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宝树
“食育”,顾名思义指的是饮食教育,或是通过饮食相关过程进行的各方面教育,目的是想方设法促进人体的健康,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增强处事、应变能力等。
最近《中国教育报》载文,题为《食育改变舌尖上的未来》,提示中小学生存在饮食教育欠缺或不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然,这指的是青少年接受的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青少年仅是人生的一个年龄段,也可以说是饮食教育的奠基过程,而饮食教育理应贯穿人的终生。年轻时在学校领会的是“教材解读”;中老年在社会感受的是“自我认知”。
当今社会,食育对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来讲,可谓是“投入缺位,信息混乱,得失不明,是非难辨”。饮食之于人,似乎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吃了不饿”“喝了不渴”,秉承圣训,世代流传,无视纳新,亘古不变。于是,导致营养知识缺乏,饮食导引缺少,大众食育缺位。不少人在患病时,很少与以往的饮食习惯、结构、利弊、正误相联系,不能为确诊、医治提供有力的佐证、依据,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人们都通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理。那么,国外是如何开展食育的呢?
在美国,强调食物、农业和营养配套的全民教育活动,并将与食物相关的教育贯穿于公共宣传事业当中。同时,美国要求食品行业详细标注高糖、高脂、高热食品的成分和含量,个别州禁止出售高热量碳酸饮料和薯条等垃圾食品。
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这是世界上规定国民饮食行为的第一部法律。其中包括:前言,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第三章 基本对策,第四章 食育推进会议。该法明确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的发展,形成丰富的人性以及拥有生存的能力,“饮食”是最重要的。确保全体国民的身心健康和一生都能健康地生活是相当重要的。现在,再一次将食育放在是生存的基本,是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基础的位置的同时,力求推进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来学习与“饮食”相关的知识及对“饮食”的选择能力、开展以培育能够实践“健全”的饮食生活的人为目的的食育活动。食育对所有年龄段的国民来说都是必要的。
就日本国民的饮食生活状况而言,在营养不均衡、饮食不规则、肥胖以及生活习惯病增加、过度瘦身等问题之上,又加上了新的饮食的安全性问题、饮食的对海外依存性等问题。在社会上和“饮食”相关的各种信息泛滥的情况下,无论是从改善饮食生活方面,还是从确保饮食安全方面,人们正在被要求自觉地学习有关饮食的各种知识。几年来,在国家主导下,日本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食育推进计划,并卓有成效,功绩昭然。日本政府规定每年6月是“食育月”,每月19日为“食育日”。有资料说,2012年,日本学校里的营养教师数量达4262人。食育计划完成率由2007年的4.1%上升到2013年的65.3%。
外国的食育情况如此,那么,目前我国的食育情况如何呢?
可以说,在我国,大众食育基本是“空缺”的,大多数国人只能是“吃饱”“吃美”,却不能算是“吃好”“吃对”。现时,国人很难拥有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生活节奏快,一家人各自忙于工作,夫妇、三口之家乃至三代人,很难得共餐一聚,“个食”局面普遍。大量“空巢”老人无人照顾,一个人形影相吊地“孤食”,经常吃快餐或是以解冻食品充饥。这些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食育”可以使人们的饮食习惯趋向正常,改善健康。但目前我国对可供大众参考的食育教材却没有明文规定。本文在此遴选几种供读者选读,一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它是饮食专家受原卫生部委托,经过调研归纳,根据营养学原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经过广泛征求多方意见,进行了多次增订、论证、修改,并于2007年9月由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会扩大会议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指出,营养改善计划的核心目的是改善人的营养和饮食结构,最终使大众养成正常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全民健康的身心素质,这也就是强化食育的用意所在;二是中国烹饪协会推荐的《中国味道》,它详尽介绍了各地菜肴的食材、制作及特色;三是法国政论家、美食家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所著的,被学者们誉为“两百年不衰的饮食圣经”的《厨房里的哲学》,书中讲述的“论肥胖”“论消瘦”“论食欲”“论感觉”“论消化”“论禁食”“论口渴”“论饮料”“论疲惫”“论休息”以及食材、菜品等篇章,哲理相通,操作有致,具有很好的教益作用;四是美国临床医学专家小考德威尔·埃塞斯廷在2007年完成的巨著《饮食革命》。这本书谆谆教导人们如何构筑健康快乐的美食天堂,让人们明白了“为活着而吃”的真谛。编辑/吕毅endprint