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西是第一个拿过两届金像奖最佳编剧的女性,那两部戏就是《甜蜜蜜》和《男人四十》。她在香港有多受电影人欢迎呢?举例子来说,品位超一流的张国荣一直梦想做导演,而那时候他第一个想找的编剧就是岸西,原因很简单,他说:“她写的故事比较真,像回个人”;拍警匪动作片享誉国际的杜琪峰是出了名的挑剔,但他对岸西的剧本却青睐有加。
岸西入行很早,真正写电影剧本却很晚。1976 年,她自己编剧、演出了第一部作品《七女性》,只是后来香港电影资料馆重放该片,她打死也不愿再看,“我让他们烧了那片子,太丢人了。” 岸西说,“我没有上过大学,在广告、公关公司的时候,就是我的社会大学,我拼命读英文、翻译东西。”像软硬天师果汁广告、王菲的航空广告等都是她编的。
90年代中期,陈可辛找到岸西改写剧本《嬷嬷帆帆》,她才正式开始写电影剧本,第二部电影编剧作品《甜蜜蜜》便一鸣惊人。
改写《嬷嬷帆帆》的过程中陈可辛便提出《甜蜜蜜》的故事,问岸西有没有兴趣。她当即就说:“好!”差不多同一天,岸西在出租车上听见广播说邓丽君去世了。当时岸西就跟陈可辛通电话,两人都认为这个时间点很特别,“这真的是天意”,岸西说,“如果那天我没听到邓丽君去世的消息,我肯定想不到把歌词放进去,这部电影的名字也不会叫《甜蜜蜜》。因为有了邓丽君,男女主角的个性才真正出来。”虽然之后有时接受采访,岸西会抗拒《甜蜜蜜》,因为她觉得自己写得最好的其实是早年帮电台写的《温馨集》,“因为没有太多商业计算在里面。”可岸西不得不承认,《甜蜜蜜》的一鸣惊人让她有了江湖地位,从此后电影圈都知道有了一个很会写爱情片的女编剧叫岸西。
但是岸西本人对爱情的看法极其冷静甚至残酷,在她看来爱情不是最重要的。有位记者问岸西:“你为什么这么擅长写爱情?”岸西却反问记者:“你知道爱情什么时候最没劲?”没等记者说话,她自己回答:“就是男的说‘我爱你’和女的说‘我也爱你’的时候,爱情一旦进入轨道,就开始变得不好玩了。”所以,她的电影从来没有“我爱你”,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纵观岸西笔下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当然缠绵悱恻,结局却往往无果而终,让人惋惜盼望。
这个最好的爱情片编剧,喜欢看侦探小说远胜爱情小说,“看了也没用,爱情谁不明白?你没结过婚,不代表你不懂爱情。但杀人放火之类的,我就不懂了。我编一个故事,就是想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谁推动了两个人的关系,我想找到爱情的凶手”。也许正是因为把写爱情小说看作一次破案,岸西说她每部作品都不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尾,“我觉得两个人走到一起了,还是有很多可能,就好像《甜蜜蜜》中李翘和晓军,我写到他们异国重逢就结束了,我不喜欢给观众结果,也许他们从此在一起,也许他们互道一声好就离开了,谁知道呢?”
有人分析岸西会写爱情的原因可能在于她出道之初曾给香港电台兼职写剧本,都是写一些完全不用考虑商业,专门写弱势群体和少数人群的故事,比如孤寡老人、精神病患者、撒玛利亚会和囚犯。那段时间,岸西见识到社会不同层面的生活,任何人群都有爱情在发生,任何题材都少不了爱情。正是那段不被允许写爱情的时期,才让她后来更懂得如何把爱情戏放到非爱情题材里,观众们也才觉得岸西笔下的爱情故事没有重复。
“我希望可以不重复,但同一个故事也可以拍很多遍,只要形式上新鲜。这个世界没有新的爱情,所有的爱情都有人写过了。师生恋的故事(指《男人四十》)不是我原创的,只要我Update(更新)得好就不是抄。”岸西从不讳言《男人四十》就是琼瑶名著《窗外》的变奏,而《甜蜜蜜》说的是两个乡下人到城里讨生活的故事,差不多被说滥了,但观众就是喜欢。
岸西也有失手的时候。很多影迷甚至不愿去相信,《玻璃樽》、《特务迷城》、《玉观音》、《蝴蝶飞》也出自她手,甚至送她“写爱情片第一流,写动作片第九流”的称号。岸西不否认自己的局限。《玉观音》失手,“说明我再也不能随便改编别人的东西,还是好好写广东话的剧本。”对《蝴蝶飞》则很难过,也很不解:“这个戏在香港被很多人批评,我和杜琪峰从没互相指责过对方,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很忠于我的原剧本,怎么会这样?”
过去,香港大多数导演眼中,岸西是非常强势的编剧,不会轻易改动自己的剧本,不惜和导演吵架,结果导致找她写剧本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最终让岸西下定决心当导演,还是因为创作了剧本《亲密》。这个本子原是杜琪峰的命题作文,“有天他跟我说,他想到‘两个男女台风天在海边’的画面,就让我去写个本子,我写好了给他。”可是“他没有吭声,我又不想给别人拍,就花钱把本子买了回来,你不拍,那我自己拍好了”。
有人怀疑岸西打算从此专心做导演,岸西却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我做导演的目的是要继续当编剧。”
>>殊荣:
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香港金紫荆奖最佳编剧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编剧奖
>>代表作品:
《和平饭店》《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孤男寡女》《辣手回春》《钟无艳》《我的左眼见到鬼》《大只佬》《盲探》《单身男女》《毒战》
>>合作最多导演:杜琪峰
在香港,韦家辉被尊称为“编剧神”,许多编剧入行功课,就是扒韦家辉过去写过的桥段,香港影视圈更是流行“得韦家辉者,得天下”的传说,但凡韦家辉编剧的商业片,票房一定大卖。纵观其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韦家辉是分裂的。他可以每隔一年如期炮制低俗电影,像《喜马拉雅星》这样的贺岁片,也可以埋头创作如《神探》或《再生号》注定不会为大众所接受的港式作者电影。游走于资本意愿和个人意愿之间,全球影坛比比皆是,但反差大到韦家辉这种程度,仍算罕有。
年少时的韦家辉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过早的踏上了为生活奔波的征程。为了照顾弟妹,他小学五年级开始做暑期工。中学毕业后,韦家辉去停车场当了一年看更,除了继续对来来往往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