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战场不在编剧,而在小说

2014-11-21 23:52
电影 2014年3期
关键词:侯孝贤悲情天文

>>荣誉:

威尼斯电影节、东京电影节和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剧本奖

>>代表作品:

《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千禧曼波》《最好的时光》《聂隐娘》

>>合作最多导演:侯孝贤

台湾电影圈有一句话广为流传:朱天文是侯孝贤的御用编剧,侯孝贤是朱天文的御用导演。对此,朱天文直言:“我觉得前句比较对,后一句不正确。”她认为,自己有自己的战场,“我的战场是在文字上。电影对我是一个谋生的工具,但我也不给其他导演写,我用剧本养我的小说。”

朱天文的父亲是作家朱西甯,妈妈是翻译家刘慕沙,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成长,对她们姐妹日后从事文学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天文说:“可能早期你自己完全不觉得有这么大的财富,但越长大越知道,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读到了鲁迅的作品,就喜欢沈从文。可能是我们从小看小说看多了,写作成了一种自然行为。”

高一暑假,在家里没事干的朱天文写了处女作《强说的愁》,开始四处投稿。“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投稿那边的人我们都喊叔叔伯伯的,一投就用了。”紧接着在1982年,《联合时报》举办了一次有奖征文比赛,朱天文便写了一篇《小毕的故事》投过去,拿到了佳作奖。就是这篇小说,让朱天文和侯孝贤走到了一起。

有一天,两个年轻人把电话打到了朱天文家,自我介绍是侯孝贤、陈坤厚,说在报上看到这篇小说,想改编成电影。“当时,我对国语电影完全不看的,所以也根本没听说过这两个人,而且那时候对电影圈的印象也不好,觉得电影圈里没有好人。”

见面那天,朱天文刻意把自己打扮得很老气,换上一条瘦腿的牛仔裤,配一双极高的高跟鞋。“咚咚”地走进去,发现侯孝贤、陈坤厚已经坐在那里,见了她就咧开嘴笑。聊起来朱天文才发现,他们和自己想的不一样,都是很朴实又有才华的年轻人。陈坤厚和侯孝贤邀请朱天文一起把《小毕的故事》改编成剧本。朱天文很奇怪,他们为什么要找一个外行来改剧本?她后来问了这个问题。侯孝贤说,拍了10年电影,他已经完全把剧本当作了体力活,请她来写剧本,是想由此带来一种新鲜的刺激。电影字幕打出来,编剧是侯孝贤、朱天文。可朱天文说:“其实剧本都是侯孝贤一人改的。”

后来,朱天文给当时处在困惑期的侯孝贤送了一本《沈从文自传》。“沈从文其实跟他很像,都是草莽出身,也都是整个文化体系外的人。”这本书给了侯孝贤诸多启发,他从中找到了一个视角,就是天地不仁。而他的锐气也就从那时产生。用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侯孝贤完成了《风柜来的人》,这也成为一部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从此,他找到了自己影片所应有的语言。也从此,朱天文成为侯孝贤的搭档,一直陪伴他获得一次次成功。

从1983年《小毕的故事》开始,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朱天文平均每年为侯孝贤贡献一部电影剧本:《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朱天文之前,侯孝贤是商业片上的高人。但在朱天文加入后,侯孝贤变了,成为长镜头慢速度的艺术片导演,并以《悲情城市》斩获威尼斯金狮。相比侯孝贤,朱天文一点不逊色,相继夺得威尼斯电影节、东京电影节和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剧本奖。

而要追溯她作为一名编剧的角色,朱天文轻描淡写:“侯孝贤本身就是创造者,不依赖编剧,不照本宣科。我所能贡献的,不是作为一个编剧,我是作为一个他的敌手,跟他练习打球。大部分时候他发球我接球,也有的时候我接球他发球。但是,对打的两个主体一定都要足够强悍,才能打出一场漂亮的球。”确实如朱天文所说,侯孝贤拍戏时很少用剧本,朱天文写的剧本更多是给工作人员看。“他非常清楚自己要拍的是什么,现场对白他自己都设计好了。然后扔差不多5-6本笔记本给我,就像一本无字天书,满纸都是涂鸦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些长期的讨论我都参与了,我熟识于心,因此就可以整理成一个故事。有时候,我把与侯孝贤的这种合作比喻成空谷回音,频率如果不同就没有回音。有时候就像戏台上两把老的胡琴,互相飙曲的过程才有意思。”朱天文总结道。

因为与侯孝贤同在一个频率,两人维持了多年的合作与友谊。朱天文也常常推荐她认为好的小说给侯导看,《海上花》一片便是受她激发。即便剧本曾被改得面目全非,朱天文也不介意。编剧之于她,不过是谋生手段,用来养活自己写小说,写作才是她安身立命之道。

除了侯孝贤,朱天文不与其他导演合作,“我不跟其他导演合作是因为频率太不同,你要在这个过程里花很大的力气先把频率调到一起,那我干吗?我当然是回来写小说啊,我是毫无野心,也毫无斗志,因为电影是导演的,不是编剧的。而小说可以作为你的武器,作为你立足在这个世界上发声的一个媒介。”为了维护这样入定的状态,朱天文保持每天八九点钟起床,冲杯咖啡,喂了猫,便早早地坐到书桌前,进行写作或者阅读。这就是作家朱天文三十年如一日的写作生活。至于“电影编剧”这个身份,朱天文觉得自从涉足电影后,仿佛万花筒中又加多了一张纸片,可以转出更多不同的风景,多一张纸片也就可以走得更长久一点。仅此。

猜你喜欢
侯孝贤悲情天文
天文篇
悲情英雄
“宿主”与“蛔虫”
天文冒险
天文与地理
侯孝贤的蚂蚁爬到戛纳
教授十年悲情寻子:没有爱的教育不算好的教育
陈水扁“悲情奔丧”
伽利略与天文年
悲情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