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苏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镇江文广新系统已经没有一个专业剧团,受制于此,近几年来镇江市在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方面难有建树。在这样一种特殊条件下,想排演一部大戏就必须运用创新思维,寻求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模式,积极创意,认真谋划,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放眼更广的视域,充分整合资源,积极联络艺术水平精湛的专家,借助外力为本地戏剧事业注入动力,通过与省内、市内创作力量的强强联手来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佳作,扎实推动镇江舞台艺术创作的发展。
2012年10月上旬,由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实施,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具体落实的大型舞台剧目创作班底正式成立。打造这个剧目从去年开始,经过多次修改,不断打磨,发现问题找到不足,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认真消化加以调整完善,最终确定作品以扬剧的形式演绎大学生村官的故事,确定作品题目为《小花旦当官》。该剧目旨在更好地传承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扬剧主要发源于镇江、扬州,是江苏最为重要的地方戏曲之一。本剧也希望通过作品传承我市传统文化,向世人展现扬剧的独特魅力。
该剧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广电产业集团合作打造,两家单位为了共同的目标强强联手,启动了大型无场次扬剧《小花旦当官》,并邀请省内专家和著名演员成立剧组。特邀江苏省淮剧团国家一级导演王咸俊执导;江苏省淮剧团首席编剧袁连成编剧;江苏省扬剧团国家一级演奏员卢小杰作曲;南京市越剧团副团长杨庆锦灯光设计;扬州市扬剧团国家二级演员龚莉莉领衔主演等。
1.运作模式的创新。本剧目实行文广新局领导下的艺术总监负责制,实行“养戏不养人”的管理模式。项目制运作这一影视市场里的通行做法被充分运用,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同时又严格遵循了戏剧艺术生产规律,可以说这是一次“低投入,高回报”的尝试。
2.人员组成的创新。艺术总监根据作品的创作要求,全面负责“组阁”主创班子、主要演员以及演出班底,有的放矢地选择创作和演职人员,使剧目质量、产出效益获得了保障。
3.排演签约的创新。根据创作和演职人员的艺术水准和特色,定任务、定角色、定报酬,实行全员签约,把剧目制作的目标、责任和时间要求加以分解,分配到编、导、音、舞、美、演等每一位参与人员,从而保证了排演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
4.合作模式的创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广电产业集团两个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强强联手,打破系统之间的壁垒,不分你我,分工不分家的合作模式,保障了剧目的开展和推进。本次剧目的演员班底大多由文广集团旗下艺术剧院的演员承担。
1.在项目制运作的条件下,充分做到了有的放矢。为了把作品一炮打响,邀请了国家级、省级专家倾情加盟指导。主创班子实力不凡,保障剧目的多彩呈现。
2.项目制运作优化了我市的戏剧队伍。在省内专家加盟增添了本剧的艺术价值的同时,我市艺术家在排演过程中也得到了学习锻炼机会。通过这次活动,再次集结我市戏剧队伍,逐步形成和壮大了我市戏剧创作表演队伍。
3.项目制运作有利于我市文化事业的对外交流。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开展戏剧的交流展示活动,为我市戏剧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4.项目制运作有利于剧目的前期论证。筹划初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专家改稿会举办数场;不分干群,专家领导畅所欲言只为寻求好的创意和题材,使艺术生产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避免了所谓的“长官意志”,体现了集思广益的优势。
5.项目制运作有利于参加比赛。一出剧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配合要严丝合缝,项目制运作下,实行全员签约,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在以后的参赛过程中避免了人员变更带来的负面影响。
项目制运作扬剧《小花旦当官》是一次有益的创新,在全省范围内有着较强的创新性、示范性。在扬剧方面探索出由传统向现代,由乡村向都市的转变,这个转变和探索的成果在《小花旦当官》上已经显现。以后还要继续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随着人们欣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艺术水平也要提高。这台剧目的创新成果是一个代表。这只是开始,以后还要更好地实施下去,通过优秀剧目参加全省、全国的赛事评比,提升镇江文化在业界的知名度。
目前,镇江市项目制运作的扬剧《小花旦当官》,已荣获江苏省戏剧文学奖,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