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廊坊065000)
正常肠道经过食物摄入后,伴随着细菌进入,在其内在蠕动下,产生腺体分泌等过程。之后可迅速得到运动,分泌以及消化和吸收及免疫等五大功能[1]。然而早产儿由于延迟性肠道菌群的建立情况,加之肠道发育不成熟,既会对消化和吸收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亦会滞后早产儿免疫系统建立及成熟。故极易导致过敏性疾病。鉴于此,本文通过以中药内服以及外敷法对早产儿喘息性支气管炎(AB)进行治疗,得到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被确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72例。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6个月~1岁,平均9.2±2.1月。中医辨证知,风寒闭肺者43例。痰热闭肺者29例。按数字法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6例,平均8.8±1.3月。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平均9.4±1.8月。两组在性别和年龄,以及症状等方面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抗感染和化痰止咳治疗。同时以普米克药物实施雾化吸入。治疗组采用内服外敷法实施治疗。清肺平喘汤具体方法如下:炙麻黄、白果各5g,杏仁8g,桔梗、葶苈子、地龙、甘草各6g。对寒痰较重者加味细辛1g;法半夏、苏子、陈皮各8g等。对痰热偏重者加味生石膏12g,黄芩、川贝各6g,桑皮8g,栝楼壳10g等。剂量因年龄变化进行加减。需每日服1剂,可加250mL水,待煎汁100mL后,再行加水200mL,煎至50至80mL。之后去渣取汁,将两煎所得药汁进行混合,在24h服完,但次数不限。
穴位外敷法 将伤湿止痛膏烘热至熔后,以麻皂散0.5g~1g铺撒在膏药带黏性的一面正中部,之后敷贴于患儿两侧肺俞穴间。每张膏药可贴1~2d,连用2~4张。麻皂散由麻黄、牙皂、细辛各3g,白芥子5g,白胡椒1.8g,老蔻1g组成,研细末过100目筛可得。
疗效标准患儿症状通过咳嗽和呼吸情况,以及气喘消失的时间为准。而体征消失则以肺喘鸣音的消失时间为准[2]。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统计软件操作。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治愈34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治愈28例,好转7例,无效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治愈28例(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症状及体征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儿的咳嗽、气喘和呼吸困难以及喘鸣音等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时间对比(±s)
注: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
组 别 n 咳嗽(d)气喘(d)呼吸困难(d)喘鸣音(d)治疗组 36 5.07±1.24△ 3.07±1.33△ 2.03±0.90△ 6.04±1.62△对照组36 6.03±1.82 5.21±1.24 3.14±0.81 7.31±1.85
讨论早产儿AB是一种临床常见性和多发性疾病。现代医学主要认为该病多和过敏因素以及呼吸道发生感染有一定联系。临床治疗可用抗生素和抗组胺药物,以及解痉平喘和皮质激素型药物等方法,然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3]。且患儿容易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久之则发展成支气管哮喘。这是由于早产儿的肠壁通透性较高,而肠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较难阻止一些蛋白质穿透其肠壁,入至血液而引发过敏[4]。此外,有研究证实为早产儿模拟正常婴儿在肠道免疫性状况,可以有效预防过敏发生。可适当给予其服用益生菌制剂则可辅助建立正常菌群。中医认为,早产儿脏腑娇嫩,且形气未充。若有禀赋不足症状,在外邪袭肺时,导致水津发生输布异常。而津聚为痰,阻滞气道,最终肺气郁闭,引发咳喘。
本文中药煎剂方中的麻黄和桔梗可宣举肺气;而白果和杏仁,以及葶苈子可具敛肺逐痰功效;地龙中蚯蚓碱对患儿支气管相应平滑肌有扩张效果,此外还可抗组胺;甘草可调和药性,还可反佐白果之毒。诸药合服,可使患儿肺气宣降,气畅致咳喘自平。判断患儿寒热盛衰,对症治之,再行麻皂散贴治疗效更佳。因麻皂散可宣肺逐痰,还可平喘。借伤湿止痛膏之渗透效果,疗效互为益彰。因患儿肌肤薄嫩,于肺俞穴处进行中药贴敷,可促使成分透过皮层,往内渗至经脉和肺脏,产生宣肺利气和止咳平喘功效。且穴位敷贴辅助治疗AB还具有简便和易于接受的优点,易于应用。
[1]党改娥,张晓英.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8):1065-1066.
[2]彭瀚生.盐酸氨溴索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 TNF-α、IL-8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1,33(3):308-310.
[3]王雅君.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临床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2):3.
[4]董秀红,于玉环,赵翠萍,等.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3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