的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参与到新课程方案的讨论中去,必要时请指导教师对于新课程方案进行一定的解析。然后“学习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来参与到每一节教学内容的准备中来,寻找教学材料、制作教学教具,制作教学课件,讨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讨论交流如何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讨论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
以上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处理好了,其它的环节就容易组织。这一环节也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最具特色的一点,类似于集体备课,但所有不同。因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这一环节强调所有实习学生的集体活动,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智慧,共同完成备课任务。这种方式形成的教案可以是一节课一个教案和一个课件,所有实习的学生如果讲相同的内容,可以使用同一教案和课件。但每位实习学生也可以基于同一教案和课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一定调整,形成个别化特色的教案和课件。另外,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中的这一环节也可以是每一位同学自己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但必须与其他同学交流,要互相分享和借鉴一些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共享一些教学材料。尤其是在多媒体辅助设施的教学中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所有实习学生就同一课件进行反复的交流讨论和修改,使得课件更直观、清楚和更具通达性。这一环节也可以要求实习学校的任课教师给予帮助,提供一些优秀的教案和课件供实习学生参考。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课件共享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课前备课提供了便利。
要提高教学实习的效果,提高实习学生课前备课质量与水平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任何事情,没有充分的准备都做不好,教学工作更是这样,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实习来讲,这一点更加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有经验的教师,要上好课,也必须把课备好,教学上的不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备课不充分。在教学实习中,如果以上述“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要求组织学生备课,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备课质量,保证教学的成功。
2.课前预讲由原来一个学生面向实习小组学生就某一内容进行预讲,改变为由“学习共同体”所有学生逐一面向“学习共同体”成员来组织这一节教学内容,必要时学科教学教师予以教学示范。然后讨论分析每个学生讲解的优点与不足,包括实习学校的学科指导教师在内的实习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要为怎样上好这一节课建言献策,并结合每个实习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风格等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便每个学生形成自己有效并有特色的教学风格。这一环节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难点。因为这一点的落实需要时间、场地条件的保证,需要实习学生高度投入,需要克服实习学生的惰性。另外,必要时需要優秀教师的教学示范,这一点也不容易落实,但一旦克服了这一困难,将会对教学实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实习的水平。为保证这一点落实到位,需要形成一个评价体系和课前预讲制度。同一学科实习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必须开展课前预讲,每一次预讲都要形成记录,记录的内容作为实习考核的依据,实习学生如果不坚持课前预讲,其实习成绩不能评优。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强制性的做法,要把这一环节组织好,调动实习学生的预讲积极性是最重要的,这一环节的实施是困难的,但也是可行的。如果把实习学生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学生参与进来,他们体会到这种活动的作用,分享到课前预讲的快乐,认识到这对于真实课堂教学的意义,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这一环节最主要的是课前预讲活动的启动,一旦启动就能够顺利地组织下去,坚持下去。
这一环节也要求实习学生开展大量的实际课堂教学观摩,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观摩以学科内观摩为主,也可以跨学科进行,一个学科的实习学生可以观摩另一学科教师的教学组织。当然教学观摩环节要贯穿于整个教学实习的全过程,但在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3.學习共同体成员组织实际的课堂教学。在以上充分准备与备课、课前预讲的基础上,实习学生开始到真实的课堂中组织教学,展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与学生进行互动。这一环节与以往的教学实习没有太大的区别,但需要实习学生能够把教案和课件中渗透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组织模式贯彻下去,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尤其重要的是要善于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也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展开学习内容,考虑课内练习与课后作业的布置等。同时这一环节需要“学习共同体”中没有授课任务的成员分组参与到课堂听课中,观摩授课同学的讲课,以便进一步讨论。
4.“学习共同体”成员进一步交流讨论
在以往的教学实习中,每一位实习学生讲完某一节课后,指导老师可能会提供一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注意改进教学的组织。实习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反思来查找问题,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改进。每一位实习学生讲完每一节课之后,参与听课的“学习共同体”成员要对这一节课的组织过程、效果进行讨论,哪些内容组织得好,哪些内容组织得不足,包括对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实习学生的教态表现、实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肯定长处,查找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学习共同体”成员要把每一节课的教学视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看作某一位实习学生的教学活动。“学习共同体”成员要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全体成员应注意发挥哪些长处,避免哪些问题等。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组织环节的前两个环节也可以前移,前移到教学实习开始之前,如在平常的微格教学环节就进行一定的组织练习。也可以在实习之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一门训练课程,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第一、二环节,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正式的教学实习之前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训练。在训练阶段的教学内容就以学生将要进行教学实习的中学课程教材内容为准,备课与预讲的内容都是中学课程教学内容。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实施与完善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是结合已有的教学实习组织模式,结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观点与新课程的理念,对于教学实习组织方式的一种改革与实验,在实际教学实习中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不会对实习学校带来其它方面的影响,容易操作,容易实施。这一教学实习模式的实施和完善可以依据以下流程: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是一个全新教学实习的尝试,在教学实习过程中首先要对实习学生与参与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实习模式的组织形式、组织环节与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在实习学校进行落实,之后进行这种教学实习模式效果的分析总结,然后对于这一模式进行一定的修改。这就完成了一个轮次的教学实习。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第二个轮次的教学实习、第三个轮次的教学实习,进一步完善这种教学实习的模式,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实习模式,以便推广实施。
四、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特点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组织,是基于一种新理论的教学实习组织模式的探讨与实践。这一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新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对于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基于新的课程理念的一种教学实习组织的探索。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具有一般“学习共同体”所要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习学生的高度投入、实习指导教师的深度参与等。
1.实习学生的高度投入。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先要求实习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或“实习共同体”中,为这个“实习共同体”着想。“实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要有积极性,寻找中学课程教材,积累相应的教学资料。力争搞清楚教学实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研究中学课程方案,研究中学课程教材。
2.实习指导教师的深度参与。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也要求指导教师的深度参与,尤其是实习学校任课教师的参与。实习学校的学科教学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深度参与,成为“实习共同体”的成员,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指导作用,是提高教学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结合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特点,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组织实施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取得参与实习的学生与教师的广泛认同。要使得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取得成效,先要使得参与实习的学生与教师认识这种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特点与要求,认识到这种教学实习模式的意义与优势。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组织实施也要强化实习学生对于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2.要调动实习学校的教师参加到实习共同体中。如何能够调动实习学校的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到“实习共同体”中并付出大量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措施和激励手段,并在制度上能够予以保证。如使实习学校的任课教师指导实习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在他们中间也要评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他们的实习指导工作质量也计入他们的实际工作业绩等。也可以采用实习学校的任课教师连续2次被评为优秀者,在其有一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可以聘为教育硕士导师等激励手段。
参考文献:
[1]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环境的理论架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
[2]胡勇,王陆.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的网络交互案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