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
一、 文本感悟:浅尝辙止
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要使课堂生成碰撞出火花,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而事实上,教师往往错误地把备课当成是写教案,过分依赖教参,没有深入地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对语言文字所创设的话语情境,缺乏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更谈不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对话,领略课文中的美好境界。学生怎么能有充满个性和智慧的生成呢?
一位教师执教《九色鹿》时,为了让学生感知调达的人品问题,对同学们说:“在金钱面前,我们能背信弃义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教师为了引导学生,随口又问了一句:“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同学们也答道,要讲诚信,老师很满意。就在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老师微笑着让他回答,结果他的答案让老师愣在那里,他说:“我看诚信也有不好的时候。昨天,我和哥哥在家里玩耍,一起弄坏了玻璃,我承认了错误,结果爸爸狠狠地批评了我。”老师一时不知所措,竟愣在了那里。幸亏有一位优等生马上举手,说出自己的理由,替她解了围。这本应是一次多么及时的生成,而老师却错失了这次让学生潜心与语言文字对话的时机。课后,我与她交流,她说确实没想到学生会说出这样的答案。其实,可以抓住这个契机,立即组织“到底该不该诚实”辩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诚实换来的或许是表面上的吃亏,但是获得的是心灵的永久安宁,是人格魅力的彰显。可见,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课堂生成资源只能白白“流失”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 流程设计:裹足不前
《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因为只有开放才有活力。但是,我们传统的设计理念,往往强调教学结构的严谨与细密,一切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追求目标的达成度,认为这就是高效。在这种理念支撑下,课堂难免缺乏师生的互动,课堂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我在听一位老师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
体会,一座破败的古寺,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有学生回答“环境差”;有说李时珍不怕艰苦;当有一个学生说,我体会到李时珍一心为民。老师让他坐下去再体会,又把话题岔开了。我当时一惊,不禁为这个学生独特的感悟而暗自叫好!课后,我了解了那位学生的心声:李时珍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却毫不在乎,就是为了修订《本草纲目》,而修订《本草纲目》不就是为民造福的一件大事吗?多么深刻的思想,多么珍贵的体悟!我为学生有如此的感悟能力而深深叹服,同时也为这位老师与一次难得的“生成”擦肩而过而摇头叹息。
三、 学生主体:永恒追求
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而事实上不少教师却是居高临下、大权独揽。在热热闹闹的合作交流后,评判对错好坏的标准往往出自老师之口;在完成课文学习后,作业布置的内容、形式和数量掌握在老师手中;尤其是课堂上,老师掌握着学生能否说话的权利,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也无法因生成而精彩起来。我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肖邦要把心脏带回祖国时,一名学生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气愤中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尽管后来他的手举得很高。课后,我看到他愤愤不平的眼神,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就与他进行了交流。他慷慨激昂地说:“肖邦是为了表明对祖国的忠诚之心,他魂牵梦绕的就是自己的祖国,他是和祖国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的,这就是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我为这位同学读书的精细而喝彩,为自己课堂上的专制而自责。心与心产生共鸣,情与情产生交融,这便是课堂生成的魅力,那么,如何让生成给课堂增添亮丽的色彩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用心感悟文本,体现生活语文
1. 重感悟。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只有教者充分把握了文本蕴含的思想、抓住了隐藏的语言训练点,才能在课堂上行云流水地将自己的感悟与学生的理解融为一体,达到师生的高度默契,文本的有效解读。
2. 重预设。要有精彩的生成,首先要有精心的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生成资源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其实又何尝不是潜心钻研的结果!
3. 善留白。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重要的一点是在预设时要给课堂留白。课堂上有疑问才有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有疑问才有不断的进步。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作者用诗一样的语句歌颂大自然:“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什么?
生:母亲。
师: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用美妙的比喻来夸夸大自然母亲,让文中的省略号具体化?
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作学生,充分相信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才会有不断的生成,学生才会有不断的习得。
(二)把握课堂教学规律,体现活力语文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才能让生命活力在课堂上真正有效地发挥。
1. 教师要勇于发现,善于发现。课堂的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任何迸发出的火花都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2. 教师要积极点拨,善于点拨。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点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3. 教师要激发争议,善于争议。有争议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阅读感悟带有个性化的特点,这些个性化的感悟往往能激起课堂的争鸣,或引起课堂的共鸣。
(作者单位:盐城市滨海县八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