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并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近些年来,合作学习在各个学科专业得到了引入,其对于教育的优势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在合作学习中,师生的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合作学习师生角色教学模式
一、引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的理念在中国自古有之,而近代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是指在教学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小组总成绩作为部分评价和奖励个体成绩的依据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体系。这一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与转型提出了新的思索。
二、角色的含义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米德于1934年首先利用这一概念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角色是指教学双方(师生)在合作学习环境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即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以及由此所起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合作理念与技巧的导入、合作小组的构建、合作任务的设置、合作活动的实施、合作效果的评估等方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此,师生都有必要加强角色意识,对各自的角色作认真的思考,并加以重新定位,这将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各自职能的发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模式下师生角色分析
合作学习强调教师的角色是个领导者,学生的角色是个演员,教学的中心是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教学改革中扮演了和教师一样重要的作用。
1.合作学习前期的准备阶段
合作学习前期的准备工作不用说是很重要的。教师是学生的培训者,学生是领会合作学习精神的受训者。对学生传输和培训相关的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很重要,也是很必要的,否则的话,学生就无法很好地配合,合作教学就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无法实施,更谈不上对学生合作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教师或直接或间接教授学生与他人协作、协商、对话等技巧,引导他们通过妥协、和解、倾听、移情等与人有效合作。这时,教师是技巧的引导者、传授者,而学生则综合自身的合作经验,是技巧的积极准备者。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完成,教师与学生承担了合作理念与技巧的导入者的共同角色。
准备阶段的小组分组是个很重要的工作。教师是科学的分组者、协调者;学生是积极的配合者、建议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着合作环境营造者的任务。教师应根据从学生处收集的信息将学生分成适合的小組。当安排小组活动时,教师要弄清楚什么应该先做,什么应该后做、如何作。教师应定出特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对合作学习有所熟悉,让他们了解如何才能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小组。教师应向学生们解释小组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尤其在小组工作之前,教师应和学生们讨论如下的小组规则。
教师是教学内容及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是其实践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供他们思考和交流,以便小组学习的优势能有所呈现。在模式的初创阶段,教师就是合作理念的启发者;学生受此启发,并根据自身已经获得的社会经验和学习经验,对合作学习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此时,他们就是合作理念的自我形成者。教案、教参、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需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分割和重新构建,然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形成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形态。把教材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教学资源,把复制知识的课堂转变为生成的课堂,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这个方面来看,不仅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知识资源的建构者,教师更要把自己置于开放的环境中,成为课堂资源的积极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终极答案的给定者,而是开放型问题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多解方法、多种评判答案标准的提供者。
2.合作学习的实施阶段
在合作学习的实施阶段,教师担当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动机与兴趣的激发者、信息的反馈者、小组活动的协调者和调控者、小组讨论的参与者等诸多角色。在合作学习的实施阶段,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充当着各项小组活动的践行者的角色。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小组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需要合作,直到每个小组成员都掌握了他们所学的内容。教师也应尽力培训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良性的目标机制。为了保证互赖,教师应在小组里给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学生的积极互赖可以通过分配交织的角色。
教师应注意课堂的动态变化,随时进行必要的改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评价以及及时的反馈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合作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和蔼自然的声音,配合使用充满情感的肢体语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就能极大地被调动,从而自发地进行很好的配合,轻松的合作学习的气氛自然而然地就会建立,学生们也会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教师应热切地观察小组活动,利用教师本人能采用的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纪律,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当学生在讨论问题和一起学习时,教师应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讨论,可以和学生坐在一起,倾听小组成员的所作所为,注意发生的问题并给予合适的建议。教师巡视时,应适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这样可以增进师生关系,建立更为轻松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学生们不会再担心和恐惧出错。教师应监控学生小组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潜能需要被激发,他们在被引导的过程中,才能意识到他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他们其中的组成成员之一。
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合作,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考虑如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采取友好、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过多干预学生思考、解决的过程,又不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积极的旁观者。学生的每个学习动向都应得到教师的注意,及时引导、帮助、鼓励、警示会起到疏通引流、防患未然的作用,绝对要胜过学生暴露所有问题时再进行的评价、纠正。教师与学生在合作执行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合作,是合作体验的分享者。教师给学生提供各小组发言机会,然后将各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汇总,使知识系统化、一体化,这也是小组学习结果的展示阶段。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经过教师的指点,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有正确的认识与把握。这时,教师是启发者,学生是经验的总结者。
3.合作学习的后期评价阶段
合作教学强调“不渴望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它采用的是多元评价方式。评估是指小组自评、小组成员自评、小组间评估及教师评估。Johnson和Johnson将小组自评(group processing)看做是合作学习的五要素之一,即要求小组定期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反思小组的运作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小组成员自评就是小组成员从个体的角度评价小组情况及其中个体的表现。小组间评估可以以组间竞争的形式进行。教师评估务必要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使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转向鼓励合作。在这一阶段,教师是合作评估机制的制定者、合作活动的仲裁者,而学生是自我评估者,教师与学生是合作活动成效的共同反思者。
在实际的教室里,小组的自我评价是用得最多的。在某个任务结束后,小组成员应坐在一起讨论彼此活动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哪些活动要改进,如何改进。通过讨论,小组能取得小组目标的实效性,也可以让小组的工作进展得更为顺利。在小组自我评价之后,别的小组被提供机会来给这个小组提出建议。之后,教师总结大家的反馈,然后从观察者的角度提出建议。
四、结论
由于合作学习的特性,教师与学生在共同体中分别承担着各自的角色,同时由于这些各异的角色而承担起了共同角色。师生角色的转变是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合理要求和必然需要。合作是一种社會准则,培养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能力被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尤为重要,伴随着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师生角色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迁。所以,构建适宜的合作学习环境,并参与其中,将学生很好地组织、协调和调动起来,进行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势必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理应成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潜能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合作学习任务及其流程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合作学习实践的管理、合作学习情况评价的组织等需要教师的思考和导控,其完成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进程和结果。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拥有多元、多重的身份,他们作为“学习共同体”中两个互相依存的角色而存在着。在这由学习者(生)与助学者(师)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中,双方通过沟通、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一定的合作任务,并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合作关系。教师个人的认知和技巧被激活,学生从中还能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机会均等、人际关系的平等、合作经验的积累、自我情感和个性差异得到保护和发展的感受,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由于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已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而是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信息互动的实践者,是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探索中的积极参与者。教师的这一角色变化,促使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学生由此而进行自身角色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山东教育科研,2001,(10).
[2]靳玉乐.合作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学科教育,2000,(2).
[4]王坦.合作教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